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武大的拳拳之心值得尊重,但要说到名次和985中最具性价比,那就见仁见智了
这个作者好象就是武大毕业的吧,这份对母校的拳拳之心是可以理解并值得尊重的。但要说到武大的名次,以及作者所谓的985大学中最具性价比,那恐怕就见仁见智了。
以今天我对中国这些一流大学的认识,武大前20名基本是稳的,前10则只能说是一批非常具有竞争力学校中的一员而已,真谈不上稳的。比如就和其同城的华科来说,俩家也是彼此不服。武大历史和底蕴上更深厚,但就学校的教研实力和知名度上来说,似乎华科近些年的风头还要略胜过一筹。
对国内大学排名一般公认的是,除开办学时间尚短而且招生数量也很少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北华五人基本稳居前八,或者说清北俩家自成一档,华五人又一档,至于这几家具体名次,则真正是各有说法了。
以前10名来说,竞争清北华五人剩下的这俩个名额,大概有这么几家,曾经的C9之二,西交与哈工大,被简称为航开济的北航、南开、同济,被称为带师范名中最牛的北师大,武汉的同城双骄武大与华科,以及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曾经也有武中厦的说法,对应于航开济,可惜这些年武中厦中的厦门大学日渐式微,已经基本不被认可了。也有一种中坚九校的说法,好象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九所名校。
如果是一个对这九家大学有所了解的,恐怕没有多少人认为武大在竞争10强的名额时有多大优势。至于作者说到的学校所在的地域优势,这其实本来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一部分,离开了北京,清北还是那个清北吗?复交的上海自然也是占了很大优势。就是近年在华五里风头很劲的浙大,又何尝不是没少得益于杭州这些年互联网经济大发展、杭州城市地位显著上升成为明星城市的地利呢!比起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或者杭州这样的当红城市,武汉可能确实吃亏,但比起不在这4座城市的其它名校,武汉就地域上来说,也不能算劣势了吧,比如远在哈尔滨的哈工大,以及西安的西交和合肥的中科大,就是南开所在的天津,好象在这方面较之武汉也没啥优势,所以说不能一味强调自家吃亏的地方。
招生上来说,作者应该说错了,清北本科招生规模都在4000人以上,中科大也不是完全没有文科,不过确实文科科系极少,但也在扩充科系,比如近年就增加了医科。真要是这些明显在武大前的名校扩大招生规模,他们固然平均分数会下降,武大就不会有被这些名校扩招抢走部分高分生员之虞?最后一算下来,平均分的差距未必就能缩小。
我个人挺喜欢武大的,武大的樱花已经全国知名,是很多人眼里的最美大学,雷军等明星校友也为武大增辉添色。但综合来看,我觉得武大想竞争俩个名额进入前10强,在上面提到的中坚九校里,真的不占优,无论是教学还是综合实力上。当然这九所学校恐怕如清北、华五一样,谁也不服谁,谁也没有绝对优势。
再说一下这个所谓的软科排名,可能这作者因为母校排名较高而比较认同,但我看了一下这排名里的细分项,实在对这排名没啥感觉。比如在人才培养一项上,中科大在清北华五里排名最低,而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中科大虽然在体量上较之其它几家较小,但成才率一直很高,甚至就剔除体量差异的均值来说,可以说就是最好的,比清北都强。比如人均的院士数量、杰青数量,都是最高的,以至在体量远远不如清北、华五其它几家的情况下,代表一个学校青年学术实力的杰青、优青等总人数方面,在华五里都是靠前的,更不要说在其它名校的杰青名额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原中科大的校友占比也很高。
中科大的学风历来是公认的好,这可能也部分得益于所在城市合肥的全国知名度不高,比不得那些明星城市(当然合肥近十余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是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了),反而能静下心读书。所以说利弊总是相伴相生的,就看你如何去利用。再说一个个人的切身认识体会。我曾经带家里的小孩去中科大参观,当时是节假日,校园里很安静,但看到的留在校内的学生,很多都是去了图书馆或是其它学习的地方。后来准备到校内食堂去吃饭体会一下,令我真正吃惊的是,一般食堂就餐时都是比较嘈杂的,没想到一进去中科大的食堂,一瞬间让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实在相对于食堂来说,真的过于安静了,就餐人员之间就算有交谈,也是轻声细语的。我也去过国内的一些不错大学,这方面中科大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再联想到之前在校园内闲逛时,可能是受到整体氛围的影响,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大家也基本没有大声喧哗的,连嬉戏的小孩子也都变得似乎懂事不少,不那么吵闹。当天所见算是让我亲身体验了一下中科大的校园氛围和优良学风。
所以说各种形形色色的排名,有口碑的也就作一个参考就好,不要真当成啥金科玉律。
【本帖由风闻社区选自《如果要讨论最具性价比的985高校,我觉得非武大莫属》评论区,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标题为编辑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