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老周)
滥用“科
历史是不是科学
历史,本就 不是规范的科学,如同经济、人文、社会学一样,即便挂了个科学的名字,那也不是科学。当然我并不是说其他这些学问就低科学一等,只是说不同的东西,对待和运用的方法不同,不能强行“科学化”。
科学的东西,要求是有统一标准,可重复的、能反复实验、反复验证,有明确的可证伪条件的东西,而历史能重复吗?能反复验证吗?显然不能。
你说什么不能跨专业结论跨专业质疑?那历史本身就是高度跨专业的学问,每一个学问分类本身,不管是政治、经济、金融、法律......,还是物理、化学、机械、冶金、农业、建筑、地质、生物......,其本身无不包含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光一个搞历史文献研究的历史专家的能把所有这些“历史问题”都搞清了?那不就得跨专业综合么?
而这些脉络之间也不能互相矛盾,比如你不可能在冶金工艺发展到制造出足够机械强度的工具之前说能进行大规模的石料加工尤其是高硬度石材的大规模加工,不可能在书写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写出动辄数百上千万字的皇皇巨著,你地质年代上还是海洋的地方不可能建一座大都市......
你历史记载写得再怎么天花乱坠、再怎么互相印证得严丝合缝,但只要跟物理化学结果相悖、只要跟当时的技术发展脉络冲突,都是站不住脚都是可疑的,也都是应该拿出来质疑拿出来重新仔细审视的?几个声称学术权威的蹩脚的文物倒爷就想跳过这个过程?谁给他们的权力?
你搞历史、考古的要说自己是“科学”,还得先问问人家搞物理、化学的认不认吧?我就知道有搞物理的不认可这些是“绝对客观真理”。
滥用“科学”的涵义,背后本质就是“我即真理”
滥用“科学”概念,动辄拿“科学”说事,根本就是随意扩大科学的适用范畴,事实上科学能解决的问题是有一定范畴的。
因为她要求可重复验证性、要求可证伪性,能达到这样严苛的要求的现实问题是很少的,甚至大量工程实践都要凭借经验才能具体实施,那你那些人文艺术、社会经济金融的事情,跟“科学”又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别忘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动辄拿“科学”说事的,就是在“神圣化”科学。不就是要“标榜”自己才“科学”别人都是“愚民”么?标榜自己的“高级感”么?说难听点就是秀智商、秀优越感,以图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从而可以对他人品头论足颐指气使,实现“党同伐异”和“我即真理”的“精英”式话语权。
最终藉由“科学”这个“话语权”的口子攫取大量本不属于自己的权力和权利,最终成为金权资本和公权腐败寻租的通道,从而为所欲为——别人还不能质疑,一说就是“科学、专家的意见,你屁民有什么资格质疑?你这个民科”!谁反对谁就给谁扣个“民科”的帽子,还真是简单聊撇——这不就是俗称的“黑”么?谁反对,就把谁打成XX派、说成精神病、疯子、民科...... 就像把吴京黑成“战狼”、把刘慈欣黑成苏联信徒和直男癌、把《流浪地球》黑成宣扬TG集体主义、GC主义的太空战狼的套路是一样一样的。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嘛。是吧?
这根本就是试图劫夺一种不受监督的“绝对的权力”啊——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什么新鲜的认知吗?
挂个“科学家”的 title,就以为可以垄断对“科学”的解释权了?
是不是有一天你们要像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一样,弄个科学裁判所?
有些人开口闭口专家如何如何,认为别人没资格质疑,只要也只能靠专家自己所谓“同行评审”。可是你那学术圈就很干净吗?科学家造假的例子还少吗?砖家扯淡的事情还少吗?就单说考古,日本考古界造假的成果都写进他们教科书了,结果被爆造假,致使日本学术圈从此都不敢踏入考古界,没听说过?
也别扯什么中国学术界西方学术界啥的,搞得好像洋人就更自律更高人一等似的。其实真正说起来,目前中国的学术不端,大多还只是抄袭,而西方的学术造假,更多的是直接伪造最基础的底层数据,这个危害更加恶劣。
最近的例子,心脏干细胞学术造假,这可是哈佛医学院的顶级教授,诺奖级别的“学术成果”,31篇论文被撤,涉及110多个项目,十几年的时间里也没有足够分量的质疑,这新闻还热乎着呢吧?其他有名的,Theranos 新型血检系统造假,上百亿估值瞬间清零;闹得沸沸扬扬的小保方晴子干细胞论文造假;紧接着又是渡边嘉典等研究团体造假,这还是一个匿名的日本民间组织(也就是你们所谓的“民科”)揭发的;20年前舍恩的有机半导体分子晶体管试验,也是号称诺奖级别的成果,结果,造假,把贝尔实验室的脸都抽了,这些论文都是上了《Nature》和《Science》的,同一研究领域中,至少有上百名作者重复了舍恩的实验,但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沉默,可能出于怯懦、可能慑于顶级刊物的权威——这就是某些人口中念念有词的所谓“同行评审?布朗洛和 N 射线闹剧不也是法国科学院发了50多篇论文,同行评审?辟尔唐人考古造假......
