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大师到性侵逃犯,他凭啥全身而退彻底洗白?

500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除了「疫情」,最近还有一个没完没了、反反复复的词语总是出现在糟心的热搜榜上,那就是「性侵」。

最近频繁爆出未成年女孩遭到性侵的新闻,从学校到公司、从韩国娱乐圈到美国好莱坞,各行各业的性侵风波层出不穷。

施暴者有外表光鲜的高管法务、人模人样的教师、甚至是叔叔、表哥、亲生父亲…

就在前不久,曾陷入性侵丑闻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再次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的影片一边拿下各类大奖, 一边又受到各界差评抵制——

《我控诉》J'accuse!

500

关于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他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一位曾经创作出《水中刀》《苦月亮》《钢琴家》等璀璨作品的电影天才,但同时也是40多年前被指控性侵未成年少女的恶魔。

他的艺术成就有多令人热爱,他的罪孽就有多遭人痛恨。

500

曾经,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因为《钢琴家》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起身为无法到场的波兰斯基鼓掌;09年,当他被警方收押时,王家卫、阿莫多瓦等百位影人曾联名声援,提出释放波兰斯基的诉求。

500

而如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主席声称波兰斯基的作品出现会令她不适;阿黛拉·哈内尔(《燃烧女子的肖像》女主)在凯撒奖颁奖现场抗议,退场后高喊“恋童癖干得好!”,众多电影协会和影迷也纷纷抵制他的作品。

500

尽管这些年对波兰斯基的抵制和谩骂从未停止,但《我控诉》依然顶着舆论声浪斩获威尼斯评审团大奖费比西奖最佳影片凯撒奖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这些荣誉也佐证了作为电影本身,《我控诉》具有难以掩盖的光芒。

面对各界对这部电影的怒怼和抵制,我们不妨先了解《我控诉》说了什么,我们要批判的又是什么?

500

这部影片改编自法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

在当时激烈的反犹主义浪潮之下,权力机关仅凭相似的笔迹,在没有依照正常诉讼流程的情况下,就判定犹太军官德雷福斯为间谍,德雷福斯被当众扯下军装,流放到魔鬼岛终身监禁。

500

但随后,新调任接管情报部门的皮卡尔上校在调查一起间谍案中意外发现德雷福斯事件存在很多疑点。

而且他接任情报局之后,也发现情报局上上下下是多么的腐朽不堪:

老局长因感染梅毒病入膏肓,这才由皮卡尔“临危受命”;

该站岗值班的门卫任何时候都在睡觉;

本该在外调查的线人们却聚在办公室里打牌;

就连卫生都没人认真打扫,整栋楼都充斥着下水道的味道,扶梯上面满是灰尘,窗户坏了也没人管……

500

他想要进一步调查德雷福斯事件,却遭到了全局反犹同事们明里暗里的阻挠。

尽管他也不待见犹太人,但他并不认定德雷福斯有罪,因为军队情报仍被泄露。

皮卡尔夜以继日找到各种证据,当他带着真正叛国者的笔迹文件要求重审案件时,却得到上将愤怒的拒绝“人们会质疑我们为什么犯这种错,这会让我们很难堪!”

军队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国家更不可能冤枉好人!

500

当时法国“反犹”严重,民众烧报纸、砸玻璃也要反对案件重审,对他们来说,犹太人就是“天生的叛徒”。公众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真相。

官场老油条们更是不在乎犹太人的死活,为了不承担责任,甚至可以作伪证。

500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可出于对军队真正的忠诚,皮卡尔决定死磕到底!

不断上诉,不断失败,但这数十年,他依然选择以卵击石,挖掘真相。他冒险参与支持德雷福斯秘密会议,说出真相。

同在会议上的大文豪左拉亲自撰文掀起舆论风暴。印满“我控诉”的公开信一夜之间传遍巴黎的大街小巷。

500

眼看舆论压不住了,案件才不得不重审。这场牵涉到犹太种族问题与国内政治斗争的审判差点引起法国内战。

为了阻挠他曝光真相,军队先是曝光他与有夫之妇通奸,搞臭他的名声;

打发他上前线执行高危的自杀式任务;

抄他家、监控他、明里暗里给他使绊子,甚至囚禁他……

500

而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审判依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公正:

“反犹”的同僚故意作伪证、带偏节奏;笔迹鉴定专家拿不出有效实锤,反倒顾左右而言他;

陪审团煽动情绪,评审的法官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意放水;

这条正义之路太曲折,法庭上充斥着虚假和不公,法庭外,皮卡尔被激进人士攻击,为德雷福斯辩护的律师惨遭枪杀……

500

直到后来参与作伪证的军官畏罪自杀,案情才有转机。漫长、曲折的等待之后,终于在1906年,德雷福斯被无罪释放,彻底洗刷冤屈。

一场跨越19年的冤案,牵扯2个人遭受数十年的压制与不公。

在一切恢复正常之后,皮卡尔终于和德雷福斯见了面。

500

偌大的办公室里只有他们两人,此时的皮卡尔早已身居高位,而德雷福斯却还是当年的小兵。

当德雷福斯提出想要补足军衔资历时,皮卡尔面无表情地拒绝了他。

正义被剥夺时人尽皆知,想要讨回正义却无人知晓。

500

公平在不同语境下往往难有绝对标准,道德在不同时代往往难有正确的标杆。

十多年前,波兰斯基在瑞士被警方逮捕,欧洲多位政要和文化界名人都声援波兰斯基;

而这些年随着#me too#运动的不断兴起,那些曾经力挺他的人们都纷纷与他划清界限。

其实从近几年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名单里不难看出,“政治正确”越来越成为评判电影好坏的风向标。

《水形物语》、《月光男孩》、《绿皮书》、《寄生虫》等作品的确因聚焦社会焦点而引发热议,但电影作为大众化的文化商品,过于向阶级、性别、种族等“政治正确”议题靠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适。

波兰斯基的性侵是无法辩驳的事实,但他的电影是否也要被贴上“强奸犯”的标签?

500

“波兰斯基:2020年最佳强奸犯奖"

我们无法知道这部作品究竟是不是波兰斯基夹带私货自我洗白,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作品的盲目差评一定会因为观看作品本身而有所改观;

对波兰斯基本人的指责和审判有生之年都不会停止!

历史还给德雷福斯该有的真相,最终也会对波兰斯基作出评判。至于该给这部电影打几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进入电影杂志——为你发现更多好片

2020-04-24
影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打破特朗普政府叙事,“充气青蛙”涌上美国街头

“特朗普政府悄悄放松多项关税,为败诉做准备”

“普京的领土要求比上回小了,但仍像让乌卖掉一条腿”

欧企高管感叹:中国着眼二十年,我们却...

“两人再度激烈争吵,爆粗口、训斥、扔地图都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