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对于近20年数学和物理的教改的看法
一位网友来信说:
关于近些年的教改,我今天正好想接着“回归本貌”的问题系统论一下。
近20年开始的数学和物理的教改,有如下这么几个“鲜明”的特征:教材和大纲中大量删除所谓“抽象”的内容,大大弱化逻辑推理与证明,代之以“发现式”“创新式”数学,即诸如通过“测量”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通过“观察”去学习判定相似之类的条件而删去证明;在知识和题目中加入各种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眼花缭乱的内容;将一些本来显而易见学生一句话就能接受的结论故意不直接讲述而是故意绕了一大圈子等着学生自己去“发现”……等等等等。以下的论述有时以数学为例,有时以物理为例,但精神是统一的。
上述这些做法自然而然地遭到了数学界专业人士的怒斥。但是为了系统地看看这帮主持教改的人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不妨先看看他们支持这些教改的理由是什么:
1)以前过分强调系统、抽象、演绎性的数学知识体系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不利于大部分学生学习;
2)以前的教学是片面以教师为主,是纯粹传授知识,而现在强新课改调“自主、合作、探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3)以前的内容与题目都是设计好的理想抽象模型,学生越学越死,不利于学生从信息纷杂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精华,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4)纯粹的理论证明不如通过发现结论的“合情推理”更培养数学创造力。
基本跑不出以上这四种论调。另外,这类的教育改革的始祖可以追溯到美国的杜威。
首先容易看出一个问题,就是1和3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即你一方面说以前的抽象知识对学生要求太高,仿佛学生都是弱鸡,畏抽象畏证明如虎;一方面又仿佛以前的是死学就可以学会的,现在的教改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
2和4仅就道理而言可以认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字典式堆砌结论与公式的数学教材确实不好。但问题是,难道过去的所谓“抽象”的内容中就不可以有自主合作探究?以前就不存在“启发式教学”?
可以说,追求“证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就是一种教学生“思考为什么”的过程,这难道就不叫“发现”?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不正是所谓“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精华”吗?难不成只有与日常买菜锅碗瓢盆相关的东西才叫“实际问题”?与其通过眼花缭乱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数据中提炼出那点直接说出来肤浅到爆的知识点,难道从相对纯粹的数学知识中升华出更进一步的知识就低人一等,就不叫“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以为,那些比较浅的、诸如几加几的这种完全没什么可说的知识完全就不如传统的方式直接传授给大家(很多大数学家最初的乘法口诀也都是死记硬背的),等到在相对综合的知识中,为了想办法化难为易、引导学生理解与接受这些较为困难的内容,如果你实在是对“探究式、讨论式”的模式情有独钟,围绕着目标合理地设计类似的课堂教学也未尝不可。作为学生,如果你很想锻炼自学能力,不愿被生硬灌输,教材证明部分盖住不看不就ok了(我就是这么干的)?但区别是,我说的这种是在攻克难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能力,收获的信息量与知识量大得多;而在那种简单的问题中故弄玄虚事实上是将各种与教学目的无关的繁杂信息人为地设置给学生,是“为了能力而能力”,二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题目方面(尤指物理题目),教改专家一向看不起所谓的“人为设计的脱离实际的理想题目模型”,然而事实上这些模型正是为了避开非本质因素的干扰,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理论实质的“脚手架”。如果我们承认我们的目标是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而不是摆个pose或者假借学习物理来锻炼语文阅读能力,那么反而这种所谓的“理想模型”才是真正从原生态的教育宗旨出发,那些题干动辄N行字北斗探测器西拉东扯一气实则最后就是为了莫名其妙地用一个最普通的公式一步算完的题目(没办法,那些科学重器上亿个零件,实际的原理是中学生能理解的吗?)才反倒是“人为”地蹭新闻热点、蹭所谓“应用创新”的教育理念。
从古至今的不知多少数学物理大家写了各种优秀的教材,都在竭力地想办法抽丝剥茧解构知识,使其符合人的认知顺序,循循善诱,尽可能容易理解。李尚志老师的《线性代数》就是不从定义出发而是从问题出发,将线性代数产生的过程和思路原原本本地告诉给读者,但同时完全保留了所有的证明,由此可见“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根本就不是矛盾的,完全不应该为了强调所谓的“数学创造力”的教学就故意去忽略推理和证明。有一篇对李老师的书很精彩的评论:我认为这是一本适用于任何专业的线性代数教材,因为它还原了线性代数的本貌。这些教改专家缺的就是回归本貌返璞归真的精神。
虽然上面举的是一个大学的例子,但道理对中学也是适用的。如果确实是认为中学的某些内容过深过难且后续用处不大留之无益,中学数学物理具体教到什么程度为好不是不可以讨论。但说到底,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把困难的知识变容易,使学习的“性价比”最大化,而不是相反。对数理课程来说,应当在允许范围内让学生尽可能吸收到数学物理真正的精华,尤其是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等这些对未来学习生活意义重大而又较难被其他学习活动所替代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在本来很简单明了的事实上故布疑阵把学生绕晕并沾沾自喜以为这叫什么“强调能力”,甚至教到最后搞得师生一方面不得不对着肤浅至极的知识“懂装不懂”,一方面学生连最最基本的“什么叫证明”“定理需要证明才算得到认证”都没有概念。我就不相信,让学生接受“证明”这样一个很简明的概念、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会比现今中考高考那些复杂的题目及图形难度更大!
最有营养的“能力”事实上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而不是教师的无病呻吟中。
伟人把复杂的道理弄简单,小人把简单的道理弄复杂。童话大王郑渊洁诚不我欺。收起全文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