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诗歌的语言或表现形式,是否该存在那些玩弄皮里阳秋的内容更值得我们论一论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在此略谈个人看法。

首先,白话诗歌取代古体诗,实际上是知识普及的必然结果,非常类似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随着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文学作品就应当尽量满足更多人的欣赏能力。古体诗固然优美,但是不容易被普通人理解,也不容易创作,于是,白话文和白话诗歌应运而生。

第二,无论白话文或者古文,都是可以写出动人的诗句。

很遗憾,在我看来,作者举例的几个人“郭沫若的《女神》,闻一多的死水,李金发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和臧克家的有些人”,这几个人的这几首代表作的文学水平仅仅高于一般人而已。

不过,文学水平并非评价诗歌的唯一标准,就像不能简单用装备水平评价一只军队。

当我们考量上述诗歌的社会影响力的时候,《女神》《死水》《有的人》可能应该得到很高的评价。(尽管我不太理解它们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原因,可是课本上这么说了,那么应当就是真的了。)

第三,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诗歌”,她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前进的事物。

从古至今,诗歌形式,主题和内容都在不断演进,产生“白话诗歌”是一种正常的结果。人们总是不断探求新的方式来表达原有的和新的内容。

第四,如果文学作品不能正面引导人们,在我看来,这种文学作品就该被扔进垃圾堆。

我们人类,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不断改造世界。那些颓废的甚至反动的诗歌就像是对每天勤奋工作的人们的冷嘲热讽和平白无故享受大众所创作的一切的懒惰者的怨天尤人。

所以,我们应当争论的不是诗歌的语言或表现形式,而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吃饱喝足了写的都是些看似痛苦不堪抑或绞尽脑汁玩弄皮里阳秋的东西?

【本评论由风闻社区捞取,来自《当时白话诗歌为什么能渐渐取代旧体诗?》一文,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标题为小编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

2020-09-15
暗中观察 文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北约秘书长竟帮腔:中印敢继续对俄贸易,等着制裁

美犹他州跟着挑事:这项投资收益颇丰,但就不卖中国

“中国人才都回国,美国损失好大”

4000亿美元!“美国狮子大开口,韩国犯愁”

哈佛报告澄清!“这里被西方冷落太久,该正视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