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可探讨,但我支持体测,中国运动队中最早强调体能的就是国乒
【本文来自《泳协主席周继红力挺体能测试:会坚持下去,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还有,引体向上自重影响很大,体脂率也影响比较大,你的意思就是游泳运动员为了引体向上通过,应该放弃自己最适合游泳的体重,耐力,放弃最适合游泳的体脂率变成一个健美选手,你见过几个游泳厉害的是小瘦子外加腱子肉?多少一层脂肪好吧。
某些言论这就是典型的不懂装懂,“引体向上自重影响很大”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游泳这个项目的训练内容就决定了选手不会拥有很大自重,身高接近两米的孙杨,体重90KG;身高在队里更“普通”(1米9)的宁泽涛,赛季体重75KG,实际上要是接触过正规游泳训练就知道,选手们完成今年2月版的及格成绩(大概是30个以上吧)认真训练的话不是什么难事。
“体脂率也影响比较大”“放弃最适合游泳的体脂率变成一个健美选手”,知道游泳选手的理想体脂率是多少吗?“水中怪物”菲尔普斯的赛季体脂率可是4%左右!拜托,能不能有点文化再发言?!好歹要有点起码的运动生理学知识或者训练经验吧。
至于健美运动员,罗尼库尔曼身高约180,体重270斤以上,绝对属于“自重影响大”,人家徒手引体向上作组起码都是15个以上。
体育总局这个标准喷3000米跑还算情有可原,拿游泳项目喷引体向上就属于没文化了,以30个为标准的话,男选手体脂率低于15%的都没有什么影响,谁在国家队能给我找出于一名体脂高的?懂不懂就喷呀,不能连中学生化知识都遗忘呀。
这版标准的分值可以探讨,特别是3000米,这个项目连十项全能选手都不练,但夯实基础体能短板的思路,我是坚定支持的,标准可以细化,思路不能偏颇,强化基础体能(特别是要全面)除了突破成绩外,最大的好处是防病防伤,中国运动队中最早强调体能的就是兵乓球队,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全面的力量素质研究,在选拔苗子时,针对各年龄段选手都曾经出现过冠军不要,要亚军,原因就是冠军选手力量素质或体能素质潜力有限。但谁也不说什么,因为兵乓球的成绩好,反过来说常胜之军就是这么从基础扣出来的。
再针对杠精科普一些生化知识,如何正确理解体测项目成绩。以足球为例,它的体能项目核心是多方向的变速能力,比如“静态位启动”、加速、变向、急停等等,因此有氧训练持续时间过长、休息时间过短,将会导致队员过早进入疲劳状态,无法做出有效的加速与急停制动的动作。不但失去了训练的意义,还会增加受伤的风险。原则上不安排长时间有氧训练。但是队员的日常训练模式,始终保持跑动、变向以及对抗,一节训练课的时间长达数小时,所以训练课中积累的心肺压力与高心率状态,已经足够发展选手有氧能力与心肺功能了。正常训练的选手跑12分钟跑这个项目,2900米基本不是问题,兵乓球女队都能过线,如果这个成绩达不到,那说明选手的日常训练强度有可能不达标。所以练习12分钟跑对足球项目没有用,但连12分钟跑都不达标的足球运动员,日常训练的成色就要掂量掂量了,反正球迷不是傻子,运动专家同样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