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已经升破6.7,最高到6.67
如图所示,人民币在10月9日暴涨700个基点,已经升破了6.70的关口,最高到了6.67。
人民币这次大规模升值是否有牢固的基础?
有的,中国疫情防控较好,经济V型反弹,以至于连和中国敌对的澳大利亚都捡到了便宜,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铁矿石价格也拉起了一波升势,甚至中国都开始进口印度的钢铁,同时在释放流动性方面较为克制,没有像美联储那样大水漫灌,金融市场的开放加深了外资对于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导致市场上人民币资产价格需求大增。
虽然中国经济双循环需要推动内需,而人民币升值确实有利于推动内需,这不代表出口就不要了,人民币的升值会给外贸部门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本身又会反过来促进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化,引发国际资本加快流入中国市场,加大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
简单的说:升值可以,但是应当缓慢升值,把曲线拉平,而不是一种暴涨暴跌的形态。
很多人认为,这次美元贬值是针对全世界的,欧元和英镑升值的比中国还凶,这种看法只看到了2020年美联储大水漫灌后的结果,而没有联系历史去看,欧元和英镑兑美元长期处于一种贬值状态,而人民币兑美元长期处于升值状态,因此欧元和英镑只能算是由于美联储的大水漫灌导致的一个反弹,是不是就此转化为升值状态还需要观察。
人民币高估的时代
1949年建国以后,中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中国全面进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物价全国统一,外贸公司全部是国营企业,盈利和亏损都有国家财政负担,国家对于外资外汇实行统一指令化的管理,外汇由政府统一收支,因此从1953年到1973年,中国的外汇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2.64人民币的水平上。
人民币汇率此时基本上和实际情况妥协,不能发挥经济调节的作用,而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加剧了这种情况,西方国家物价迅速上升,国内外物价差距越来越大,西方国家从固定汇率转化成浮动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外加上70年代由于中东战争导致的石油危机,人民币汇率被大大高估,汇率完全背离了经济基本面和购买力,由于人民币的高估极大的阻碍了中国出口的增长,在1980和1981中国连续调整了汇率政策,1980年中国银行开外汇头寸调剂业务,规定调剂汇率不得超过官方的10%,1981年中国开始双重汇率,贸易部门的内部结算价按照1978年出口外汇平均兑换成本,当时规定的是1美元兑换2.8人民币。
而非贸易部门则规定为1美元兑换1.5人民币。
在1985年中国恢复了单一汇率制度,改革开放后对于外汇调剂市场的业务需求越来越多,在留成外汇比重管制逐渐放松的前提下,外汇调剂的交易量增大,人民币的汇率逐渐贬值,形成了事实上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汇率制度。
我们看看自1980年以来,非贸易部门的外汇价格
1980年1美元兑换1.4900 元人民币
1981年1美元兑换1.7768 元人民币
1982年1美元兑换1.9249 元人民币
1983年1美元兑换1.9573 元人民币
1984年1美元兑换2.2043 元人民币
1985年1美元兑换2.9366 元人民币
1986年1美元兑换3.4528 元人民币
1987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1988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1989年1美元兑换3.7651 元人民币
1990年1美元兑换4.7832 元人民币
1994年,中国采取了全面综合改革方案,这是中国财政和金融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包括财政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外汇改革,外贸改革,投融资制度改革以及企业经营体制,1994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分水岭,以汇率为例,取消了外汇调剂价格,开始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交制度。
1994年的改革一个对于外贸部门特别有影响的,就是强制结汇制度,企业从国外收入的外汇必须全部卖给外汇业务的制定银行,需要外汇的时候再从制定银行购买,居民实行意愿结汇制度,但是买入外汇的数额受到严格管制。
这带来一个意外的情况:1994年以后,我相信大家在各省各市的中国银行门口看到最多的人,就是在旁边兑换外汇的那种小贩子。
同时指定做外汇的银行,也就是中国银行之类的,进行外汇头寸的限制性管理,超出上限,超出部门必须全部卖出,低于下限,则必须从外汇市场购入。
虽然采取了浮动汇率,但是实际上规定的汇率波动极小,其上限仅为0.3%,而1994年之后中国的的对外出口日益开始兴盛,经过连续的“龟速爬坡”,到1997年,人民币兑美元终于从8.72上涨到8.31。
这次汇改非常重要,1993年中国的经常项目和贸易项目依然有1.8%和1.7%的赤字,但是1994年中国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5.76一口气贬到1994年的8.62,贬值高达49.7%,这在今天的中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贬值的效果立竿见影,1994年的经常项目和贸易项目立即盈余,经常项目盈余77亿,贸易项目盈余73亿,紧接着就是1997蔓延整个亚洲的金融风暴,虽然东南亚一系列国家遭受重创,但是中国不但挺住了,反而趁机大大扩张了贸易顺差,1997年仅仅一年,贸易顺差就高达428亿,1998年上升到435亿。
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结束,中国贸易顺差的暴增也戛然而止,而下一次大规模的上升,要等到加入WTO以后了。
加入WTO以后,中国外汇储备开始增加,经济开始提速,而人民币改革也越来越频繁,以2005年7月为起点,其汇改如下:
2005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上升2%;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日浮动幅度为上下3‰;每日汇率收盘价作为下一日汇率中间价
2006年1月,央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每个工作日上午9点15分公布当日人民币兑主要货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汇率交易中间价。
2007年5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日浮动幅度由上下3‰扩大至上下5‰
2010年6月,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弹性。
2012年4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日浮动幅度由上下5‰扩大至上下1%。
2014年3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日浮动幅度由上下1%扩大至上下2%。
2015年8月,每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更大程度上参考前一日收盘价。
其中2015年8月11日的“811汇改”我认为最值得回头去看。
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2014年时期,当时中国经济已经开始降速,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也开始增长乏力,2014年也是中国经济出现一系列怪相的时候,比如说到处都是所谓的“天使投资”,不管怎么样烂的项目都能找到投资,一时间PPT投资成为风潮。
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与出口的增速自2012年就开始下降,2015年的12个月中,有10个月的出口同比是负增长了,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外,这是闻所未闻的,金融体系风险加大,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等种种叠加在一起,那段时间外媒唱衰中国经济,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而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导致美元汇率强劲升值,而欧元区与日本均在通过量化宽松有意压低本币汇率。在这一背景下,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上保持稳定,导致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在2014年以来升值过快,以至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民币汇率高估。
巧的是,当时的美联储加息的预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2015你那8月11日央行进行了人民币汇改,汇改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不凑巧的是:碰到了2015年大股灾。
2015年的大股灾是史无前例的,动辄千股跌停,2000股跌停,引发了市场的强烈震荡。
股灾,汇改导致的贬值,及美联储加息预期叠加,引发了全球股市,债市,汇市的震荡。当时国际上对中国的指责络绎不绝。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再发生,无论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均是市场的考量,不宜太多干涉,但是尽量把曲线拉缓,给出口部门一个喘息的机会,汇率改革不但要方向正确,也要精确的选择时期。
来源 | 李建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