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申威为中国超算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通用计算领域,大多数用的还是国外的机器

【本文来自《微电子毕业生,有过多次流片经验,当下国内CPU和GPU,只有华为海思还有点能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既然包括您在内的好几个人提到了龙芯、申威这些,后面我猜还会有人提到兆芯、飞腾、海光、中晟宏芯、已经完蛋的华芯通,外加阿里平头哥、全志、塞舫这些IOT级的,那就一并说说吧。

上面提到的所有企业,都有些能力,最重要的龙芯和申威甚至可以说是国产CPU的支柱,申威作为神威太湖之光的CPU提供者,为中国超算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能力不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我们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在民用计算领域美国对我们的卡脖子。军用或者说特殊领域现有的能力是够的,有龙芯以及其他国之栋梁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通用计算领域,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这个市场上面搭建的所谓ICT业,是一个数十万亿级别的市场,而在ICT之上搭建出来的电子商务,基本上已经遍布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简言之,生活的一举一动,手机上的每一次点击,最终都会转化为通用计算机上的一次操作。

我们遇到的问题是,这样的操作,大多数都是在国外的机器上完成的,腾讯阿里华为的云计算平台,除了少量的华为ARM芯片,绝大多数还是Intel/AMD/IBM的处理器以及Nvidia的GPU。通用计算是看成本的,成本里面有生态也有芯片本身的能力。

举一个细节上的小例子,Intel的CPU在计算机体系架构上确实做到了极致,乱序执行的紧凑度、分支预测的准确性、数据预取的准确性和覆盖率等等等等,都是我们需要逐步追赶的地方,所有这些,最后可能只是几个百分点的性能差别,但东边一点西边一点性能差就出来了。这些东西事实上也是人家一年从营收中拿出数十亿美元研发投下去,迭代了数十年,一点点获得的收益,

以申威和龙芯这样的团队人数和经费数量,又没有多少经济收入,能把乱序流水线做出来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优化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更多的投不起自然也拿不到这些性能收益;在制造领域,从40nm到5nm,实现的功能也许一样,付出的代价就大不相同了;民用市场看成本,40nm的芯片完全无法和5nm相提并论。

在通用计算市场上,国内现在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华为海思,人多钱多处于良性循环,再给它几年也许他真能和Intel和Nvidia掰手腕。现在被限制了,人家不让你吃这一块蛋糕,甚至不让你借别人的芯片吃上面的一部分收益,然后整个系统地动山摇。

兆芯、海光、中晟宏芯这些,都有在做事的人,但本身基于别人的东西,离突破还有距离。至于IOT级的那些,挣到钱,活下来,他们已经很不容易了,指望染指高端通用芯片,还需要时间慢慢积累。他们各自路线不同,但都努力向着“能挣钱的通用计算芯片”这个目标前进。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事没那么容易,是个八年十年的持久战。业内都知道有一些也不知道算不算秘密的项目正在进行(我看评论区好像心照不宣都没提),有很多人正在努力,也不知道最终谁会成。

芯片的热度很高,你也许会突然看到一篇自媒体的报道很有信心,也许它的下一篇又是唱衰的景象,其实情绪化的表述都没啥意义,速胜论和亡国论都不可取。以现在的能力,一两年内看到的突破大概率都是虚幻,只不过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手机笔记本用的都是国产芯片,腾讯阿里的数据中心已然用上了国产芯片(最好是国产架构的国产芯片),那就说明这场仗我们打赢了。

就算最乐观的估计,这一天也得三五年以后吧。

2020-12-05
科技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格陵兰岛催美欧:要我们找中国?

“再见,华盛顿!你好,北京!”

“转向中东和加拿大后,中国买家不回头了”

立即生效!特朗普政府暂停留学生签证面试

驻哥伦比亚大使:中国来这是为了合作,无意取代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