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读书待过6年,很多所谓的小吃,都是物资匮乏时期出现的,说是美食有些勉强

【本文来自《为什么北京那么难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觉得观网的读者们是不是都有点敏感呢,读个什么文章都要试图读出个什么政治正确,可以谈论的空间越来越小,动辄上纲划线,越来越不自信。我自己在北京读书待了6年,说实话,北京所谓的小吃,很多都是物资匮乏时期,劳动人民解决基本的碳水需求的,说是美食其实是有些勉强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味道和符号,我们这些外地人可以尝尝,不喜欢吃很正常,(比如豆汁)北京人也知道这东西其实外边人很少愿意吃。我觉得这篇文章不是批评,而是调侃的味道多一些。我们中华文明绵长的历史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很多美食的出现提供了概率上的可能性,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和尊重各地的饮食文化,但作为偶尔闲谈或吐槽一下还是可以接受的。

2021-03-02
生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奶茶出海,美国人也学会说“要几分糖”

“当年李鸿章访美被震了,如今外国人来华被惊了”

联合国:谢谢,中国!

欧美撺掇换下中企设备,德国要拿出165亿元

透过“菜篮子”工程,看到中国式经济学的关键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