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想红,我说好的

最近,明星想不想红,似乎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言外之意,无非是不太相信,真有不想红的明星。
被问到的,也大多是原先寂寂无闻,突然出圈的明星。
有的会被这个字刺到:
也有坦白承认的:
放到两年前,刘琳对红,可能还只有后半句的态度。
而现在,却能感觉到,她在慢慢适应这个圈里的新规则——
红了,才有拍好戏的选择权。
说实话,听到这话,飘飘心情复杂。
毕竟,刘琳一直是凭演技就赢得满堂彩的资深演员。
然而,直到这两年,接的戏越来越有爆款相,她才渐渐被记住,也是不争的事实。
抛开感慨,或许我们更该庆幸:
这个宝藏演员,终于被看见了。
今年夏天,一个普通又典型的单亲母亲,让大家再次为刘琳拍烂了手掌——
《隐秘的角落》周春红,朱朝阳的妈妈。
普通的,是她的母亲身份。
和千千万万爱孩子的母亲一样,她骑自行车搭着孩子,叮嘱他好好学习,嘘寒问暖,无微不至。

而典型的,是她的个性,甚至是,人性。
刘琳演出了一个遭遇丈夫背叛、独力抚养孩子的离异女性,该有的复杂感。
第一次露面,就不简单。
她来参加家长会,听说儿子考了第一名。
刘琳捋了一下头发,低头一笑,难掩内心的欣喜与骄傲。
这是一个以孩子成绩为荣的传统母亲。

紧接着,刘琳展示了周春红的另一面:偏执。
家长会后,老师将她叫到一边,跟她反映孩子性格内向,希望多关注孩子的内心。
她的反应呢?
脸上客气地笑着,眼睛却看向别处,又重重叹了口气。
从这些细微的表情就能看出——
她不认同老师说的,也无法接受儿子有半点”瑕疵“。
一个深爱孩子,却漠视孩子内心与情感的母亲形象,建立起来了。

来源:《隐秘的角落》
周春红是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的中国式母亲。
但这份牺牲,不仅让孩子透不过气,也无形中使她压抑了作为女性的情感。
情感、欲望,在她看来,是不够有道德感的。
所以,她才会在约会前,特意擦掉嘴上的口红。

来源:《隐秘的角落》
与马主任分手。
听他吞吞吐吐说出,家里介绍的新对象,没有孩子。
她不说也不闹,只是默默地,往嘴里拼命塞橘子。
刘琳把一个离异女性内心的倔强和骄傲,委屈与失望,悉数表现。
越沉默,压抑得越深,这份伤害与屈辱,就越沉重。

来源:《隐秘的角落》
内心持有的高道德感与情感的压抑,同样影响了她爱孩子的方式。
因为婚姻破碎,没有了依靠。
她便把所有希望、尊严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甚至不敢袒露与马主任的恋情,就怕破坏母子关系。
这个“不敢”背后,是恐慌。
她害怕失去孩子。
所以,当朱朝阳听到她自曝与马主任宾馆幽会后,再次面对儿子。
看这副心虚迟疑的样子——
打开门低着头,沉吟了半天,边走边用手扯着衣角。

来源:《隐秘的角落》
嘴上没说,但内心担心儿子不理解、甚至厌恶她。
所以,当朱朝阳无意识躲开自己擦拭嘴角的手时,周春红才被刺痛了。
看刘琳怎样演。
欣慰的笑容渐渐消失,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粗暴又疯狂地,在朱朝阳脸上胡擦一通。
她无法忍受,孩子对自己有一点拒绝。
对“失去”的恐惧,使她的爱,成为一种绑架和控制。

来源:《隐秘的角落》
这是周春红个性的又一面:高自尊。
周春红是很要面子的人,她很在意周遭人的一切看法。
怎么表现?
她会偷偷藏起破洞的丝袜,那是打完架之后的不体面。

来源:《隐秘的角落》
也因为强烈的自尊,她永远无法原谅前夫的背叛。
这份被抛弃者的敏感,也使她难以接受,前夫不够在乎儿子的事实。
所以,她会因为儿子被王瑶骚扰,前夫还没事人似的穿得光鲜,而愤怒。
刘琳抓住了这层微妙的心理。
来源:《隐秘的角落》花絮
就连给失去女儿的王瑶递纸巾,都和这心理密不可分。
她看着瘫坐地上的王瑶,只是弯下腰,递给了纸巾。

来源:《隐秘的角落》
同为母亲,她同情王瑶的遭遇;
但身为朱永平的前妻,对王瑶这一出轨对象,她心里还怀着一股恨。
所以,她不愿蹲下示好,也不愿丢掉这份骄傲。
有同情
但是没有那么的站在她的角度去
理解这件事
来源:《隐秘的角落》花絮
《隐秘的角落》导演辛爽,是刘琳的“迷弟”。
他对刘琳的表演夸赞不已,采访时特别提到一场戏。
那是朱朝阳和母亲“决裂”的一幕。
当朱朝阳被警察从王瑶弟弟王立手中救出后,他和周春红吵了一架。
因为,他替父亲辩解了。
这简直触到了周春红的怒点。
她气急败坏,大吐苦水。
来源:《隐秘的角落》
自从婚姻失败后,她就把自己和儿子划归同一阵营——都是被抛弃的人。
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儿子应该和自己站一边。
否则,便是一种背叛。
没想到,长期忽略沟通的孩子,早就不受她“控制”。
当听到朱朝阳带着恨意控诉“你们只在乎你们自己”时,刚才还委屈兮兮、哭得稀里哗啦的情绪,顿时就收住了。
只剩大口喘气,眼泪却流了回去。
她才发现,眼前的儿子,她完全不了解。

