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怎么过|体会大学之精神,认清大学之堕落
按:贴出笔者在B站2018年发的一篇旧文(大学怎么过:体会大学之精神,认清大学之堕落 - 哔哩哔哩)。参与一下最近有关大学的讨论。期抛砖引玉。
进入大学,你们就开启了人生的一个最华丽、也是最重要的新篇章。要想书写好这个新的篇章,得先从深入了解现实中的大学而不是你想象中的象牙塔开始。
一、大学与大学精神(核心观点、内容源自王德峰老师的讲座)
1、大学
大学脱胎于中世纪的教会,经过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大学从教会主义转向了现世主义,从神学和古典学科转向了科学,大学的职能也开始由传授知识向科学研究的方向转化,并成为世俗化世界的精神中心。
大学的发展的具体历史脉络大家可以自己上网去查,这里不赘述。
我要说明的是,了解大学的发展历史是要搞清楚大学是什么,这有助于你们如何理解大学和明白到大学里去干什么。
那么,大学的本质是什么?
大学是: 学术共同体,知识分子的圣所,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进入大学就是加入了一个学术共同体,在其中养成知识分子的品质,守护和传承民族的思想和智慧。这个与大家对大学的理解或许大不一样,通常大家进入大学就是进入某个专业,学习这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凭着大学文凭和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就业市场上兑现一份合适的工作。这个理解虽然现实,符合功利主义,但是太low了。诚然,大学确实有专业,但专业学习只是知识分子养成的一个工具,一个桥梁,而不是目的。职业院校可以只以专业学习为目的,以工作应用为原则;但大学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怎么好降格到职业院校的水平呢,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知识分子的,而绝对不是职业培训所。
有句话叫“先成为人,再成为某人”,大学教育也应该是这样,先成为知识分子,然后才是某一专业的职业人才。一个小例子,博士叫 Ph.D,Philosophy Doctor,原意是哲学博士,但现在无论哪个专业的博士哪怕是农学博士,称呼也是Ph.D。这个语言上的承袭,就足以说明,大学高等教育教出来的人是具有哲学素养的知识分子(而且这个哲学是古老的广义上的哲学,而不是作为当今一门学科的那种狭义的哲学),而绝不是如职业培训所那样按照流水线生产方式批量生产出来的某个专业的职业人才产品。
2、大学精神
第一,追求真理,发展学问。
你们都是经过高考选拔出的精英,即将接受的是高等教育,这是你们不可回避的责任。你们不做,那还能期待谁来做?
第二,诊断时代,引领社会。
任何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病症,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病情深重,总得有人来诊断这个时代的毛病并开出药方啊,谁人?还是你们!
第三,关怀天下,直面命运。
大学里集中了能思维的头脑和能感悟的心灵,要有天下关怀的情操,在民族命运的关头为民族的抉择去思考和决断。
竺可桢的话至今读来仍是振聋发聩: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诸君到大学里来, 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是要为拯救中华做社会的砥柱。”
“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二、大学的堕落
大学的堕落就是对大学精神的背离,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堕落为企业一样的市场经济主体,堕落为高级职业培训所。
现在的大学像公司,与社会和市场绑的太紧。各个专业就像流水线,培养学生就像生产标准化的产品,然后这些产品到市场上去卖,不是吗?人力资源什么意思,是资源,是一个有待市场检测的产品,好的产品就是就业好,个别可能还会成为市场经济的英雄。
你看看世界各名牌大学的毕业典礼,请来的嘉宾,大多是已经成为商界精英的校友。
现在大学里,多的是专家学者,而不是知识分子。这些专家学者已成为事实上的老板,将老师称为老板已经成为大学里的普遍现象,你的课题的导师就是你的老板。很多老师也确实开办企业成为老板,忙着赚钱而不是教学。
大学里很多顶尖的专家学者现在也很少带课,尤其是本科生的课,大多交给助教。
试问,这样的大学能培养几个优秀的学生?当然就只能是流水线下来的标准化产品了。
很多大学生想去欧美留学,尤其是美国及其常春藤盟校。但美国大学又如何,他们是大学堕落的始作俑者,中国的大学是跟着学坏了。
怎么着,你不信?那我们来看看来自欧美内部的观察。我列几个案例。
1、《美国的大学为何失败?》
这篇文章中对描绘美国大学教育状况的阅读,呈现出高等教育充满活力的表面下内部的千疮百孔。文章提到的一些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在最富盛名的医学院里,教授们以个人名义发表研究,实际上却是为大医药公司做付费宣传。
在众多州立大学及一些私人大学,橄榄球队和篮球队的教练们年薪几百万美元,他们的助理收入数十万,只因为他们管理着半职业球队。没有几个球队为资助它们的大学挣钱,还有一些球队赤裸裸地剥削它们的队员。
在一些拔尖的私立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在每一届都会给一些人留出名额,给校友和可能的捐款者们的子女;给运动员,尽管很多运动员不像他们的同学那样充分利用学习机会;或者干脆留给只要能出得起学费的人。
在一些自称致力于本科生教学的大学里,有太多的教授每周只草草读两遍课件(PPT),而将面对面的教学交给廉价的研究生或者短期雇用的博士。研究生和短期教师们尽力将基本技能与量化分析传授给学生,而每门课只能赚区区几千美元。
