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不按套路出牌的火球
原创:牧夫天文
原作:饶世豪
校对:牧夫校对组
编排:饶世豪
后台:库特莉亚芙卡 李子琦
在一开始,先给大家出一道谜语:
谁永远长不大?(打一天文名词)(提示:该名词在文中出现过)
答案在文末
严寒的冬天里,暖炉是很多家庭配备的取暖利器,作为热源,越靠近暖炉越暖和。
太阳却不同,太阳的能量来自于核心区的核聚变反应。核心区外依次有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过渡区,日冕。
太阳主要结构示意图
1.核心区;2.辐射区;3.对流区;4.光球层;5.色球层;6.日冕;
7.太阳黑子;8.米粒组织;9.日珥.
然而,光球层表面的温度仅有5770K(约5500℃),日冕温度却达到了百万摄氏度。也就是说,靠近热源核心区的光球层温度还远远不及更远离的日冕,这被称为日冕加热问题。
太阳大气温度分布
横轴表示距离光球层表面的高度,纵轴表示开式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反常的温度分层机制与火焰不同。火焰的外焰比内焰更热,是因为外焰中的可燃物接触到的氧气更多,燃烧更充分,而日冕却不涉及到燃烧。也就是说,一个是化学过程,另一个更多是物理机制导致。
我们先从日冕的研究历史说起:
日冕研究历史
人类第一次看到日冕是某次日全食时,月球遮住了太阳内层大气的光芒,相对较暗的外层大气,也就是日冕,在黑暗的天空背景下显现出来。但直到18世纪,人们才确信这种冕状物不属于月球,而是属于太阳。
日全食时,肉眼可见的日冕物质
后来,科学家在上面的谱线中证认到氦元素(He)的谱线,当时的人们尚未在地球发现这一元素,认为这是太阳特有的元素,取名为'helium','helio-'是表示太阳的前缀,氦元素是唯一一个在太阳上的发现先于在地球上的元素。
氦元素
1930年,科学家发明了日冕仪,利用大小合适的圆盘恰好挡住太阳光球层的光线,自此,凡是晴天都能够观测到日冕,大大加速了日冕的研究。
SOHO在日冕仪下拍摄的一次日冕物质抛射
再到后来,科学家在太阳谱线中证认出了Fe X(铁十)和Fe XIV(铁十四)谱线。这两条谱线分别对应于9次和13次电离的铁原子,铁要达到如此高的电离能级,需要极高的温度,进一步又得到了日冕温度远高于光球层的结论。
在1977年的一篇文章中,科学家估算出了将日冕加热到百万摄氏度并一直维持所需要的能量,约为200W/m2。
日冕究竟如何被加热并维持在如此的高温,这个问题是太阳物理学多年以来尚未解决的难题,曾于2012年被Science杂志列入天文学八大未解之谜,此处列举了三种较为典型的理论模型:
01
波加热(Wave Heating)
不同于地球的大气,太阳大气是由等离子体组成,除了声波外,还存在磁声波和阿尔芬波等,波有可能携带能量到日冕并将自身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维持日冕的高温。
对于磁声波来说,因为色球层压力很低,波很容易在此被反射回光球层,磁声波很难将能量携带至更高层的日冕中。
对于阿尔芬波,其确实能携带如此多的能量到达日冕,但在日冕中并不能如此高效率地将能量转化为热能。
直到上世纪90年代,SOHO探测器才第一次探测到了到达日冕的波,这是周期约为1000s(1Hz)的磁声波,但跟进的研究表明它只达到了维持日冕高温所需能量的10%。
SOHO卫星
2007年的另一项研究首次探测到了阿尔芬波朝着日冕传播,但其携带的能量约为0.01W/m2,对于之前估计的200W/m2,简直是九牛一毛。
02
纳耀斑(Nano Flares)
因为太阳磁场的作用,日冕区域会感生出电流,当发生一种叫做“磁重联”的过程后,电流片坍缩,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耀斑。
再因为太阳表面的米粒组织(米粒组织是光球层上密集分布的对流元,尺度大概在1000公里左右)的作用,日冕的磁场也会与米粒组织对应形成大小相当的单元。
米粒组织(Granules)和地球大小对比
基于此,这些“小”的磁场元会产生一系列小型爆发,称为纳耀斑,首次提出“太阳风”概念的天文学家尤金·帕克认为这些纳耀斑足够提供加热日冕的能量。
尤金·帕克(Eugene Parker)
但是,TRACE和SOHO卫星的观测都表明,日冕中的纳耀斑数量明显不足,难以达到加热日冕的程度。
03
针状物(Spicules)
上述的两种加热机制都比较抽象,但这一种机制十分容易理解。相信很多人看过电影《流浪地球》,电影中有一种叫做“行星发动机”的装置,它们利用核反应提供能量,向特定方向喷射高温物质以提供反推力。
《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
针状物看上去很像地球发动机同时喷射的场景,针状物一般占太阳表面面积的1%,向上喷射相对高温高密度的物质,一般能够达到10000km的高度,寿命大约10分钟,几乎任意时刻,太阳表面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针状物同时存在。
针状物
它加热日冕类似于向冷水中注入热水,冷水的温度会升高。
到了2019年,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通过观测揭示了针状物形成的一种机制,以及针状物增强区域对日冕物质明显的加热迹象。
关于日冕加热机制的研究还在继续,关于以上三种机制,读者们觉得那种更靠谱呢?
参考:
[1]https://mp.weixin.qq.com/s/xqPAdUsl1eyjEDg81Zu_4Q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llar_corona
[3]http://www.ckxxbao.com/gushi/051330222013.html
[4]Mass and energy flow in the solar chromosphere and corona , Withbroe, G. L. & Noyes, R. W. , 1977ARA&A , p363-387.
[5]Alfvén Waves in the Solar Corona , S. Tomczyk et al. Science , Vol317 , p1192-1196
[6]Two dynamical models for solar spicules , Paul Lorrain and Serge Koutchmy , Solar Physics, Volume 165, Issue 1, pp.115-137
[7]The Origins of Hot Plasma in the Solar Corona , B. De Pontieu et al. Science Vol331 , p55-58
[8]Generation of solar spicules and subsequent atmospheric heating , Tanmoy Samanta et al. Science Vol366 , p890–894
『天文时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Credit:星球设计师Rofix
人出生在多永河的源头,同时诞生的还有一块浮石。多永河很慢,慢到浮石需要花数十年才会抵达尽头,那时人也会死去。虽然浮石只有硬币般大小,但每个人都熟知自己浮石的样子,因为十二岁时,父母会领着自己到多永河岸,看代表自己生命的石头。河水清澈幽蓝,但又炙热滚烫。孩童只能站在父母身后观察。有人会再也不顾浮石去生活,也有人在人生中不断返回河岸看浮石漂到哪了,如果夏天河水湍急,他们会非常焦虑,担心自己的寿命迅速地流失。
谜底:日全食。
因为日全食不会满月啊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