来源:《隐秘的角落》
辛爽感慨:我在想一个人怎么可能把眼泪倒回去?
来源:《四味毒叔》采访
眼泪倒流,难的,不在于理性控制。
而是,这是准确捕捉到,当下内心冲击的结果。
唯有把自己真当成周春红,将孩子的话一字一句听进心里,真感受到惊愕、迷茫,甚至一丝害怕,才会有这样流畅自然的反应。
一个“高分恶童”的母亲,注定是充满故事感的。
能把有故事感的人物,演出层次,固然不容易。
但更难的是,演出复杂的人味。
刘琳之所以演活了周春红,就在于这股人味——
那是不能用好与坏、成功或失败简单定义的。
刘琳能被年轻观众记住,还有两个角色“居功至伟”。
《父母爱情》的江德华,和《知否》里的大娘子。
都是和正午阳光团队合作的戏。
却不能说完全是巧合——
“导演过去跟我合作过,比较了解我的那种表演风格吧。”
来源:网易娱乐
《父母爱情》里的江德华,人设是个无知、泼辣又倔的农村妇女。
但你能隐隐感觉出,在剧本创作阶段,人物就是被赋予了一些喜剧色彩的。
资本家小姐的嫂子,和没文化小姑子的日常斗嘴,台词一绝。
来源:《父母爱情》
而刘琳的功力,在于她的确演出了一种略夸张,又极具烟火气的喜感。

来源:《父母爱情》
这正是飘觉得,刘琳能将平凡人物,演得可爱、演出辨识度的秘诀之一。
女演员里,刘琳是典型的青衣长相。
年轻时就长了一张熟龄脸。
来源:夜半歌声
也不能说她不美。
但有点像闫妮那种,男性视角下,端庄、朴实、安全的美。
来源:刘琳工作室微博
但,刘琳笑起来时,又不太不一样。
奇妙地有一种,与沉稳外表,截然不同的生动喜感在。

主持人让她尝试讲土味情话
刘琳身上的确有喜感底色可挖。
她自己也知道。
接《知否》里的大娘子时,看完剧本,她说的是——
我觉得我能驾驭得了这个角色。
来源:爱奇艺《知否》采访
但具体如何挖,则更看演员的真实本事。
王若弗这样一个有私心、无恶意,但经常犯蠢的角色。
恨倒不至于,但极容易招人厌。
最后却被刘琳诠释成了个暴躁小可爱,和现象级表情包。
当然不只是角色合适,还有演员的精准控制在。
《知否》全剧,说白了,讲的还是家长里短的生活戏。
演员的表演自然细腻、生活化,是第一要求。
而大娘子的“好笑”,就是体现在像开了2倍速,节奏永远比别人急。

来源:《知否》
其它人讲话轻言细语,她说话抑扬顿挫,经常带着因为情绪起伏才有的气声。
其它人遇事表情只展三分,到她就偏偏要六分。
来源:《知否》
大娘子本就是藏不住事,忍不住气,偏偏又小心思多的脾气。
咋咋呼呼、又傻傻乎乎。
但,也只多三分。
再多,就不是好笑了,而是突兀浮夸。
更值得琢磨的是,江德华和大娘子这两个角色,虽然都因为好笑而显得观感轻松。
但这份“轻盈”,没有损害人物的复杂。
反而让观众更愿意去深入了解,有瑕疵人物的内心。
两部剧里头,刘琳分别有一场又哭又笑的戏,令飘印象深刻。
第一场在《知否》,大娘子听到林小娘,被自己的枕边人打死。
她的第一反应,不是终于赢了多年情敌的“爽”。

来源:《知否》
而是冷。
温酒也驱不散的冷。
冷到她下意识抱着自己。
林小娘死得容易,自己又好到哪里去?在这样的家族里,荣辱是男人给的,女人只能依附,这就是最大的悲哀。
这一哭一笑,是王若弗对林小娘、也对自己的兔死狐悲。

来源:《知否》
不仅升华了人物,也给了屏幕前的看客当头一棒——
原来大娘子清醒着呢。
原来大娘子也是可怜人。
第二场,在《父母爱情》。
德华一直喜欢的老丁终于对她说,一起过吧。
她表面欢喜直白,让他别反悔。回家路上,却跨着大步,笑着笑着突然就哭起来。