大学课程变得怎样了?在《不学无术》一书中,阿若姆与罗克莎勾勒了一副令人心寒的图景。核心论据来自于 2322 名大学生所参加的标准测试——大学生学习能力测试(the 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这个测试在入校第一学期测试一次,而后在大学第二学年末再测试一次。考试并不是选择题,而是需要学生阅读一系列关于一个虚构的商业或政治问题的文章,写一篇给政府官员的政策建议短文。
而来自全国学生参与度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的数据——每年全国几百万学生填写的学生自我学习评价——以及近年学生生活的民族志调查则提供了丰富的背景。
结果让人警醒。大学生学习能力测试显示出样本中大约有45%的学生并没有通过前两年学习在批判性思考、复杂推理以及写作上有实质进步。而看一下他们的学习情况就可以了解为什么这样了。学生报告每周平均花12个小时学习——比1961年的每周25小时和1981年的每周20小时都有所下降。样本中有一半学生在前一学期没有选修过任何要求写20页以上作业的课程,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上过任何一门每周要读40页阅读材料的课程。
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之间情况差别很大。样本中各个院校,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小型学院,都有一些学生表现出众,也有一些项目比其它项目让人学到更多。但大抵来说,有两点是很明晰的。
第一,传统的学科与方法仍有其教育价值。现在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远远比两代前要少。然而这些学习纯学术专业——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生仍然比那些学习商科、传媒以及其他新的应用型学科的学生在测试中表现得更好。在目前全国的图书馆和教室都在为风靡一时的合作式学习而重新装修时,花费大多数时间单独学习的学生比那些跟别人合作学习的学生表现得更好。
第二,更令人沮丧的是,很多学生来到大学时并没有对他们的课程有特别的兴趣,也不了解这些课程如何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打下基础。阿若姆与罗克莎写道,他们所珍惜的,则是实现“诸如《动物屋》(1978)和《留级之王》(2002)这些流行电影中所描绘的大学生活的文化图景”。学术学习并没有占据他们头脑中大学图景的大部分,甚至在顶尖的加州大学,学生报告他们平均每周花“12小时与朋友社交,11小时玩电脑,6小时看电视,6小时锻炼,5小时用在自己的爱好上”——而只有13个小时学习。
最终,对他们中的大多部分而言,大学所提供给他们的不是技能或知识,而是学历:一张标志基本工作纪录和就业能力的文凭。
正如威廉•博温与他的合作者在《跨过终点》一书中所写,相比引导学生参与学术,我们的体制在另一层面上无可争议的做得更糟。最近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论战中引证高辍学率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例如尤其是人文领域,有将近 50%的学生中途退学。研究生项目当然需要审查与改革。但它们的损失并不特殊。辍学是美国各级教育的普遍现象。
正如漫画家鲁布•戈德堡(Rube Goldberg)笔下的每个阀门都会漏油的机器一样:在美国,高中生毕业率只有不到70%。大概70%多一点的高中毕业生会接着受某种高等教育。但只有略多于50%的读本科的人能在6年内毕业,与此同时只有30%进入社区大学的人能在3年内拿到大专文凭。那之后,大部分人都不会毕业了。
看看那些提供大多数本科学位的公立大学吧。少数的一部分——维吉尼亚大学,威廉与玛丽学院,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能有90%或更多的学生能在六年内毕业。另外的15%左右的大学6年内的学生毕业率在80%。其余学校的状况就更糟糕了。在新泽西,旗舰州立大学拉特格斯/新不伦瑞克校区(Rutgers, New Brunswick)四年的毕业率是52%,六年的毕业率是 77%。在每年5835名新生中,有1342人没能在6年内毕业。俄亥俄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爱荷华大学每年没法毕业的学生的比例大致如此。
而在美国历史上最棒的州立大学之一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只有48%的本科生能在4年内按时毕业,虽然6年内毕业人数又能多30%。然而这是公立大学的顶端,是冰山浮现在海面上的那部分。一些州立学院(再加上盈利性大学)的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就放弃了学业。
2、英国《泰晤士报》的高校教学质量调查结果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2017年6月22日,英国《泰晤士报》公布了一项2017年度英国高校教学质量排名,即“教学卓越框架”(TEF),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简直让人开始怀疑人生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享誉全球的名校教学质量只属于三流水平。
《泰晤士报》发布的英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榜单显示,在接受评估的137家高校中,有45所得到最高等级“金级”,67所得到中间等级“银级”,另有25所高校得到的结果是最差的“铜级”。
