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读懂哲学?——对“我思故我在”论证的解析
(一)
大家都听说过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有些同学写读后感,甚至会用很“文青”的语调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彰显了思想对人的重要性,正是思维使得人这根脆弱的芦苇有了不一样的存在感,成为了世界的唯一,万物的灵长”之类。 但俗话说“闻名不如见面”,这大名鼎鼎的论断,庐山真面究竟如何?笛卡尔究竟是如何提出并推导这一命题的呢?——我们解读哲学,文青式的诗意感叹当然可以有,也很自然地会有(我就常有,它是我喜欢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这诗意如非浮光掠影,而要真正做到浃肌沦髓,沁人心脾,还是要深入到哲学思想的内核与逻辑思路中去。
上图1-3就是笛卡尔在名著《谈方法》中对“我思想,所以我存在”的论证。 我们把这个论证过程概括一下——注意:这样的概括,就是你读哲学原著时经常要做的事情,它极简单、极朴实,但大多数人说读不懂哲学书的时候,其实正是因为不知道要做这件事情,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做,而是盯着书上的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所以我们以此为例,看看这件简单的事如何做:
1.探求真理不同于采取行动,后者不需要绝对的无可怀疑性,而前者需要——这里暗含的意思是,他将要论证的是一个绝对无可怀疑的真理;
2.我们要用普遍怀疑对我们的认知进行尽量从严的筛除,先排除任何有可疑之处的东西:
(1)由于我们的感官经常欺骗我们(让我们产生错觉),所以我们先排除感官对我们认知的影响;
(2)有人在简单几何证明上也弄错,所以我自己也难保不出错,所以我们也排除几何学那些公理定理之类(它们看似无疑,但难保不是在弄错的情况下得出的);
(3)由于我醒着时所见的东西,做梦时一样可见,所以醒着时所见的东西也未必更真实,所以对进入我心智的一切事物(哪怕当时我醒着)我都要当它和梦一样虚幻,而不予相信。
潜台词是:感官所见、数学公理、外界事物存在,这是大家认为最无可怀疑的三类认知,而我现在连这三者都怀疑,那么其它认知之被我排除,就更是不在话下了。因此我做到了普遍怀疑,我对可疑认知的筛除确实已经做到了无以复加的严格。
3.但正因为我可以这样普遍怀疑,反而可以确定这个正在进行怀疑的“我”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这里的潜台词很可能是:
(1)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
(2)思想活动不管性质如何,内容如何,得到何种结果,都必然是由一个主体(“我”)去进行的;
(3)因此,“思想活动(怀疑)正在进行”这件事情本身,就确证了作为思想主体的“我”的存在。
注意:3是笛卡尔论证的核心部分,即由“普遍怀疑何以可能?”推出这种怀疑必然有一个边界,即自我存在不可怀疑。让我们想想逻辑学上经常用来说明矛盾律的一个例子:“能够造出一种能销溶一切物质的溶液吗?”,“不能,否则你用什么东西装这种溶液呢?”——是不是与笛卡尔的论证有异曲同工之妙呢?怀疑就是销溶一切的溶液,而“自我”就是用来装这溶液的容器,它决不能被销溶,否则这溶液也不可能有了。当然,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我相信在笛卡尔看来也一样)其实是不同的,但这里就不详谈了。
4.但由此而得到的“自我”只是一个心灵实体,因为当我用普遍怀疑得到它的时候,也就设定了:
(1)它可以没有肉体;
(2)它可以没有地点;
(3)它可以没有整个世界;
(4)它的唯一属性就是思维;
(5)它比肉体更容易认识。
但这里存在这样一个问题,3中的论证,在笛卡尔那里,到底是一个逻辑推理呢,还是一个自明的直觉呢,或者在笛卡尔看来逻辑推理之可靠就是建立在某种自明直觉的基础上(这就接近于20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了)呢?
这是因为笛卡尔接下去论证了:
5. “清楚、明白”是一个命题确定性的必要条件:
(1)3中已证“我思故我在”是确定无疑的;
(2)这种确定性总是有原因的;
(3)3中,我之能确定这个命题,唯一原因是因为我“清楚,明白”地觉察到“必须存在,才能思想”;
(4)由此得出,凡是被我清楚明白地察觉的东西,都必是真理。
注意笛卡尔在此并未进行3中的逻辑推理,而只说这是清楚明白的直觉。
这样我们就分析并整理出了笛卡尔对“我思故我在”的论证的逻辑结构,阐明了它的:
1.论证目标:得到确定无疑的命题;
2.论证前提:以普遍怀疑排除可疑知识;
3.论证核心:以普遍怀疑本身确证怀疑者自我的存在;
4.论证限度:只保证这一自我作为能思维的心灵实体存在;
5.论证方法:以“清楚明白”为验证确定性的标准。
我们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不论同意还是不同意,首先都应以这样还原和整理他的思路为前提,然后再陈述:你同意他或不同意他的点是上述步骤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为什么?
哲学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大致就是这样开始的。
建议大家也不妨照这样去做,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二)
前面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论证的分析,其实是回答有同学在“匿问我答”中问的问题:
“老师,看书之后会写读书笔记吗?怎么写?”
此外,在马原课的马克思主义原著读书报告展示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不是不爱读书,而是确实还没有学会怎样读书,怎样对书中的观点、思路、材料等进行解析和阐释。有的同学并不是存心偷懒,而是因为自己解析不了,又必须写出来完成任务,只好去百度别人的读书报告或PPT,可是这些东西一方面不是你的,生吞活剥下来你也消化不了;另一方面,百度上的这些东西往往并不高明,有时甚至把原文都搞错,你照搬过来反而显示你对原著太生疏。
其实,同学们写读书报告,不必总想着大而全的泛泛而谈,而可以采取毛主席提倡的“解剖麻雀”法,在对宏观构架稍作梳理之后,聚焦于你的“兴奋点”,即书中让你最感兴趣的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论述或对某个命题的论证,用你自己的话把这论述或论证的思路逐点逐层解析和概括清楚,就像我这篇解析“我思故我在”的文章一样,有时可能还要脑补上这个作者没有明确说出但按他的思路应该会承认的话,也就是我在那文章里讲的“潜台词”。
然后,你当然可以谈你对这个思路有哪些同意有哪些持异议以及你的理由,并进一步谈这些思想对你的启发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等等了。
这样做,你解析的也许只是两三页,但你是真正在和作者对话,并深入了问题本身,而不是道听途说拾人牙慧,这两三页就会成为真正的你自己的东西——这是真正的读有所获,思有所得,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学有所成。
我讲的课和写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在作这样的示范。这不光是为了教哲学,而也是因为我的一位师兄说,网络信息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量空前膨胀,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未同步增强,因此大多数人面对巨量信息流不知所措,有时不但得不到收获,反而受到误导,或变得麻木迟钝。而我们教大家读书,拓展开说,就是教大家如何处理信息,如何立足于并驾驭好这变化万端的信息海洋,成为一个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