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秉持的是扩张主义进攻性军事战略
曾经辉煌的大英帝国
印度的军事思想继承于他曾经的宗主——大英帝国。虽然大英帝国今天已经烟消云散,但它的诸多思想政治遗产被过去的殖民地继承甚至发扬光大,比如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都继续采用着英国的地缘政治思想,在军事上追随着改进了的大英帝国的炮舰政策。
大英帝国疆域
印度是大英帝国的忠实学生,也自认为最有资格接过大英帝国地缘政治和进攻性军事战略的接力棒,用大英帝国的精神财富成就更加伟大的“印度帝国”。大英帝国的对外政策精髓是“控制”和“侵蚀”。印度认为英国一直是个岛国,先天不足,而印度是个大陆国家,拥有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更有实力推行大英帝国式的扩张主义政策,特别是在陆地上更有优势。
大英帝国的印度遗产
所以中印虽然做了几千年的邻居,但中印两国的国家战略特别是军事战略截然不同。中国采取的是“后发制人”的防御性军事战略,而印度采取的是咄咄逼人的“先发制人”的进攻性军事策略,本质上,印度是一个扩张主义国家。只有站在这个基点上,才能理解印度建国以来对周边国家采取行动的原因。
无论从工业能力上还是军事能力上看印度都是个弱国。按理说这样的国家列强不去进攻它,它就该烧高香了。这样的国家类似于曾经的晚清或是民国,其实连自保能力都不足。但印度在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上太独特了,周边都是政治板块破碎的小国,唯一的大国邻居还是防御性国家,对它没有野心。国际政治上更是左右逢源,除中国以外,世界主要工业国都青睐印度,默许甚至支持印度搞扩张主义。从这一点上看,印度更像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各大国都想借它之手遏制那个难以驯服的国家——中国。
心高气傲的印度领导人
另外印度还是一个新生的国家,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思,几千年来头一回拥有的庞大的体量并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心气很高、野心很大。这跟几千年多次经历磨难心态沧桑做事谨小慎微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印度的军事扩张主义领着它打了三次印巴战争,肢解了巴基斯坦,基本控制了斯里兰卡、不丹和尼泊尔、分割了克什米尔、吞并了锡金、强占了中国的藏南地区。可以看到印度军事力量摆出的姿态就是进攻,没有防御。当然折腾了几十年,印度也就能在边角料地区占些便宜,并没有取得过什么辉煌战果,更离大英帝国当年“控制地缘关键点”差之甚远,比起当年同样遂行扩张主义的日本那是天壤之别。西方大国由得它在无关紧要的地区瞎折腾,只要别威胁到马六甲和波斯湾就好。
西方大国真正希望的是祸水东引,引诱印度跟中国争夺对西藏的控制权。这跟迷恋大英帝国地缘战略的印度一拍即合,印度始终不肯跟中国划定边界,长期作为藏独大本营支持藏独分子就是出于“一旦控制西藏便能够对中国形成地缘优势”的考虑。1962年的边境战争就是源于印度这方面的心理。虽然当初那场战争印度惨败,但印度控制西藏的心志不改,控制边境制高点、一点一点蚕食中国领土的做法几十年来没有停过。现在随着中国外交指导思想逐渐转变,当然主要是西藏边区军备建设大力提升,印度的小动作越来越受到中国方面的强烈抵制,边境局势变得日益紧张。
目前印度在中国西部边境线上大兵压境,颇有“一言不合便要大打出手”的架势。一方面体现了印度方面高涨的冒险情绪,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印度政客们内心的焦虑。过去几十年,印度的军事冒险屡屡得逞,就像当初的日本一样,这让印度搞军事冒险的信心大增。特别是1987年吞并锡金,印度因为成功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对中国底气大增,迅速采取行动入侵邻国,而世界上所有大国都静观其变,纵容印度的军事冒险。作为邻国的中国后来用印度“官方承诺不支持藏独”的条件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吞并,后来的洞朗事件也算是这件事的一个自然后果。
美印共同利益
印度很善于利用时机迅速采取行动,现在它看到了美国利用台海和南海在政治和军事上对中国施压,美国推行印太战略对印度极力拉拢更让印度认为可以配合美国搞联合行动来进行军事冒险,让中国首尾不能兼顾。印度明明知道中国不会用军事手段改变边境现状,特别是在中美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下。所以印度几十万军队压到中印边境显然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进攻。为此,印度强化了在边境地区占点的力度,这是今年中印边境屡屡出现危机的原因。印度重兵集结,正在等待时机,美印军事合作正在由情报交流向协同行动迈进。
中国军力
印度的军事冒险当然不会得逞,印度终将会一脚踢到铁板上。即便只是边境战争,工业能力也是胜负的决定因素。中国奉行防御性军事战略,但并不意味着单纯防守坐等对方攻过来。中国理应担负起区域政治的道义责任,带领周边国家遏制印度的野心、压制印度的军事冒险情绪、打破“印度帝国”的迷梦,为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地区和平与稳定提供坚定支持力,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