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赋予博士太多不相关的意义,在公众眼里,博士不过是“状元及第”的现代名称
【本文由“chaohon”推荐,来自《大连理工的悲剧发生后,读博又休学的我有些话想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曾经有一份在国外读博的机会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
当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导师的研究组里当研究助理混了三年。跟我同期进组的博士生都快毕业了,我知道无论导师还是组里的同事都在等我的读博申请。不过我目睹了组里同事读博的过程,又了解了他们毕业后的去向,最后趁着我跟的那个课题结束经费到期,走人了。
当年导师常说做研究不是为了“make money"(钱),是要“make impact”(影响),大概就是追求“青史留名”的意思。我自己知道自己的水平,自知这辈子是无法在研究道路上“make impact" ,所以退一步海阔天空。
所以直到十几年过去,我也没有后悔。相反我对大连理工的那位同学,觉得非常惋惜。
因为是IT领域,当年研究组里,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博士生,跟外国本地的博士生的比例接近1:1。本地的学生普遍是毕业后工作过再回来读博的,年纪大,但是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和心理承受力都比中国学生强得多。
中国学生普遍是国内名校-国外名校一路走来。年纪轻,数理基础好,学东西快,但是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基本上都是小白。最简单的例子,实验室里搬东西,叫中国学生帮忙的话,往往几个人徒手上去就抬,完全没有劳保意识,常常让我这个研究助理捏一把汗。
本地的学生往往把读博看成一种投资,投入多少,要得到什么,算得很清楚。甚至很多研究方向就是之前的工作带来的,所以他们往往敢和导师争论大方向。而中国学生往往把书看完之后,就看导师的了,所以中国学生能和导师争的,往往是各种细节问题。
中国的社会赋予“博士”太多的不相关的意义。在公众眼里,“博士”不过是“状元及第”的现代名称,所以对读博的普遍印象就是“十年寒窗”然后“金榜题名”然后就是加官进爵人生圆满。
所以本科生太多了就招硕士,硕士太多了就只招博士就成用人单位的简单逻辑,完全不考虑博士都学了什么,能干什么。所以本-硕-博一路高歌才是正确的道路,不是应届考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中途退出是大逆不道,毕不了业就是loser。
所以公众也好,甚至博士生自己也好,都把“博士官员”作为目标,尽管除了相关专业,整个博士培养过程中没有一点关于行政管理的东西。
问题是,这些东西跟研究有什么关系?跟学术有什么关系?
面对各种焦虑,我觉得应该回到读博的初心,我到底读博是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