英国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其他六所来自罗素集团的大学——伯明翰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利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以及诺丁汉大学都在“金级”之列。但是,其他一些英国名校,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南安普敦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等却仅为列“铜级”。
而在排名倒数的25所“铜级”高校中,利物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南安普顿大学等名校赫然在列。
该报称,这项评估是由英国政府设立,以鼓励高校在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更好服务。而在此前,各种对高校进行排名的榜单侧重于其学术和科研成果,而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教育往往被忽视。
这三个等级中的“铜级”表示该学校的教学质量“仅仅达到英国国家最低教学标准”而已。
3、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
曾在耶鲁教过十年书的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于2014年出了一本书,叫做《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国内批评北大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根子还在美帝那里。
看看这本书揭露的内容你更能体会“扭曲”是什么意思,也能理解一些马克思所讲的“异化”的概念。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推出的全美大学排名,并不仅仅是给学生家长看的。大学能获得多少捐款,甚至能申请到多少银行贷款,都与这个排名息息相关。为什么在真正的入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名校还鼓励更多人申请?是为了刷低录取率。录取率是大学排名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越低越好。为什么大学把学生视为顾客,不敢严格要求?因为毕业率也是排名标准之一,而且是越高越好。
那么这些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的精英学生,是否会有很多人去研究古生物学,很多人致力于机器人技术,很多人苦学政治一心救国,很多人毕业后去了乌干达扶贫呢?
当然不是。学生们慢慢发现真正值得选择的职业只有两个:金融和咨询。有统计发现,2014年70%的哈佛学生把简历投到了华尔街的金融公司和麦卡锡等咨询公司,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更有50%的哈佛学生直接去了华尔街工作。对比之下,选择政府和政治相关工作的只有3.5%。
在现代大学里,教授的最重要任务是搞科研而不是搞教学,因为好的研究成果不但能提升学校声望,还能带来更多科研拨款。在这方面,中美大学并无不同,讲课好的教授并不受校方重视。但大学最重视的还不是基础科研,而是能直接带来利润的应用科研——德雷谢维奇说,名校在这方面的贪婪和短视程度,连与之合作的公司都看不过去了。
总而言之,美国名校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最重要的东西是排名、科研、录取和校友捐款,教学根本不在此列。
因为只是强调服务于市场经济中各个领域的人力资源需求,大学的教育变得越来越过于专业化,而现代学科体系的越来越细化,让更多的专业越来越“专业”,只聚焦在很窄的知识领域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受专业限制,就只能服从于做一个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螺丝钉了。
中国的大学一样的堕落,甚至更为严重。
三、中国高等教育架构设计的失误(核心观点来自于温铁军老师或受其启发)
中国的高等教育架构设计崇拜美国、学习美国,而与经济结构不相匹配,犯了结构性失误。这是造成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被舆论批评“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根源,也是一方面企业招工难(高级技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大学生表现出“本领恐慌”导致就业难的结构性错位的病根所在。
中国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很多大专院校升级为本科,我们那时大学分重点本科和一般本科,现在是一本二本和三本。中国大学在这个阶段全面模仿了美英主要是美国的大学,所谓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是那些985/211大学挂在嘴边的口号,一流大学的标准在哪里,主要在美国那里。
1、美国的经济结构和高等教育架构及其培养目标
