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保留方言可以,试图强化方言真的有待商榷吧?
【本文来自《身为一个97年就来到深圳的人,见过太多以假粤语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的东西》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为一个四川人,我也是看到很多四川地方方言、土话,一些词我还知道,但是已经没怎么使用了。
对此,我一边觉得很惋惜,一边又觉得理所应当。
语言,首先第一功能是交流,所以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是必然的。
四川话很多词消失了,但是又一些很有活力的词传遍了全国,融入了普通话里面,这就是语言的传承和传播。
下面这句话,应该不限于四川人看得懂了。
A:借个锤子给我。
B:你要个锤子的锤子啊?
A:你在说锤子话,有就快给。
B:我有个锤子啊!
方言的产生是因为地理的隔绝,缺乏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即使在古代,中国内陆广大地区就存在着一种“官话”。官话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普遍的,“官”的意思是“公共的”。在陕西方言中,就有一种说法,形容一个东西是大家的,公共的,就说“这是官官的”。官话的另一种意思是“官方的”,即官场用语。这两种说法都和普遍的交流有关系,因为在古代中国内陆地区,只有两种人处于流动中,一种是商人,他们需要一种公共的流通语言来进行交流和买卖。另一种就是官吏,从秦代以后,他们时而被派往各地管理地方事务,时而回首都汇报工作,所以需要一种互相之间能交流的语言。宋代以后的科举要求士子们读经典时都有统一发音,所以更加强了官话的势力与普及,但也是仅止于士人阶层而已。
与此同时,本地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不需要知天下事,只需要和本村方圆几里的人交流就好了,所以农民和本地居民使用方言。而且,越是隔绝,方言越是保存得完好。越是开放,对外交流越是频繁,方言也会逐渐削弱,方言本身也会改变。
我是陕西人,现在陕西方言已经和我小时候说的方言在跟多发音上不太一样了,收到了普通话的影响,但是和普通话又有区别。现在的很多演员,包括张嘉译等说的陕西话,都已经不纯粹,和老一代人说的陕西话不一样了。所以方言也是与时俱进的。
因此,试图保留方言可以,试图强化方言,那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