当然,还有非常著名的“水晶头骨”,也是“专家认证”过的,骗了大半个世纪,还搞了十几个之多,好几个博物馆,多少人经手?现在想赖账不成?这玩意正是我前面说的殖民主义时代的著名发现之一,那么同时代那些个古埃及、特洛克、克里特等等等等,是不是都理应拿出来好好仔细的审查一番?又为什么对异见者这么大的情绪反应?这么浓重的恶意?
这都只是冰山一角,随便翻翻:
别说是诺奖级别的,就是诺奖本身,也有造假的,也有打脸的,比如“密立根滴油实验”被爆造假,又比如“前额叶切除术”因为认知的局限又害了多少人?1906年莫瓦桑的金刚石制备实验后被爆助手造假,但这一年却挤掉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你自己上次还说了一例诺奖的,我忘了是哪个了......
这还只是故意造假的,其他因为认知局限造成的失误、事故又有多少?Essure 节育器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和副作用,波及数千名使用者,引发全球召回和集体诉讼,这不是你口中的“专家”所为?
荷兰心血管专家堂·珀德曼斯,至少30篇论文数据造假,使得心脏手术的风险提高了 27%,每年导致16万个病人死亡:
还有更多有限度小幅度的修饰数据,只是未引发后果或未被爆出的,又有多少?上面这文章就写到:
实际上,科学家们在科研过程中操纵数据、隐瞒不利的结果,或者为了期待的结论而修改原始数据等等这样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常见和严重。前一阵和一些在著名生物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聊天,他们告诉我,在(生物制药)公司里,即便是自己公司科学家作出的科研成果,工程师们在制药时,依然要独立地把实验重新做一遍,才敢相信,原因是那些研究论文中有意无意的错误实在太多了。
学术造假屡见不鲜
2009年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有大约1/5的的科研人员承认自己捏造过数据,有多达1/3的人隐瞒或剔除对最终结论不利的数据,以便让数据更支持自己的结论。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因为水平不够高,使用的研究方法不科学,得到的科研成果不具备说服力,但是因为同行评议的疏忽,也就都发表了。
近年来学术界有一个现象,很多著名的学术杂志撤稿数量急剧上升。根据学术界的惯例,论文在同行评议审核后,如果逻辑上没有问题,结果足够好,就发表了,这时候学术造假不容易看出。但是发表后,同行在读了论文后可能会按照论文的方法做重复性的实验,这时才发现造假,于是要求杂志撤稿。
此文作者吴军,先后是 Google 总工程师和腾讯副总裁,《浪潮之巅》《数学之美》等书作者,是你标准里面的专家吧?他的意见,你要不要去质疑一下呀?
说到这个“同行评审”,巴尔的摩的包庇事件可谓非常著名了。自己身为一个诺奖得主,两次卷入学术不端的丑闻,还包庇合作者嘉里的造假行为,最后闹腾了好多年,两次听证,嘉里最终是凭着两个律师才勉强脱罪(但争议和质疑从未停止),讽刺不?最值得人警醒的是,巴尔的摩在国会听证上的态度,就是“科学不能被审判”,只有科学家才能质疑科学家——这就完全是你一样的论调哦!这可不就是我上面说的“试图劫夺一种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吗?连国会都不能审你了,你咋不上天呢?这就是某些人引以为傲的“同行评审”?若不是国会的调查人员使用了刑侦手段,第一轮就直接被他们盖过去了。
既然你们扣我一个“民科”的帽子,我也回敬你们一顶“拜科学教”——当然,这其实也是你自己标榜的,颇为自许的一种身份认同,所以其实我也不算给你“扣帽子”了。
我不反对权威,但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威权系统,即便科学,我认为也是一个不断把新认知转变为常识的过程,所以绝不能阻隔质疑——科学家也会出错、也会有私欲——否则就会变成“拜科学教”,同“拜步教”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这根本已经是“科学”的反面了好吧。恕我直言,这连“民科”都不如。
看看为什么日本会成为学术造假最重的重灾区?在 top10 里面独占 一半——还不是因为日本文化里那种维护威权体系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