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战之客场作战,怎么打?
0 引言
西方媒体在炮制有利于己、封杀不利于己的言论方面感觉敏锐、行动迅速、目标一致、双标自觉、下手狠辣。我们自己的声音总是像隔着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很难“破圈”,在西方普通人中产生反响。于是很多人对我们的客场舆论战产生了悲观情绪,认为不需要进行舆论战,“东风快递就是真理”,“入关后自有西方大儒为我辩经”。
但这种畏战、避战心态是错误的。我党我军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在舆论客场上却同样打出了漂亮的战绩,成功收拢了全国人民的人心。当时的舆论战线与军事战线甚至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我党的舆论战能力应该是毋庸置疑,只看我们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政策与策略。
相对于密不透风的传统媒体来说,Twitter、FB等西方社交媒体给了用户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给我们的舆论战提供了不少斗争空间。问题仅仅在于,怎样让这些声音在被平台扼杀之前,能被更多人听到。
1 总体战略目标
舆论战不仅要能打顺风仗,也要能打逆袭战。
战争必然有伤亡,舆论战也是如此,被删掉的帖子就是伤亡的士兵,被封掉的账号就是折损的部队(番号),害怕牺牲就不要来打舆论战。
所以,舆论战的目标不在于一贴一号之得失,而在于舆论氛围之营造,就算帖子删掉了号封掉了又如何?只要传播效果好,很多人参与了、围观了,对我们的敌人产生怀疑、动摇、反感了,就是我们胜利了。这次乌合麒麟事件就是如此,上升到了国家首脑的层面,影响力就大了,我们赢了一回合。
2 话题炒作战术
在舆论场上,影响力大了,平台反而不好删,这叫“大到不敢删”,一删反而又激起一波舆论风潮。所以,平台很多时候都是偷偷摸摸地删,把火苗摁熄在萌芽状态。
那么,如何迅速地把火煽旺,就是一门学问了。
有两种手段能实现对话题的炒作,一是水军,二是大V,现实中一般是两者并用的。
国外也有水军,在一些不涉及到政治的软话题如商业、文化、艺术、娱乐上,当成雇佣兵来使用也挺好。我们也可以自己养号,但应该长期潜伏,不轻易出手,出手就要取得大的战果。
考虑到客场作战,养水军号不易,被平台清理还在其次,关键容易被上升到国安层次小题大做。所以官方账号和大V就更加重要,在粉丝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迅速产生一定的传播度,而且平台相对来说轻易不敢删。但是一旦发言“出格”,被删了号,就划不来了,是否值得这样强力出击要看敌我损失比。所以,跟国内一样,小号和大号之间要多打战术配合,小号“发帖”(zao yao),大号“转发”(chuan yao),这样才能降低大号被封掉的风险。
3 引流战略
从长远来看,我们只是借西方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不可能改变我们在平台上的弱势地位。所以,在我们的社交媒体战略中,应该有一个长期的引流策略,受众每次查看和点击我们的内容和链接,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引流到我方的社交媒体和新闻平台上(相当于我们的革命根据地)。我们要运营好我方的新闻生态和用户社区,使用户对我方平台产生使用黏性,在我方平台上形成相近观点人群的社区认同和社交互动,从而为日后我们发起战略反攻打下群众基础。
关于新闻生态,我们要提供包括政治、财经、社会、产业、科技、文娱、公共服务等多元化的优质内容,这需要强大的内容产能。鉴于文化的差异,我们可能需要更加本土化的内容矩阵。
关于用户社区,我们要提供方便、可靠、匿名的新闻评论和社区发帖功能,邀请优秀博主入驻,用短视频等新的内容载体来吸引流量。目前西方社交媒体在这方面是打不过中国社交媒体的,TikTok事件就是一个证明。
如果能在英文网络中做到这两点,一定会引来美国的封杀。因此,在做好App和移动端的同时,我们可以更多地依靠Web和PC端。这样的话,虽然流量会受到手机App遭封杀的影响,但至少想上的人就可以用电脑上,除非美国彻底不要脸,也修个万里长城。
4 战略前途
我们要对舆论战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因为舆论战是建立在整个社会制度和硬实力的基础上的,敌人随时可以掀桌子、打破他们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我们的每一步斗争,都不是决定性的最终胜利。相反,每一次我们的胜利都有可能引出凶相毕露的敌人对我们追杀围剿,使我们马上从胜利跌入困境。
但是,这个大Boss多次变身后满血复活的过程,正是我们走向最终胜利的必经过程。因为敌人在这个过程中会层层剥下他们华丽的伪装,现出他们丑恶凶残的原型,打破世界人民对他们的幻想,从而使我们取得舆论战的最终胜利。这一天会和我们在硬实力上的决战决胜同时到来。
(本文是我在《要解决中国挨骂问题,以德服人不行,对骂也不行,关键是啥?》的评论,自我搬运,并进行了扩充。限于本人经验和眼界,可能有很多不当之处,敬请谅解,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