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奥秘》到底有多么性感与狂野?
只有在社会主义浪漫时期,
才能看到《奥秘》这样的杂志
1.
中国真正面向市场的杂志,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无到有,有如星星之火迅速遍地燎原。
彼时,书店、报刊亭、书摊遍布全国大小城市,各种杂志争奇斗艳,那气势不输战国时代的群雄逐鹿。
激烈的竞争,让无数个杂志社像《人间指南》编辑部一样,让无数个年轻编辑像李东宝一样,因销量陷入烦恼,苦苦思索。
而让每一个李东宝都可望不可即的顶流阵营成员,首推《知音》《读者》《故事会》。在90年代,这些杂志每月发行量都在二百万以上。
不过,对于那些每天动不动就惦记和外星人一起玩,去百慕大三角探险,琢磨时间穿越的年轻人来说,这些主流杂志讲的不过是地球上的一点俗事,实在无聊。
但有一本杂志,它的销量虽然算不上顶流,却可以完美满足这些年轻人心怀宇宙的精神需求。
这本杂志,就是诞生于1980年2月的中国第一本科普连环画刊——《奥秘》画报。
纵观80、90年代的中国杂志,并不缺“有趣的灵魂”,但少有“好看的皮囊”。而即便是在二三十年以后,我依然认为《奥秘》是中国最美的杂志之一。
最能支持这一点的,就是它的封面。
只要在茫茫书海里多看它封面那么一眼,这些年轻人就注定难以忘记它的容颜,并愿意为它掏出所有零花钱。
当年看《奥秘》的封面,神秘性感。如今看,复古迷人。
那上面,有大量的以宇宙奇景、外星文明、未来机械人、史前人类为主题的幻想插画。
1981年第一期封面《神秘的飞碟基地》,
作者高临安老师为UFO研究会成员
← 左右滑动欣赏封面 →
← 左右滑动欣赏封面 →
还出现过《星球大战》《女超人》等欧美影视题材的插画。
而常见的美女与异星怪兽题材封面,更是让年纪轻轻的少年们,早早就积累了丰富的人体美学欣赏经验。
← 左右滑动欣赏人体美学 →
← 左右滑动欣赏人体美学 →
《奥秘》的封面之所以如此先锋,关键就在编辑们的审美取向与当时的国际潮流接上了轨。
身为中国最早的科幻杂志之一,《奥秘》在国内找不到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对象,所以编辑们的目光直接投向了国外同行。
比如诞生于70年代末的成人幻想漫画杂志《HeavyMetal》,或许就是《奥秘》团队借鉴的对象之一。
即便在以自由为荣的欧美,充斥性与暴力的《HeavyMetal》都遭遇过批判,被视为“不良刊物”。可见封面风格属于同一路数的《奥秘》,有多么先锋、叛逆。
为了实现先锋、大胆的审美追求,《奥秘》的封面、封底甚至采取拿来主义,大量使用国外插画师的作品,其中常客就有幻想插画大师Frank Frazetta和他的徒弟Boris Vallejo,以及机械情欲大师空山基。
第一期封底出自插画大师Frank Frazetta
徒弟Boris Vallejo的作品也是常客
机械情欲大师空山基的作品
也深受奥秘编辑们喜爱
不夸张地说,在敢于表现人体美这一点上,《奥秘》这个不拘一格的老前辈,会让三十多年后的许多行为反而显得保守,比如《泰坦尼克号》3D重映时,就将那段著名的裸戏删去。
1983年第4期,由叶公贤绘制的封面《敦煌乐曲》
除了奔放的封面,
内容也不乏尺度极大的配图,
描述极为直白的文字
难得的是,《奥秘》对这种风格坚持了将近二十年,期间从未遭到“让人看了把持不住”这类的控诉。
可见,不论是与60、70年代还是现在相比,80年代到世纪初的媒体环境真的宽松太多。
2.
