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流大学,科研人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英语要求是必须的
【本文来自《学英文会开阔人生视野,肯定要比没学过的强,老哥们怎么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科技文献大多数使用英文撰写这是一个果,而不是因,这个果不但是历史原因促成的,同时也是现在的环境不断强化的。因为没有统一、权威、规范、专业的翻译,在汉化的资料上同样的内容尤其是专业词汇会出现不同的翻译,导致行业无法使用中文材料沟通,所以专业人士在英语科技文献的汉化上根本没有什么动力,因为没有需求。这更进一步强化了英语的统治地位,也使得科学技术在中国的门槛变得很高,有多少人被英语挡在了科学大厦的一楼呢?英语目前在中国的地位就像古时候的官话, 尤其是中高考成了占很大分数的主科,成为了阶层流动的一种障碍,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就上各种英语培训班的原因。这种全民英语的社会成本如果核算一下简直高到吓人,甚至赶上了每年的军费。所以,国家翻译局这样的机构是绝对有必要的,组织外语翻译的权威人士去配合学科专业人士翻译国外文献资料,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去英语化的第一步,堪比始皇帝的书同文;第二步是鼓励到要求文献使用英文时必须同步发表中文版本;第三步就是破除国内教育考试和资格体系中的英语壁垒;最后一步社会上的英语低龄化会随着上述措施、AI翻译和汉语在世界上的流行逐步消失。上述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基础,没有上一步的长期铺垫,下一步都是空中楼阁,而且这是以几十上百年为单位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你的观点是对的,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翻译往往需要这个专业领域的人来做,所以有点理想化。因为很多研究前沿的内容本来就很难了,论文写出来看的也是似懂非懂,我经常被迫发邮件给论文作者请他们释疑,询问他们的具体做法。
这里所谓的专业领域是指一个小的方向,比如我所在的计算机领域,大的领域有理论,系统,AI,网络等等,具体每一个大领域下小方向众多,做过博士生的人应该知道,即便是一个研究组里面几乎所有博士生的细分方向都不同,每个博士生都是主攻一个很小的点。经常有一些小点的门槛非常高,同一个组里面其他人根本不懂,我现在一个师兄就是,可以说我们学校能看懂他的文章的也就3,4个人。我们导师说即便是去学术会议,cvpr这样几千人的顶会,能看懂感兴趣的也就十几个人。
实际科研工作中这样的小领域其实非常多,而且往往跟基础研究沾边,一个国家内研究这个的可能也就几个研究组,本身内容难懂、门槛高,找谁去翻译呢?即便找能理解内容的人,比如这个研究组的毕业生,去翻译,他们本身的翻译水平如何呢,我的经验是一般不咋的。还有需要花多少钱去聘请这样的翻译人员呢,这些人可都是行业精英啊。即便有人能翻译,英文原文读起来都可能被误解,更别说翻译了。些微的翻译错误就会导致误解,最后耽误实际科研进展,导致大家最后全去看英文原文。
当然我个人非常支持大规模翻译国外文献资料,方便对英语不是很熟悉的行业工作者了解前沿,只不过还是我说的,对于一流大学,科研人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英语要求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