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是如何生产的?

流量*概率*票价=基本盘票房

基本盘票房+路人盘=总票房

 

以上就是所谓的烂片计算公式。

如果说电影厂时代的电影是工匠作品,那么资本时代尤其是互联网资本时代的电影就是个投资理财产品。

 

人们总是想为烂片寻找一个宣泄口,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最终都成了烂片的背锅对象,然而,烂片就是势不可挡地占据了大量的银屏,究其原因在于,烂片也是有其生产机制的。

 

互联网资本具有一切资本的本质属性,同时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工具可用,可以说极大地颠覆了传统影视制作的基本操作。首先,作为资本,投资收益计算贯彻始终,但是影视剧作为一种工业化的艺术作品,很难被量化,尤其最终票房与影片本身的关系,近似玄学,这很不符合投资人的惯性思维,他们需要一个可计算的公式,于是在需求推动和互联网工具的辅助之下,影视剧的流量变现公式应运而生。

 

如果说演员是无法被量化的,那么明星-网红却是可以的,微博粉丝、热搜次数、各大平台关注度,都可以作为量化工具,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微博粉丝数已经成为咔位的分段依据和代名词。这还不够,加上大数据分析,明星/流量网红自带的粉丝年龄性别构成、消费能力分析、消费偏好、话题偏好,都可以一一测算出来;再加上平台的精准推送,就形成了互联网资本逻辑下的流量变现闭环——流量明星+话题=变现能力。插句题外话,这也提高了流量明星的议价能力,从而助推了角色报酬的高涨。

 

正由于此,影片内容的IP化也成为热门,畅销作品自带流量,同样可以作为流量变现的依据。

 

由此,曾经认为无法量化的影视作品,在互联网思维下,变成了可以量化的投资产品。(流量1*概率+流量2*概率+流量3*概率)*票价=基本盘票房(概率=话题在粉丝群体中的关注度占比)。其基本逻辑是,流量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基本盘,只要流量参演影视剧,必将带动粉丝消费(粉丝也被网群组织起来),具体多少粉丝消费也是可以根据粘性和话题度测算的,因此,即便影视剧还没影子,只要圈定了参演流量,即可确定了基本盘消费预期。

 

在这一模式下,从而确定了主演角色的人设定位,话题内容和走向,编剧被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创作,导演被限定在明晰的框架下拍摄,再加几个老戏骨提升所谓的整体品质,一部互联网思维下的流量影片制作完成。

 

当然,一部分影片当然不可能只靠流量的基本盘消费,大头还是路人消费,但首先,粉丝消费本身就能带来无脑口碑,也能带动一部分路人消费,加上绝招——上映三天评价控盘:起点写小说有黄金三张的说法,影片上映也有黄金三天,即能不能卖座前三天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为期三天的口碑控盘,即通过水军占领类似豆瓣等影片评价平台的打分。同时,利用各大平台的精准推动,将影片信息直接喂到观众嘴里,强化宣传效果,带动路人观影。

 

一个完美闭合的盈利模式诞生。至于故事完整性,是不是吸引人,服化道怎么样,拍摄水准如何,谁在意呢?拍出来就是赚钱,了不起下次再换个流量和IP,继续“创造价值”。

 

以上就是所谓烂片的生产机制。

 

500

                                                  (一部教科书级的互联网思维影片) 

2021-02-02
文娱 影视 文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法外长反咬一口:今天向美国屈服,明天中国就来要价

“这个道理,中国人想通了,如今美国人却不懂了”

“跟中国比,真抠”

垃圾不够烧?变化如何发生的

中方回应加拿大“捅刀”:没有法律依据,只会损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