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二)

    接上篇,上篇说了科举中出现的“搭截题”,再来说说科举考试中的“卜题”,由于考科举的人大都相对有钱,且愿意为此花钱,书坊间的商人便将历朝中式的文章搜集起来,刻印成书,称为“闹墨”。有些士子不便再读其他书籍,甚至连四书五经都不看,只是背诵、揣摩这些闹墨,辗转抄袭,希冀侥幸得中高名。 因为考试的范围有限,格式又是固定的,这就使得应考的士子根据各方面的情况,猜测科考可能出什么样的考题,再按所猜侧的文题,事先打好草稿以免临场惊J院,或干脆请人代作,考试时挟带入场,届时只需随题发挥便可敷衍成文了,这种做法叫“卜题”。以上大部分内容大部分出自https://xuewen.cnki.net/R2008040180002254.html

      回归正题,由于科举考试越来越难,参加考试的考生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收集背诵“闹墨”等专门为考试而出的资料,拼命揣测考官的喜好,其他的事情就顾不上理会了。造成许多读书人最后考上了,做了官却落了个“不通俗物”不会处理政务的名声,这些人当官后必须请专门人来帮他们处理政务,这就让师爷们有了用武之地,有时一个还不够,为了区分处理政务不同就有了“钱粮师爷”、“刑狱师爷”的叫法,清朝时期,绍兴有大量的人以此为生十分有名。

   现在来看高考,高中的老师为了升学率早早就把本该用3年时间完成的教科书内容提前教完,然后主抓做题,市面上关于高考的模拟试题种类繁多,但销量还都不错。还有一些重点学校的老师因为押题准、押中题目多而出名。再来看教材,好像变动得越来越频繁,每年高考出的题目与教材所教的内容差异好像也越来越大。高考考过的还好,那些没考过的呢?他们在高中时期学到了些什么?部分考上大学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没有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学习了?

    这些现象是不是和科举考试出现“搭截题”书商刻印“闹墨”考生“卜题”很相像呢?

   其他的就不说了,大家细品!

2021-04-25
社会 教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竟威胁阿根廷:跟中国货币互换,给我取消

想抄中国剧本?“美国都放弃40年了,抄都不会抄”

打不过中国钢企就耍赖,“欧盟最高将征收50%关税”

美国果然有人破防了:中美到底谁更封闭?

警惕!欧盟被曝对华贸易还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