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红色高跟鞋的诱惑?极致迷恋的深渊——恋物癖

文:黄晶(犯罪心理学学者,曾任辽宁省本溪市公安局预审处民警)

同一条河边,出现了两具浮尸。每具尸体都穿着红色的高跟鞋,左脚戴着星星脚链。周围还有已经燃尽的万花筒烟花。

这是台湾一部科学刑侦悬疑剧《鉴识英雄》中的一个场景。

500

是谁杀了她们?还穿着同样的红色高跟鞋、戴着同样的星星脚链。

调查结果发现,凶手是具有多重人格的旅店老板,严格的说,是旅店老板其中一个具有严重恋物癖的亚人格——玛丽杀害他们的。

恋物癖和多重人格一样,不仅存在于影视剧中,同样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曾经震惊全香港的雨夜屠夫——林过云,先后杀害四名夜归女性,并割下她们的性器官放在冰箱里进行收集珍藏,甚至拍成照片以备欣赏。林过云迷恋死者的性器官,犯罪的目的就是通过杀人收集女性性器官,引起和满足他对性的幻想。

500

他,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恋物癖患者。

恋物癖患者,又称作恋物症患者,他们不是通过性行为本身来获取性满足,而是通过与性有关的非生命物件来获得性满足。

比如说,异性使用的物品,特别是直接与异性身体接触的东西,比如说乳罩、内裤等等;还包括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比如说头发、手、足、臀等部位。

他们会通过抚摸、嗅闻、玩弄、啮咬这些物品或异性身体一部分,来激起性兴奋和性想象, 获得性满足, 甚至有时会伴有施虐行为。

500

意大利曾经有个恋发癖的案例,凶手从 1993 年开始以残忍的手段杀害被害者,并且剪下死者的头发进行收藏。

国内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案例报道,在合肥,三名长发女子在晚上回家的路上,被一名小伙子强行剪掉了长发,这个小伙子也是典型的恋发癖患者,他在剪发的过程中还多次要求女子扎起头发给她看看,并说:「收集女孩的头发是我的追求」。

比较幸运的是,在上面这个案例中,被剪掉长发的女孩们,她们的生命和财产都没有受到伤害。但是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单纯的强行剪掉头发,还不能满足罪犯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时候,极有可能就像意大利的恋发癖凶手一样,成为猎杀长发女性的杀人狂。

500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恋物癖都会走上犯罪道路,成为杀人狂魔呢?

并不是。

一般情况下,不是很极端的恋物癖患者,并不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比如说,对女性内衣着迷的恋物癖患者,可能会去偷窃,在偷窃的过程中,如果被发现,也只是会选择逃走,而不是发动攻击。也有一些恋物癖患者,会通过网购一些异性的内衣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还有一些幸运的恋物癖患者,被身边的人理解或帮助,平安度过一生。

在日本就曾有一例恋发癖顺利度过危机的报道,一位对女性长发感兴趣的恋物癖患者,在妻子的理解和帮助下,借助 72 款不同的女性假发套,满足了自己心理上的需求,最终与妻子生儿育女,平安地度过了一生。

那么具体怎么样来帮助恋物癖的患者进行治疗呢?这一块,我们将在下一讲来进行讲解。今天我们先来聊聊,恋物癖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人对于某种物件有如此深的迷恋呢?

恋物癖的发生原因,目前并没有系统科学地定论。我们能知道的是,有些顽固性恋物癖患者,或多或少地伴有某种遗传或先天方面的缺陷,比如染色体与性激素比列失调。也有研究说恋物癖与颞叶功能有关。

但大部分的恋物癖还是由于后天因素造成的。

哪些后天因素呢?

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中,首先就要谈到家庭教育。

在中国,很多家庭对孩子都缺乏性教育,谈性色变,觉得性是难以启齿的话题。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处在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孩子提到性,或者做出与性有关的动作,就会立即被家长呵斥或者打骂,认为孩子不学好。

其实,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孩子从婴儿期到成年期,对性的感知和兴趣一直是持续不断的,如果我们强行中断,就会造成孩子性心理发育停止在那一块。

家长对孩子的打骂,会让孩子在心理上觉得,性是可耻的,但是随着生理上的发展,他们又需要去追求性的满足,导致心理和生理上产生冲突。

第二个因素,是心理因素。

恋物癖患者,通常是童年时性心理发育受阻,在青春发育期时,又习得了以某种物品或人体的某部分为性对象的性快感满足行为,然后通过条件反射机制,而从形成了恋物癖。

比如,小孩从来没接受过性方面的知识,偶然间发现女性的内衣可以使自己兴奋,于是后来每次一见到女性内衣,他就会想起那种性的兴奋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女性内衣的恋物癖。

第三个因素,是不良的个性特征。

恋物癖患者,多为内向性格、平时胆小、易紧张,怕与异性交往、守旧狭隘、宽厚老实。患者在患病前,一般学习工作都比较良好,也就是说,患者患病前,或者病情没达到严重程度的时候,生活功能是不受此症影响的。

第四个因素,是生活事件的诱发因素。

潜在的恋物癖患者,在工作、恋爱、人际关系受挫,或者创伤性事件的影响等,都可能会引发恋物癖。性心理随着这些受挫或创伤事件而产生变化,出现性心理障碍,有些人就会因此产生恋物癖。

在我准备这节课的时候,身边的助理就问我:黄晶老师,我总是要抱着一只小熊才能睡得着,并且我也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小熊,看到它们我就会觉得很兴奋。我也是有恋物癖吗?

其实她多虑了,现在很多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恋物情结,这种恋物现象和恋物癖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并不是所有的恋物都能成为恋物癖。

恋物行为,可以分为恋物现象和恋物癖。

恋物现象,用一句俗语就是,爱屋及乌。

比如,在情侣关系中,因为爱慕某人,或者恋人和配偶不在身边时,常把对方的照片放在身边,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抚摸一下。

500

还有在古代,会把心上人的一缕头发或丝帕放在身边。

这种寄托相思之情的恋物行为,是属于正常现象。这种心理反应具有排他性,且不含有直接的性内容。

还有一些恋物现象,在幼儿期会经常出现。比如,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必须带上自己心爱的东西,像是小毯子、小玩具、小手帕等等。甚至有的孩子会在午睡的时候,摸着衣服、被角、袜子等东西睡觉,有的孩子会摸着头发、吮吸手指等习惯性动作才能慢慢入睡。

这种情况都是在表达与父母暂时分离的依恋之情。

而恋物癖患者的恋物行为,是一种极端的行为,直接伴有性的内容,且完全脱离了与异性性对象的身心统一。并不是寄托相思之情,只是单纯的恋物、爱物,而对活生生的人则毫无兴趣。

这也是为什么恋物癖的犯罪嫌疑人会在衣饰、发型等方面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被害者下手的原因。

2020-08-31
科技 社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特朗普“杀得兴起”,欧洲想“刀下抢人”

特朗普又开新战线,“只会鼓励各国像中国一样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