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解度解读《GB 1930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

写了一片篇关于生乳标准为什么降低的文章,引来一些人攻击,攻击的人可能出发点很多,可以无视。但很多人的批评不过是人云亦云,估计连其批评的东西都没有看过。所以就从个人角度来解读一下,这个很受批评的标准。

500

500

上表是标准的原料乳理化指标。其中:

1、冰点。是为了检测水的含量,以防止注水。

2、相对密度。实质是检测固含量,作用也类似于1。

3、蛋白、脂肪、非脂乳固体。是乳品的实质指标,也是奶品的主要价值所在。

4、酸度。主要是细菌在乳中会产生乳酸,细菌越多、存放时间越长产生的乳酸就越多,酸度就会升高(PH降低),是用于衡量乳品新鲜度的指标。

5、菌落数。生乳卫生情况的指标。

其中争议主要在于:

1、蛋白质含量2.8g,相比旧版2.9g有所降低,低于所谓国外超过于3.0g的标准,他们没说的是新西兰等乳品出口国确实有蛋白质要求大于3.0g,但美国对蛋白质的含量貌似就没要求。

2、生乳菌落数200万/ml,相比旧版的50万/ml有大幅降低,更低于国外10万/ml的标准。于是什么降20倍、80倍的言论就满天飞。

由于奶牛种类不同、各地气候及草种不同,生乳中蛋白质有差异是不可避免的。2.8也好3.0也好差异并不大,实在很计较多喝两口就是了,有必要拿来说事么?

好,来说最关键的菌落数,有人在上篇文章回复中上升到了人命的高度,首先我们来了解几个事实:

1、人身体上生活着100万亿的细菌,以100kg体重算,每克体重10亿细菌。很多细菌和人体是共生的关系,菌群失调是会得病的,而且会很严重。

2、细菌繁殖20分钟左右一代,20倍的增加不过相当于1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

3、空气中细菌也无处不在,一般空气一立方米有上万细菌,人一天要呼吸8立方米以上空气。

4、牛乳在牛体内是无菌的,菌是在采集过程中引入的,其包括牛皮肤、收集器且、采集空气条件以及采集时间。

5、行业标准是最低标准,不影响企业自己定更高的标准。

6、中国70%的奶农是中小型的,养的牛大多在100头以下。

7、生乳是原料并不是产品,产品的菌落数才与消费者有关。

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再来分析:

1、细菌不等于病菌,大多是无害甚至有利的。

2、20倍就是你早2小时或晚2小时买肉的差别,有多可怕?

3、200万CFU/ml的生乳并不比你新出浴的皮肤“脏”,也不比你新买的肉“脏”。

4、生乳是原料要经过灭菌才能成为产品,和肉要下锅才吃一样,不影响健康。

5、在实际生活中奶农在低于这个标准下喝了上千年,没有问题,这是事实。

6、在无菌环境,严格消毒,自动化挤奶才是降低菌落的方法,可惜中小奶农建不起。

7、你可以买高等级的奶或者进口的奶,这是你的权利,但中小奶农也有生活的权利。

8、指标并不是营养的全部,散养的牛和饲养的牛哪个更好谁知道呢。我只知道山地鸡比饲料鸡贵很多。

2020-08-19
国内 科技 财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特朗普团队急了:正和中国谈着呢,不能取消

“特朗普想全盘赢中国,唯独这个战场主动认输”

“美国对中国生气,我们就要跟着?!”

史无前例!特朗普政府对哈佛大学下死手

“美国想拉盟友对中国搞联合关税,G7没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