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粮早就不是自给自足了,说说我了解的农民存粮现象

作者分析中可能存在的欠考虑的几个问题,如下:

1、农民种粮早就不是自给自足了,农民存粮的现象,应该是出于一下几点原因:1)待价而沽,粮食有提价空间,农民惜售,比如2020年就出现了这一情况;2)一小部分自储以被不时之需,但是这种现象在很多地区已经消失,农民的粮食消费已经充分市场化,直接买米买面,很少自给自足,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有存粮习惯;3)不同作物存在差别,比如稻米小麦,基本上成熟收割后就脱粒,然后出现1)和2)的情况;但有些作物,比如玉米,就是典型的收割后,堆积晾晒起来,华北地区一般是秋天收获,春节后脱粒,当然有几个月的存储;而部分需要加工的经济作物,如芝麻、油菜、葵花等,基本上脱粒后要么直接贩卖,要么榨油,堆积不用的情况几乎没有。

2、农村地区蔬菜种植要区分两大类型——大规模种植(如山东大葱、采摘园等)和农民用以自给的菜园(一般面积很小,几分地)前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生产过剩,发生菜贱伤农的事件,导致部分地区蔬菜烂在田里,但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绝非菜农浪费,因为蔬菜市场对特定蔬菜品种的需求量难以预测,菜农种植主要参考前一年的市场情况,所以就有一部分蔬菜今年价贵明年价低的波动情况,另外气候、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蔬菜收获、运输和贩卖不能按蔬菜时节进行,与其他蔬菜一起在同一段时内涌入市场,导致菜价低,收获成本相对较高,部分菜农放弃收获,这是市场失灵,另外还有政府失灵,比如对菜农的保障能力不足,调控市场能力不足等,绝非菜农自身的原因。

而农民自给式的菜园,面积很小,主要解决家庭对时令蔬菜的需求,很少有生产过剩的问题,有一些有闲暇的农民会将无法自我消费的蔬菜在集市上出售,这一情况自古就有。

前者和后者的另一个重大区别是,前者的主要消费人群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后者的主要消费人群是自己,小部分进入集市,集市多在在乡镇。市场包括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前者产生的问题,绝非是单单生产者的问题,经常是全环节的问题,表现为供需矛盾,供过于求则菜贱伤农,供不应求则增加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也不是哪一方主观上要造成问题。后者中消费者、流通者和消费者都是农户家庭本身,只有极少参与市场,经常种菜的农户一般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因为他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经常会因为种植新的品种而出现少量过剩。

如果我们简单地就将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谈粮食种植、蔬菜种植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现实的。

【本评论由风闻社区捞取,来自《农村收的粮食很多吃不了,让他们少种一些,但农民舍不得地荒废着》一文,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标题为小编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

2020-08-24
国内 暗中观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格陵兰岛催美欧:要我们找中国?

“再见,华盛顿!你好,北京!”

“转向中东和加拿大后,中国买家不回头了”

立即生效!特朗普政府暂停留学生签证面试

驻哥伦比亚大使:中国来这是为了合作,无意取代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