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吗?还是我们每天在看,实际上视而不见?

【本文来自《我在工地上干过,《装台》要是能演活这几个人,我就服气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们都以为自己熟悉底层人民的生活,用艺术表现是多此一举,问题是,我们真的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吗?还是我们每天在看,实际上视而不见?

我在广东跑销售二十年,每天出入工厂生产线,但是最近我才发现自己对于那些生产线上的打工仔打工妹一无所知。对于他们的生活更是遥不可及。

有个美籍华裔女作家在东莞跟踪一群打工妹的生活十年,写了一本书,叫“factory girl”,近年有了中译本,叫《打工妹》,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见到了打工妹,有名字、有来处,有喜怒哀乐…

艺术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原本熟视无睹的生活。

500

打工女孩》简介: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绝大多数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工厂内部的恶劣环境,许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也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2021-05-28
社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北约秘书长竟帮腔:中印敢继续对俄贸易,等着制裁

美犹他州跟着挑事:这项投资收益颇丰,但就不卖中国

“中国人才都回国,美国损失好大”

4000亿美元!“美国狮子大开口,韩国犯愁”

哈佛报告澄清!“这里被西方冷落太久,该正视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