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和哈萨克的历史关系是什么样的?

吉尔吉斯(我国称为柯尔克孜)和哈萨克的联系,源于元朝和明朝时期的北疆和七河流域的民族变动。现代吉尔吉斯人并非都是黠戛斯后裔,而哈萨克族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们内部的构成,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

说简单一点,北疆、七河流域有很多在民族变迁时代,在“回鹘”这个旗帜完蛋(高昌回鹘衰亡),还不知道该“加入”哪个“民族”的部族。他们先选择跟南迁的吉尔吉斯人混,然而吉尔吉斯人没有自己的政权无法顺利完成民族融合。后来有自己政权的白帐汗国残余来了,白帐汗国残余构建形成了哈萨克民族,吉尔吉斯人由于叶尔羌汗国和哈萨克汗国的挤压南迁伊塞克湖周围,这时候这些“无主部落”,反正语言习俗相通,当哈萨克人当吉尔吉斯人都差不多,大部分选择加入哈萨克,少部分跟着吉尔吉斯人南迁。这就导致两个民族中有很大部分的人群,其实是互通的。所以两个民族就有了这种特殊关系。

吉尔吉斯以前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西伯利亚民族,使用的突厥语方言和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差不多。只是在民族认同上一直没有接受“突厥”和“回鹘”。在元朝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争夺蒙古高原、叶尼塞河的时代,有很大一部分迁入新疆。

500

黠戛斯

反应到吉尔吉斯人的神话传说里,就很有意思了。元朝时期,吉尔吉斯人的始祖传说很简单,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来源,是四十个汉人少女和当地土著的结合,这个传说虽然失真,但反应了他们对汉人记载的汉代坚昆(李陵统治时代)、唐代黠戛斯(通过与唐朝交往,再次强化李陵事迹的认同)的模糊记忆。四十个少女,很可能不是汉人而是匈奴人,反应了匈奴人和吉尔吉斯先祖的和亲和民族融合。只是匈奴衰亡太早,而李陵却因为唐朝的特殊原因再次反馈给吉尔吉斯先祖,使得吉尔吉斯在元朝的民间传说有了此类不同。

而到了近代,吉尔吉斯的始祖传说又不一样了,虽然各种版本不同,但一般都会有这类故事,也就是人类始祖生了几个儿子,这几个儿子叫柯尔克孜、图尔克(突厥语人群)、秦(记忆中的早期汉人)、契丹(记忆中的晚期汉人)、蒙古勒(蒙古语人群)等等。这几个儿子的后裔虽然各有发展(比如认为秦和契丹的后裔建立了中原政权、蒙古勒的后裔建立了蒙古政权、图尔克的后裔建立了其他突厥语政权),但是,后来形成吉尔吉斯族的,不单单是柯尔克孜的后裔,就还包括图尔克、秦、契丹、蒙古勒的后裔,比如《玛纳斯》史诗第一篇的二号人物阿勒曼别特就是契丹人。

这种民间传说上的不同,反应的信息就更大了,至少能说明。在元朝之前,吉尔吉斯人认为他们源于吉尔吉斯土著(坚昆)的汉人(其实更可能是匈奴人)。而在元朝之后,吉尔吉斯人认为他们加入了很多突厥、契丹(汉人)、蒙古。

而恰好,这些在元朝之后加入吉尔吉斯的突厥、契丹、蒙古中,突厥、蒙古部分,也有很多后来参与了哈萨克民族的形成。这些后来加入吉尔吉斯的部分,又是哈萨克民族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让两个民族的人群,有了一种重合关系。

比如,吉尔吉斯部落,就有钦察部、乃蛮部、克烈部、弘吉剌部。这些部落是吉尔吉斯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共有的。但由于语言突厥化的缘故,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说这些部落是吉尔吉斯和哈萨克共有。因为蒙古族的上述部落,虽然来源和部族名称一样,但语言已经不同了。

大致在哈萨克形成之前、卫拉特蒙古主力西进之前、察合台汗国放弃北疆草原的时候,北疆到七河流域的最大政治团体就是在元朝时期西迁来的吉尔吉斯人。

《拉失德史》中,萨亦德汗和拉失德汗要控制北疆,对付的敌人和收拢的盟友,主要都是吉尔吉斯人。如果没有白帐汗国东迁引发的哈萨克形成,那么散布在北疆的各路突厥语游牧人很可能都会变成吉尔吉斯。但是,由于叶尔羌汗国的持续征伐和强制迁徙,以及白帐汗国残部猛龙过江建立哈萨克,卫拉特蒙古人西进等偶然因素的爆发,以及吉尔吉斯人在北疆根基浅薄的原因,这些北疆游牧人最终的归宿,大多数都融入了哈萨克族了。

