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303)解密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兵器工业
关注公众号:雪菜肉丝面加蛋
关注公众号:泼墨梧桐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8月美机不断入侵中国领空。中国人民忍无可忍,10月19日,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全国掀起了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
这场与以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战争,对于刚刚组建的中国兵器工业来说,是一次十分严峻的考验。有着优良传统的中国兵工,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场支援志愿军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战冰冻 斗严寒 高速完成战备搬迁
当志愿军进军朝鲜时,重工业部正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兵工会议,会议的后半截就变成了部署紧急生产和战备搬迁的动员大会。
辽宁沈阳地区是建国初期的重要兵工基地,鉴于离朝鲜前线较近,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军工局,于10月底下达了部分兵工厂紧急搬迁或分迁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地区的命令,计划新建8个兵工厂,其中包括坦克修理厂、大口径炮厂、大口径弹厂、枪厂、枪弹厂等,这些兵工厂,于1951年3月后,相继投入了生产,初步建成了黑龙江兵工生产基地,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前线。
大连建新公司生产的火炮
此次紧急搬迁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条件十分艰苦。这些新厂的基础,有的是日军的破营房仓库、有的是简陋的民用工厂,有的则是平地起家。英雄的中国兵工,满怀保家卫国的激情,离开大城市,进军北大荒,以临战姿态,投入了解放后兵器工业的第一次大迁徙。
各厂成立了搬迁领导委员会,从思想动员、组织计划、搬迁运输、厂房宿舍建设、设备安装到生产生活,统筹领导搬迁与建设复产工作。
没有施工队伍,职工和家属一起上。地冻三尺,就先用火烤,再挖槽立桩。住临时工棚、盖干打垒的宿舍和简易厂房。为了早日建成投产,他们日以继夜,争时间、抢进度,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边搬迁、边建设、边生产,支援前方。
迁往北安原东北军政大学旧址的枪厂和迁往齐齐哈尔“荣军学校”的炮厂,都是只用了个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数千台设备、数千吨工具和材料以及数千员工的搬迁。接着又用了仅仅3个月时间完成了复建投产。其余工厂此后也陆续建成投产,创造了了中国兵工建设史上少有的高速度。
这次大搬迁,充分展示了中国兵工的爱国主义热忱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受到了中央军委的表扬。
开足马力,努力增产武器弹药
1950年10月第一届兵工会议之后,整个兵器工业进入了紧急动员状态。
“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一切为了战争”。各兵工厂实行11小时工作制,两班倒。职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工厂开足马力,努力增产,多造武器送前方。兵器工业战线,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与爱国红旗竞赛。1951年与1950年相比,枪械增长了12.3倍、火炮增长了5.8倍、炮弹增长了2.2倍、手榴弹也增长了5倍。以后两年又有成倍增长。
兵工生产如火如荼的进行
刚刚搬迁到北安的冲锋枪厂,他们仿制的苏式冲锋枪50式7.62mm冲锋枪成功,这是经毛主席批准定型的我国第一件制式武器,
1951年初投产后年产就达3.3万支,而1952年产量却猛增4倍。长安厂除完成了大量炮弹生产外,还先后生产出迫击炮、火箭筒、轻重机枪等7种枪和炮。
志愿军装备的火炮,多数是缴获国民党军队的,如日式70mm步兵炮、75mm山炮、美式57、75无坐力炮和105、155榴弹炮等,后来又从苏联买进了76.2mm加农炮和122mm榴弹炮,这给弹药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弹药厂一方面积极修复整装日式和美式弹药,一方面积极测绘仿制这些弹药。东北的弹药厂,先后仿制成功日式70、75炮弹和苏式的76.2与122榴弹等。并自行研制了迫击炮弹、火箭弹、地雷、爆破筒手榴弹等多种弹药,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
122mm榴弹炮
1951年7月东北军工局派技术检验处处长赴朝,参加志愿军后勤部军械会议,听取参战部队关于武器装备使用情况的报告,收集前线部队对武器弹药的意见。此外,兵器工业部门先后派遣十几批战地技术小组,指导部队试用新武器,协助修枪修炮。受到部队的赞扬。
