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制造业大多是派遣工,公司觉着钱给多可到工人手里就没了,也就三金能好点?
【本文来自《高工说厂里3年没招一个年轻人,若精英大学生都去考公务员,那制造业的希望在哪?》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对于传统制造业,没有年轻人这件,我斗胆提一点看法。
我工作之后在厂里和单位都呆过,我的看法不是工资问题,是上一代的老板们适应不了这代的年轻人。
我曾经和我的老板偶有机会长谈过招工难问题,老板是90年代下海大潮拼搏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算难能可贵的企业家。他们的模式就是市场,市场还是市场。
老板看着厂里没人语重心长的叹气问我,为什么工资同等水平,福利待遇兼顾,工作环境干净,工人还一直跑?抱怨我们这代人不似他们老一辈能吃苦。
我看着老板高标准下的设施条件,确实由衷的赞誉其用心。但是,作为一名现实工作在基层的人,我看见了很多问题,是其难以进一步体察的。管理上用人唯心,制度上片面独断,中层作威作福,基层问题响应低效。
但是这些问题,说起来很具体,但是探讨起来又很广泛,而且多多少少是以下克上,所以我没有对老板提出,我只说,也许大家要求更好的生活。
这批改革大潮成长出来的老板,许多问题是面临工人素质的提高,而要求管理精度的提升。企业扩张匆匆忙忙之间很多时候落下了这些成熟企业里的必修课。而这些课程,如果没有基础认知,反而需要极大的精力去摸索。
我认识的许多年轻工人,只是从这个企业跳槽去了另一个个企业,待遇其实没有变化,只是厌烦原本企业的糟心事。逐渐的到后来,即使待遇高些,也不愿意去了。
就像我的老板,许多人指责年轻人不适应工作,我恰巧,反个话,许多老板可能不适应年轻人。年轻人对于待遇的感知其实远没有中年人那么敏感。
年轻人受不了的是委屈,而不是苦。我们校园教出来的年轻人多是耿直,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仍然是直的。社会要毒打年轻人,年轻人发现规则不属于他们,就跳出去了。
现在的制造业大多都是派遣工,公司感觉钱给多少,可是到工人手里就没了,说个我知道的,韵达快递招的时临时工,公司给中介270一天,4.5月分疫情时工作少,中介才给临时工130一天,平时160一天,一天中介送20多个人,正式工也差不多少了,就是三金什么的能好点。
这是钱的问题,说实话钱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还是领导,现在有的公司给你一个几乎没人能完成指标,天天做不完天天找你谈话,你说只有你一个人没完全是你问题,你说厂里就没一个人能完成的这是什么指标?这指标就是让你不能停,你做多和做少都要给说,那就都混了。
我去年在一厂里呆,第一天不知道产量多少,下班做了4200,然后老员工说他们都做3000不到,第二天我就做2800,做多了没人说你好还得罪老员工。还有就是公司的小领班,脾气大到不行,动不动就找你麻烦,你不但要做好活,还要陪他演戏给领导看,工厂里的勾心斗角多的去了,天天12个小时班,有活时累的要命,没活时JJWW,不是每个人都天天要拿高工资的,我一老乡一个月4500的工作做了都快5年了,他厂里给的产量指标不多不少吧,新人完不成,老员工做完也不累,你产量达到了就没人管你,不像有的厂就算没活都要装模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