美国自1972年美元与黄金脱钩,逐步走上金融帝国主义的道路,制造业流出,内部产业空心化,只留下军工产业和一些高端技术研发,其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金融、律师、咨询、医药等)全面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的GDP中,85%左右是以上来源于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单单律师服务业一项的产值就能占到GDP的30%),制造业占GDP占比在11%左右,农业占4%。所以,美国要培养的就是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方面的精英人才,至于制造业方面需要的职业型人才,就不是美国大学主要的目标,也就是美帝大学通过一系列的机制,重点培养虚拟经济的人才,忽略中间的实体经济的人才培养,底端是低端的产业技术工人。而且美国创造大量GDP的企业大都是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比如沃尔玛,苹果,我们知道同等产值的大公司需要的人永远都比小公司需要的人少得多。
2、美帝的前车之鉴
美国高中毕业生中大多数都选择进大学读书,但有46%的人读不完4年大学就辍学了。而大学毕业生中又有许多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只能委身于其他职业“暂时屈身”。美国15%的出租车司机有大学毕业文凭,而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一比例只有1%。美国商店、超市25%的销售人员有大学毕业文凭,而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一比例只有5%。在门房、修理工中也有5%的人有大学本科文凭。这种高学历、低技能的现象其实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所以,现在美帝的中产阶级在萎缩,他们的实际工资水平相比几十年前的黄金期甚至有所倒退。这不才有特朗普横空出世,要重振美国的制造业,喊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
3、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师从美国的高等教育架构设计
中国的经济结构呢,农业占比14%左右,制造业占比是46%以上,第三产业占40%多一点,也就是说,是没有虚拟化的经济体,而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以制造业为主。
但我们的大学是照着美国的标准去建设的。目前,按照国际统一口径,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即18岁—22岁年龄段的青年在接受各类大学教育的比例达到26%。
4、中国重蹈美帝的覆辙
中国以美国为标杆,重蹈覆辙,而且导致问题更严重。美国大学才培养多少大学生啊,而以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以其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和高端技术研发的强悍,仍吸纳不了其培养的大学生,何况中国培养那么多大学生,实体经济为主的结构根本吸纳不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为第三产业充分吸纳、又不具备实体经济需要的职业能力、最严重是大学生的心理还看不上,所以就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而沿海省份的企业高薪聘请技术工人,也出现招不到合适人员的现象。大学毕业生的增加,职业教育的不足,被认为是我国结构性就业难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才有年年“史上最难毕业季”、“一毕业就失业”的悲催。
5、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应该是德国
实际上,中国应该学德国。
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综合性大学、高等专科学院、高等艺术与音乐学院等几种类型。按照2010/2011年冬季学期的统计,综合性大学学生占德国全部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为64.8%,高等专科学院的学生人数占德国全部在校大学生的32.1%。德国职业教育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双元制”的培养机制。德国仅有20%左右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其他接受的主要就是这种教育模式:学生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 教学分别在学院和企业里进行。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不交学费, 而且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德国专利技术中有70%属于产业工人,他们对提高企业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做出了特殊贡献。
所以,现在社会上才有将大部分本科高等院校转型职业技术院校的舆论。但是一直在呼吁,却一直没有动真格的。搞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而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端职业技术人才却非常匮乏。
结语
你甘心在大学的流水线下被加工生产成一种标准化产品吗?
“绝不!”
这恐怕是你们坚决的回答!
那么,怎么办呢?
觉醒,自救!
如何觉醒、自救?
笔者有些心得和值得分享的经验。期待有心人、有缘人。
作者:废柴亦可燃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84125出处: bilibili
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