在支前生产中,五三工厂把增产节约运动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机结合,推进管理民主化,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1951年产量比上年增长4倍,1952年又增长了一倍。1952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财经经济委员会和全总联合作出决定,经周总理批准,授予五三厂“模范工厂”的光荣称号。朱德总司令为该厂题词“你们是依靠工人阶级搞好工厂企业的模范”。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两年零九个月里,兵器工业累计生产各种枪械60余万支(挺)、枪弹15亿发、各种火炮9万余门、火箭筒7000余具、手榴弹2300万枚、炮弹(含火箭弹)1400余万发、炸药6000余吨以及大量的地雷、航空炸弹等,并抢修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弹药,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紧急科研,粉碎“刺猬战术”
在朝鲜前线,志愿军面对的是机械化装备的美军。他们以坦克为依托,掩护步兵作战,推行“刺猬战术”。而我们的反坦克武器十分落后,不但品种少,而且数量奇缺,主要靠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攻击敌人坦克。
据刘正栋同志回忆:有一次,志愿军已经把美军分隔包围了近20处,可是,第二天天亮,眼睁睁地看着美军用坦克掩护步兵突围,全都逃跑了。这种围而不歼的现象,使志愿军又气又恨。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从朝鲜前线考察回来后,下命令“限期在三个月内,给志愿军提供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志愿军某部装备的75毫米榴弹炮
为了满足前线需要,中央军委决定研制火箭筒和无坐力炮及其配套的破甲弹,以加强志愿军的反坦克火力。
望江厂进行了57mm无坐力炮试制,1951年就供应前线2014门,1952年又生产1999门。57mm破甲弹也先后在重庆和太原地区的弹厂试制成功,1953年累计生产44万发。
57与75无坐力炮装备后,增强了志愿军的反坦克火力,狠狠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1951你秋季,志愿军某部炮手徐中在五圣山防卫战中,用57mm无坐力炮击毁敌军坦克7辆,荣立特等战功,并获得“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志愿军使用的90火箭筒
当时,威力比较大的反坦克武器是美式90mm火箭筒。在火箭专家 、重工业部钟林副部长的领导下,仿制90 火箭筒的任务很快下达给127厂和724厂。
1951年3月,127厂立即组织优秀技术人员,测绘、仿制和改进美式90火箭筒,两个月制出样品,1952年初就将4832具火箭筒送上了前线。
90火箭弹的试制任务,落到了724厂肩上。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大弹厂,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紧急为前线生产了多种反坦克弹药,如反坦克地雷、射程60米的60mm迫击炮长弹、射程1100米的82mm迫击炮长弹、爆破筒等。
1950年11月,在钟林副部长的指导下,成立了以吕去病为组长的研制小组,开始了90mm火箭弹研制工作。仅用两个月,就设计出135式90mm涡轮式火箭弹,射程1000米,可穿
透100mm装甲。1951年3月生产出了几十发到前线进行实战试验,随后志愿军随即派了一个排来厂坐催,东北军区炮兵司令万毅也来厂督促。工厂紧急投产,生产出一万枚送往前线。接着,又改进成功241型90mm尾翼式火箭弹,当年年底就完成了20万枚的生产任务。
这是,我国生产的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据《东北日报》报道, 90火箭筒和弹投入战场仅一个多月,就击毁美军坦克282辆,打破了美军的“刺猬战术”,粉碎了美军的秋季攻势。火箭筒和火箭弹的研究小组荣获国家一等奖。
抗美援朝期间724厂(东北机器制造厂)生产的弹药
此外,据该厂老厂长佟磊同志回忆,724厂还是我国最早的火箭弹研究基地。在成功试制90mm火箭弹之后,他们乘胜前进,研制了第一代炮兵火箭427式102mm火箭,射程5000米。接着又研制成功488式102mm火箭,射程8000米,同时研制了6管排炮。1952年生产了240门及几千发火箭弹,送到朝鲜前线,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受到好评。后来,他们还试制成功了与苏联“喀秋莎”火箭炮通用的132mm火箭弹。……724厂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我国火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志愿军使用“喀秋莎”火箭炮
长达3年零一个月的朝鲜战争,以美国在其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而告终。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戳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刚刚组建的新中国兵器工业,接受了这场异乎寻常的严峻挑战,圆满地完成了支援前线的光荣任务,为人民、为祖国,保家卫国,再立新功。(蔡寅生: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办公厅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