来源:《父母爱情》
对喜欢的人,德华还始终心怀一份单纯的执着。
那一刻,一个没文化、泼辣的,但同时也半辈子早为爱的人奉献,传统善良的农村妇女,显得无比真实和立体。
拍完戏三个月,一次活动,主持人问刘琳,如果是德华对去世的老丁说一句,她最想说什么。
刘琳回答,老丁你怎么就走了啊。
说着说着就流泪了。

来源:综艺《回声嘹亮》
刘琳就是典型的体验派。
她对人物的理解和创造,除了对人物逻辑的梳理,更凭借一份强大的共情力——
她总是站在人物的立场和处境里,感知人物的内心与情感。
在此基础上,所有反应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而,真实的表演,总是最具感染力的。
放在前几年,刘琳说“想红”。
飘只有唏嘘。
但今年,她说想红,感慨之外我也心怀期待。
怎么说呢,大家都想通了些东西吧——
刘琳无疑是个标准的好演员。
或者说,仅仅是个演员。
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演员职业上的忘我与尊严。
从入这一行开始,她就只专注在演戏这一件事上。
来源:综艺《超级访问》
她自己形容为“玩命”。
有多“玩命”?
早年刚毕业的时候,她回电影学院排毕业大戏,因为导演说戏没理解,急得一个人躲起来大哭。
也因为过于沉浸角色,常常人戏不分。
和她一起演《香樟树》的谢润说过一个小故事:
刘琳扮演的陶妮,暗恋赵峥扮演的韩波,但韩波却与梅婷扮演的小杉结了婚。
刘琳因为没能跳出来,以至于有时拍完戏,还和梅婷吵架,也为赵峥不理自己而生气。
来源:综艺《超级访问》
这认真,甚至让她一开始当演员的时候,感到痛苦。
因为太入戏而觉得分裂。
这份艺术上的执与痴,虽然对体验派演员是一种强烈的精神损耗。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他们能演活角色的不二法门。
来源:综艺《超级访问》
也因为这份尊重艺术的痴,她一直固守适合自己的戏路。
刘琳当年和徐静蕾、刘孜是北影的同学。
徐静蕾、刘孜一出道,就演年轻漂亮的少女角色,也能走花旦、偶像路线。
刘琳却不行。
因为长相成熟、质朴,年轻时演的就是妈妈、阿婆等年龄跨度更大、或者更平凡的角色。
来源:《理娱打挺疼》刘琳采访
她在这一点上的认知,特别本分。
就认定一句:形象决定戏路。
即便为此焦虑、怀疑过,却从没想要改变,看似傻气。
然而,如今再回看,走不了花旦,而走了大青衣路线的刘琳,虽没大红大紫。
但光靠细腻、扎实的演技,就能让人“惊艳”,为自己赢得尊重。
这未免不是喧嚣之外的,另一条更稳扎稳打、也更单纯的道路。
拍《父母爱情》时,刘琳和梅婷,都是业内演技傍身的老演员了。
但在导演孔笙嘴里,她们依然是他见过的,最用功最刻苦的女演员。
这份用功,不是没有天分的使劲,而是,对得起这份“艺术活”。
这和刘琳毕业时,电影学院的老师给她的评语,是若合符节的——
视艺术为生命的演员
来源:综艺《超级访问》
这么多年来,她拍完戏,就回归生活。
不懂宣传,不上综艺,连微博,也是拍《知否》的时候才开通的。
来源:《理娱打挺疼》刘琳采访
26岁拿了影后,之后又凭《香椿树》里的陶妮、江德华、大娘子、周春红……
为自己挣得一个“戏骨”的标签。
就连今年头回上的综艺《声临其境》,配个音,也能看出演技的熟稔与认真,冠军拿得人心服口服。

来源:《声临其境》
虽然现在随着影视宣传方式的变化,她也开始配合剧组上综艺,举办粉丝见面会。
但这一切,都是文章开头说的:为了能拿到好角色。
对于一个专业演员来说:
好的角色,是唯一有价值、有意义、也是最可贵的事情。
来源:《理娱打挺疼》刘琳采访
其实,国内从不缺能演好戏的女演员。
只是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只会演戏的普通演员,太容易被湮灭了。
看着刘琳这两年,能一个接一个有好戏拍,还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尤为不易。
这也是为什么飘飘说,感到欣慰。
这不是妥协。
更多的,是个体与自己和解。
如果市场需要她们牺牲更多“清高”和“专业”,而她们做了,那才叫妥协。
但,现在看来刘琳在专业上一如既往,而市场也有可喜的变化——
从今年的《浪姐》《三十而已》,以及逐渐蓬勃的“姐姐”热。
观众也好,影视环境也罢,对中年女性的包容与欣赏,确实有回潮的趋势。
而刘琳们的再次走红,更让这种欣赏变得多元化——
不仅是丰富的阅历与人格魅力,值得欣赏。
中年女性的职业能力与态度,同样值得尊重。
不靠外表,不讲人设,凭借精湛的表演就能被看见。
是对一个女演员,甚至演员,几十年如一日执迷艺术这股“痴”劲,最好的回馈。
这种趋势的出现,不仅是刘琳们的幸运。
更是我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