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西方专业的音乐划分去定义中国音乐,就像用米其林定义中国餐厅
【本文来自《流行音乐领域是个人主义的极致,这点我们做的真的很差劲》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真不是,啥都有。这不是比大小比谁强的问题,也不是在比谁更好,虽然都开始比了。
hiphop和rap比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大。一提欧美音乐就是饶舌是个刻板印象,各类音乐细分甚至于内容都发展出了具体风格。
另外确实和人吐槽KPOP,一个团就是一个人Yoyoyo,一个人yayaya,一个人ohohoh,剩下一个人把babay baby yeah从头重复到尾,一首歌完了。
即便举现在一些顶级个人和团体,要晓得官网这地方大龄居多,荷尔蒙水平都快降没了,大多基本上从来没有泛听过日韩音乐,轮播欧美榜单只能在梦游的时候才有可能。
下面我跟你吐槽一下无关的。
我是个留学生,本科是主修钢琴,但是得了腱鞘炎后就不怎么弹琴了,后来硕士和博士修文化人类。现居明斯克,这里是中欧一带一路的中心重镇,建有最大的中国海外工业园区。
我太理解不对等信息的差距有多大了,因为我有两边的力量同时对冲,而官网受众很多中国的强盛和影响力正面报道是一边倒的排山倒海。他们不会讲究实际和我所能感到的无力感。我看这个主要是为了补充弹药,因为我们的理论体系不一样,根植于文化和语言。
在小国读书的好处一是平静,二是可以很容易的直接接触到一线人员。
我这五年参加了一百多个学术研讨会,前一秒掀桌子砸板凳,后一秒就有剧团找我给坦克男配音,这里有敏感词就不表了。上半年疫情期间我投入了一半的时间在打假新闻,还有很多都是我们自己的学生搞出来的,餐厅吃个饭能看到有人抱着蔡英文的演讲感动的一塌糊涂。
然而与此同时,在YouTube怼BBC被删帖,在facebook怼反华团体被举报成恶意攻击被BAN,之前白俄罗斯动荡的时候在观网发一些东西仍然被删,我都不知道这个回复会不会被删,翻白眼的气儿早就被耗没了。
就拿这个帖子,POP=塑造偶像而不是塑造艺术,因为这是商业音乐的主要手段,从细节上就可以体察出MV不断给歌手极短而频繁的特写是符合心理学的规律暗示,打造的就是个人品牌。就像梅兰芳剧团打的是梅兰芳的牌子,这个例子是针对的牌子,而不是上面的任何全文。
音乐是个人的或民族的是表述方式和出发点不同,它们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视角不同。就这两句话真的没几个人看得懂我也是只能喵喵叫了。我还举了一大堆例子想更清楚的表达这些概念,结果这些例子又脱离了我具体针对的对象被糊成一团,二次解读的越来越歪。
人都不傻,在这儿想不被喷很简单,但是被喷也不会给我喷出高血脂糖尿病。被误会了开始解释我其实也鲜有尝试,不过一旦当论调脱离理性,那就基本没什么好谈的了。这评论被管理员拉出来开贴,然后评论里的评论又被拉出来开贴,标题就选最耸人听闻的几句话,真是把我当套娃玩啊。
就我观感而言,有点奇怪,你的一些结论是我同意的,但论证是我反对的。
我想,批评你的人也许和我有同样的观感。
就像这个回复一样,你说"hiphop和rap比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大,欧美风格很多",这个结论我是同意的。
虽然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而言,音乐只有两种:我喜欢听的和我不喜欢听的。我不管是古典、流行、饶舌,都是听从我自己的耳朵和感受。
但另一方面,相比于你执着于所谓专业的“各类音乐细分”。
在我看来,内容决定形式。举个例子,就像厨师做菜,西方的食材决定了,西方的烹饪手法就那么几种。而中国广泛的食材,也决定了中国烹饪手法五共八门,举不胜数。
少的好处在于,区别性强,容易定义,古典、hiphop和rap等等。
而中国菜,烹饪手法与西方不一样。你拿西方专业的音乐划分去定义中国音乐,就像用米其林定义中国餐厅。虽然中国音乐受西方影响很大,但中国式的表达与西方差别很大,就像我前面提到过的,中国音乐不单止只有情爱,还有家庭、生活等等。虽然从技巧上说,也用hiphop和rap等等方式,但食材是不一样的。也决定了味道不一样。
而欧美音乐,只剩下半身了,食材决定了,欧美音乐的路是怎么样的,也没法走宽。就像那啥一样,没了新鲜感之后,只能加大刺激。更强的节奏,更快的节奏。去旋律,去音乐。
所以,欧美风格很多,只是表像。实际上,大多数风格,都是下半身思考,路数不多。
有个个人观察的例子,不知道正不正确。例如重金属摇滚,这玩意当年是和政治绑在一起,然后兴起的,表达那一代人的精神诉求的。这玩意我知道的,基本都是白人在玩,基本不见黑人。但仍然属于下半身音乐。
你说观网网友荷尔蒙水平快没了,也许反过来想说的是,你这专业人士接触到的西方音乐,虽然五花八门,但基本不离下半身。不是我们没了,而是你分泌过盛。实在不是我们不想去听,而是怎么听,都是邪火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