而由于吉尔吉斯人长期缺乏“自己的政权”,这个原因也很简单。最可能变成“吉尔吉斯”政权的或许是窝阔台汗国,但窝阔台汗国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绞杀了。导致吉尔吉斯部落虽然在北疆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辉煌,但他们都是周围政权的附属,没有自己政权的凝结。

所以在有政权的哈萨克汗国出现后,除在叶尔羌汗国做雇佣军的部分外,吉尔吉斯人大部分又选择脱离察合台后裔的羁縻,归附哈萨克汗国或者归附卫拉特蒙古。归附卫拉特蒙古的,由于语言问题自然不会容易被蒙古同化。但归附哈萨克的呢,语言习俗都差不多啊,这样就很容易使一部分刚觉得自己是吉尔吉斯的部落,逐渐变成哈萨克人。

至于为什么在中亚还存在体量庞大的吉尔吉斯民族呢,因为在现代吉尔吉斯斯坦生活的吉尔吉斯部落,在上述民族变迁时代,他们没有受哈萨克的羁縻。他们是以雇佣军的方式,先后生活在语言略有差别的叶尔羌汗国和浩罕汗国的。叶尔羌汗国和浩罕汗国,都不是典型的游牧政权,缺乏同化游牧人的能力,使得这些效忠叶尔羌汗国和浩罕汗国的吉尔吉斯人,能长期以雇佣军甚至董卓的方式生活在这先后两个政权中一直保存下来。

从吉尔吉斯族的部落人口分布其实也看得出来,比如与哈萨克共通的部分,我们能发现,虽然在相关史料记载中这些部落似乎在吉尔吉斯很重要,比如钦察和乃蛮还是吉尔吉斯内四部之一,但他们以前就不是吉尔吉斯人,很容易加入哈萨克,所以虽然在史料中很重要,但在现代吉尔吉斯人口占比却没有达到“内四部”的重要性,很可能他们在哈萨克形成时,一大部分就选择离开吉尔吉斯加入哈萨克了。

500

现代吉尔吉斯族人口最多的部落就是塔卡伊部,意思就是“舅舅部”,该部落名称可能跟古坚昆、黠戛斯甚至回鹘与中原政权的“甥舅之邦”关系有关。这个部落很可能就是古黠戛斯南迁后裔,你让这个部落在民族变迁中加入哈萨克,就比较困难了。

另外还有个人口较多的部落是契丹部落……这个很可能是西辽汉人和契丹人后裔,他们虽然不是古黠戛斯后裔,但黠戛斯很早就有跟汉人密切融合的传说(虽然也就是唐朝反复炒作的李陵,说实话其实对吉尔吉斯的人口来源贡献不大,但这种高层上的政治认可是很容易进入民族认同的),这也就使得这些自称“契丹”的部落不会加入跟自己渊源不大的哈萨克,而是继续跟着有“舅舅”认同的吉尔吉斯混,变成吉尔吉斯人。

而至于最接近古黠戛斯的,很可能是俄罗斯的哈卡斯人了。

至于为什么北疆到中亚的游牧人,最后大部分都选择了“哈萨克”,而不是选择“回鹘”“吉尔吉斯”的缘故,其实最大问题就在政权身上。

在哈萨克汗国时代,“回鹘”没有政权,“吉尔吉斯”没有政权。当时有“可汗”的中亚和新疆国家,只有乌兹别克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以及卫拉特联盟。

乌兹别克汗国,他并没有影响北疆和七河的能力,排除。

察合台汗国呢,他的民族认同是割裂的,上层自认蒙古人(蒙兀儿人),下层自认突厥人(察合台人),而且越到晚期越是放弃了对游牧势力的争夺,最终结果的叶尔羌汗国是个农耕的雇佣军军事政权,能够整合的只有农耕突厥语人群,游牧势力很难融入。吉尔吉斯雇佣军在叶尔羌汗国贯穿始终,也没见叶尔羌汗国能把这些吉尔吉斯雇佣军同化掉。

卫拉特联盟是蒙古语,语言有隔阂。

而这时候,忽然在七河流域出现了纯游牧政权哈萨克汗国,你说大部分还没有“民族认同”的突厥语游牧人会选择效忠谁?

2018-08-14
国际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