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到退博,求别让他们消失
作者| 香蕉姐
“文化人”许知远上了《吐槽大会》,很意外。
许知远“文化式吐槽”获得一片赞誉,更意外。
他吐槽张大大,“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
“谈论个人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我不喜欢谈论个人”,
“但是张大大,不是个人”(是一种现象,因黑而走红的现象)。
吐槽金星有一种把全世界的事,都当作家长里短的能力。
假如鲁迅上了她的节目,她能问的也就是:
在北平一个月挣多少钱呢?
你的故居是租的还是买的?
……
后来跟闰土还有联系吗?
许知远接着吐槽,“我估计鲁迅听到,就想说两句话,一句是脏话,另一句也是脏话”。(出自鲁迅《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吐槽李雪琴和王建国的“雪国列车”cp说:
“cp是一种没有兑现的爱情”。
吐槽张大大肤浅、没文化。
问: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说出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那么请问,这个屋里有几个人?
夺笋呐!
用一种戏虐,又充满知识趣味的方式,吐槽在座的嘉宾,句句扎心,句句机锋。
弹幕的反应也很有意思。
除了“哈哈哈哈哈”,就是“文化人吐槽就是高级”的舒适感,还有一种“我听懂了”的优越感。
马上,“许知远有文化的吐槽” 上了热搜。
继上薇娅直播间卖书后,许知远的跨界活动,又一次出了圈。
去年罗翔在b站一夜爆红,今年《奇葩说》刘擎教授一战成名。
发现没,一批文化人正带着智识走进娱乐场,在网友的追捧下成为“文化名人”。
但“文化名人”从来都不是好差事,尤其在当代。
很容易一不小心被扣上“公知蛆”的帽子,被网友骂到退博(罗翔)。
这一当代娱乐之“怪”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呢?
许知远吐槽完整版视频
>>>>文化人骂人现场
《奇葩说》第七季,让华东师范大学哲学教授刘擎,出了圈。
他跟经济学教授薛兆丰互相掰头、互扯头花的戏码,竟成了这一季最大的亮点。
两位教授的观点,分别代表人文与经济,理想与现实两种对立的派别。
双方论辩中。
薛兆丰,攻击学哲学的一事无成,一贫如洗还无愧于心。
刘擎,攻击薛兆丰对经济学以外的人文学科,知之甚少也问心无愧。
声称,经济学家更容易找到对象,虽然他们不容易保持对象。
看到两位教授互相diss,旁观者们笑到劈叉,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样子。
观众喜欢看冲突和掐架,遑论两位教授优雅的互喷,更有反差与戏剧性。
比起口吐芬芳的污浊,这种显得清新怡人。
有文化的吐槽,常常能击中要害,损人损得鞭辟入里;
又有含而不露的趣味,值得咀嚼的余甘,损,却也无伤大雅。
比如你想骂人“面目可憎”。
直接骂"丑b",口头上爽了,总显得不文明,倒跟对方沦为一类了。
这个时候引用诗人木心的话,“有些人的脸,丑得像一桩冤案”。
解了恨不说,还有一种文化人的矜骄和优越,口头爽了,精神也赢了。
文明的人,骂人语库太贫乏。
夸就是“牛b”,骂就是“傻b”,不够生动。
可以借用王小波这话骂人:
“(有些人)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或者钱钟书的话“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平时可以不读他们的书,看到他们骂人的话,油然而生一种“文化人就是牛”的钦佩之意。
不少网友感觉要多读书的瞬间,竟是骂人骂不过的时候。
可以想见,文化确实缺失。
没文化的占据舆论阵地,充斥着直白、无脑、低级。
这时,追捧“有文化的吐槽”,也是对娱乐场肤浅粗鄙的反抗。
不过仔细想想,当代文化人的言论,在被用做作战的“武器”时,传播得最广泛,影响的最深远。
>>>>言论武器化后……
罗翔,讲法律的段子手,单口相声普法大师。
他广为流传的两句话,一句是:
法律只是对人们最低的道德要求,一个人标榜自己遵纪守法,这个人完全可能是人渣”。
另一句是:自由不被限制,一定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这两句话在什么时间刷屏网络呢?
郑爽发微博称自己遵纪守法,网友借用来diss郑爽并表明态度时;
网友借这句话来回答,“为什么反对代孕”时。
当“言论”成为“工具”,用来一边倒地反击时,会发生病毒式地传播。
仔细想想,当我们引用名人名言时,考虑的是什么?
一要足够权威;二论断性要强。
“一个愿意承认自己有限性的发言者,是很难获得注意力市场青睐的。
人们都更加偏好斩钉截铁,因为那才更符合出自人类惰性的舒适感。”(引自《看理想》公众号)
作为法学博士,政法大学教授的罗翔,一定程度上代表法律方面的权威。
加上整句话斩钉截铁,论断性很强,恰好可以代替人们思考,满足所谓“人类的惰性”。
我不思考,有人替我说了,而且说得更有力,更具权威,那还用我说什么?
