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野心之作,可惜还是没拿上奥斯卡
1937年12月13日、南京。
这两个信息组合在一起,成了我们国人近百年最大的耻辱和伤痕。
这一天,侵华日军攻陷了南京,六朝古都沦为废墟。
也是在这一天,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三十万同胞血流成河。
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一天讲起。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在2011年的作品。
故事出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由编剧刘恒操刀改成剧本。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张艺谋的标准极为严苛。
比如姑娘们走进教堂这场戏,在开头和结尾一共用了两次。虽然就几秒钟,但大家从冬天拍到了夏天,每个月都要重拍几遍。
剧本方面同样考究,比如在约翰第一次假扮神父后,乔治请求他继续扮下去保护大家,可当时约翰还很怕惹事,不敢答应。
我们注意看会发现,当天晚上约翰没有睡在神父的房间,而是躺在了祈祷大厅的长椅上。
他本来没必要这样做,但因为没有答应乔治的请求,他就不好意思再占据神父的房间。这代表了约翰在那一刻内心的挣扎,也让这个角色更立体和丰满。
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有很多,但《金陵十三钗》用的则是一种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的方式。
按张艺谋自己的话来说,这部电影拍的是战争中的一抹粉红色。
拍摄过程中,张导特别在意教堂里的那扇玻璃,他希望透过一扇色泽明亮、五彩绚烂的玻璃,来看这座生灵涂炭的城市。
所以电影突出的,是一种极致的对比。
对比残酷的战争和高贵的人性,对比满目疮痍的南京城和衣着光鲜婀娜多姿的姑娘们。
整部电影都是在最暗的夜里,寻找最亮的光,最后再把它,亲手掐灭。
“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电影中展现的,大概就是如此。
当然,虽然片名叫《金陵十三钗》,但在这座沦陷之都,除了姑娘们的壮举,还有太多悲怆。
排着队去炸坦克的军人们。他们用身体抵挡子弹,只为让后面的人再多前进一米;
一直守在教堂外默默保护着所有人的李教官。他完全可以穿上便衣逃出城,但依然选择熬过凄寒的漫漫长夜,战斗到最后的一颗子弹;
乔治化成女装的样子乍一看有些滑稽,可滑稽的背后,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
甚至还有带上日本袖章的孟先生,他是为了女儿才留在了南京,他做没做过坏事电影没说 ,但我们至少看到了一点——
在山河破碎的日子里,做一个父亲,实在太难。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杜甫望着沦陷后破败的长安,写就《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八十三年前的南京,同样山河破碎,而且是外敌入侵。
回望历史,我们经历过许多这样的凛冬时节,也有无数诗人写出自己的《春望》。
这部《金陵十三钗》,大概就是张艺谋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虽然读起来凄凉荒芜,但如果反过来看,其实草木还是迎来了春天。
就像当时的中国一样,只要我们誓不为奴,就一定熬得过凛冬,也守得来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