印象中的许知远,是一个与流行文化逆向而行的传统知识分子。
是作家,书店老板,访谈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个内容输出与表达者。
这样一个人,应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但大多数人对他一无所知,包括以前的蕉姐。
许知远最出圈的两件事是,许知远被骂,和许知远骂人。
被骂是因为,大家觉得他在女神俞飞鸿面前表现得油腻、猥琐。
骂人,就是这次在《吐槽大会》的表现,迎来掌声一片。
当许知远站上综艺节目的舞台,开麦吐槽当今娱乐圈乱象,“没文化”、“审美偏狭”、“黑红看不懂”、“张大大不是个人”时,他已经与大多数观众站在了同一战线。
这一次,他没有冒犯观众,也不再对“流行”“娱乐”表现出惯常的怀疑。
他站上去,说出了观众想听的话,还用高雅的语言包装了一番,不显得粗鄙,而意味无穷。
当言论被工具化,武器化后,同时潜藏着一个危险:
当有一天,对方说了人们不想听的话呢?
什么文化人,都是臭老九。
去年9月,罗翔在微博分享读书感想,遭网友捕风捉影,指责罗翔内涵钟南山。
罗翔生气失望,退出微博。
“人类都习惯按照自己的样子去想象上帝的模样。”(《看理想》)
当他符合你期望的样子,他是“上帝”;
当他跟你相悖,他最好消失。
>>>>拒绝实际的样子
但为什么要让“暴民”得逞呢?
为什么总是抱怨现实多糟糕,而不提供解决之道?
被网暴过的罗翔,并没有离开公众视野。
清醒的人,依然在维护他。
《奇葩说》上,刘擎教授说观察事物的角度,有“实然”和“应然”两种。
“实然”,是事物实际的样子;“应然”,是应该成为的样子。
刘擎教授说,我们如果一直接受实际的样子,并顺从它,那么现实便永远如此。
如果我们对实际有所不满,心中有应该成为的样子,才能往前走。
同样的理念,罗翔也说过。
罗翔讲“正义是什么?”的视频,在b站点击量超过了200万,打动了不少人
“正义是什么”完整版视频
他说,人用任何仪器画“圆”,都是“不圆”的。
我们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不代表“圆”这个概念不存在,因为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们虽然看不到正义,但不代表正义这个概念不存在,它依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随后,罗翔引用了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一句话“看见的不要去相信,看不见的才要去相信”。
他总结,“看见的正义你不需要去相信,看不见的正义才是需要去相信的。”
虽然一个法律教授,一个哲学教授,却都是心怀“理想国”,从“应然”出发,不顺从于黑暗现状的人。
当人们开始欢迎他们,把他们的言论当工具又怎样,叶公好龙式的喜欢又怎样。
一旦开始引用,已经在拒绝实际的样子。
许知远曾在书里说:
“当周围的人群,可能通过那些引用的只言片语而意识到世界远比他们生活的周遭环境辽阔与壮观得多时,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还会有一部分人爱屋及乌,读读他们的作品,听听他们的讲解,会收获更多。
这个时候,他们站出来发出声音,已经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他们,应时而生
一直觉得《奇葩说》是个很聪明的节目。
第五季“陈铭、詹青云神仙打架”,意外出了圈,观众被两位辩手的才智圈粉。
节目组看到观众喜欢,之后便不断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精彩输出。
直到第七季,直接请来正儿八经的哲学教授刘擎,跟薛兆丰对打。
我甚至觉得,刘擎、罗翔、许知远的言论出圈,并不是意外。
是应时而生,是舆论开始呼唤理性、智识、人文关怀的一种回应。
节目结束,弹幕都在说希望刘教授下一季还来
去年的227事件(肖战粉丝举报同人创作平台)之后,人们开始有一种恐惧——
害怕反智的饭圈文化包围舆论环境,害怕失序与混乱占领本该理性的讨论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下,罗翔出来了,刘擎出来了。
我们能从他们的言论,发现逻辑的美,理性的美,智识的美。
“打工人”、“小镇做题家”、“内卷”、“干饭人”成为网络热词背后,隐藏着被现实挤压、被生活压迫的心酸现状。
刘擎教授恰好提供了理想与人文关怀的一维。
他说,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人不只有效率,不只能够当作成本受益的计算符码。
人作为目的而存在,而不仅仅是任何发展的工具,否则就会变成现实的奴隶。”
他希望把人从工具性里解放出来,哪怕只是心理上的释放,也是一种理性的演变。
长久以来,知识分子躲进象牙塔,与庸俗的大众文化保持距离。
于是,接地气的“文化人”来了。
把法律讲成段子,把综艺作为阵地,输出人文思想,或作出“有文化”的样子,反抗浅薄与媚俗。
大众文化、娱乐潮流几乎是不可逆的。
以大众容易接受和传播的方式,传递有价值的内容,难道不好吗?
不管怎样,人们喜欢有文化,总比喜欢没文化好;喜欢多元的思维,广阔的视角,总比喜欢偏狭、极端的网络文化好。
如果在这个糟糕的舆论场必须有人站出来讲话;
我希望是有人文关怀的有识之士,而不是低幼的,暴戾的饭圈言论。
如果在这个黑白颠倒、是非难辨的舆论场必须有人站出来;
我希望是一个相信正义的法律人,一个心怀“理想国”,与恶作斗的智慧人,而不是煽风点火的暴力发动者。
心怀“应然”
对实际有所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