翻开《奥秘》封面后,那些编辑、作者亲自操刀的插画,能显示出这本杂志在美学上的真正造诣。
知乎网友CandraguptaII对《奥秘》给出这样的评价:
这是一本被严重低估的,由国家科技机关主办的插画艺术杂志。
他说,这本地摊杂志风格浓郁的《奥秘》,真正的亮点在于里面通篇的黑白线稿插图,给了一代人现代插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网上拍卖的《奥秘》原稿
多年后当他接触到20世纪的意大利插画漫画大师Sergio Toppi的作品时,一股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
Sergio Toppi作品
《奥秘》的连环画作者阵营,可以说是名家云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很多“大触”。
比如全国航天科学普及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田如森、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画家曾孝濂、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李正康、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李仲、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吕书峰等等。
如此顶级的阵容,今天没有任何杂志可以复制。能够在大师们的画笔下获得启蒙,这不得不说是一代少年们的幸运。
大触们的连环画,让无数少年随之纵横太阳系,上下五千年。
在那些展现美苏太空竞赛的作品里,他们能和“宇宙哥伦布”加加林一起驶入太空,和阿波罗号宇航员一起在月球上看地球。
他们能见识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在北极与南极穿梭飞行,深入丛林探秘食人部落,让他们对《正大综艺》“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口号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而喜马拉雅山的野人之谜,云南沧源的原始壁画,则让少年们直观感知祖国有多么“地大物博”。
还有那些讲述久远历史的作品,能让少年们见证300万年前猿人大战狼群、剑齿虎的惨烈场面,或是移步美洲玛雅文明,欣赏疑似宇宙飞船的壁画。
甚至在1990年,《奥秘》就已经开始探讨人类与机器人能否结婚的话题。没准蔡明和郭达的小品《机器人趣话》,灵感就是从这来的。
而那些展现地震巨大破坏力,蝗灾如何令人陷入绝望的画面,更是触目惊心,让少年们在铭记人类苦难的同时,也对自然心生敬畏。
不过最令少年们难忘的,当数那些“怪力乱神”的内容。
这些作品,让他们享受了一段神奇美好的时光。躺在卧室里,就能去探寻百慕大三角、亚特兰蒂斯、狼孩、史前人类、飞碟、外星人.....
通过《奥秘》,少年们得到了最早的亚文化与神秘学启蒙,而这种启蒙竟然来自一本官方事业单位出版的杂志。
当然,这些内容充斥着大量流言,有不少属于“伪科学”。
但正是这些奇幻传说,让无数少年开始对脚下的蓝色星球,对头顶的星空宇宙,对充满未知的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迈出了“走进科学”的第一步。
3.
进入新千年以后,《奥秘》的封面依然保持着猎奇风。但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它的美学追求渐渐成了无处安放的理想。
封面上,手绘幻想插画被电脑合成图迅速取代,降低了成本,却失去了当年的复古质感。
2000年以后的几本奥秘
内容上,连环画占比逐年下降,到了2010年以后,以文字+照片为展现形式的图文报道,比重已经远超手绘连环画,让这本画刊杂志变得名不副实。
2010年以后的展现形式
同时,也许是为了追求更高的销量,《奥秘》的内容在猎奇这条路上彻底放飞自己,随便一本都有好几个足以震惊世界的奇闻。
如果你好这口,《奥秘》可以不断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你大呼过瘾。
带你探究俄罗斯雪人时,会放上雪人的脚印还原图。
讲述罗斯韦尔事件时,敢放上你在电视上顶多看见马赛克版本的外星人尸体。
还曾对前苏联从事特异功能研究的事迹进行揭底,告诉你斯大林是如何被“苏联超能力界帝王”马辛格征服的,告诉你勃列日涅夫的医师也是超能力者。
解读世界末日的预言时,内容也足够硬核,为你介绍19世纪的女性神秘学家,神智学的始祖海伦娜·布拉瓦茨。
展示各种神秘生物时,敢放上各种匪夷所思的照片,甚至连蛇颈龙的尸体都安排上了,比你在动物之森里捞的恐龙化石还有学术价值。
甚至会放上【外星人被殴打致死】这种不怕被你笑话的洋葱新闻,顺带放上照片,让你知道外星人的颜值甚至不如几百块钱的充气娃娃。
除了为你展示没啥用的知识外,新千年以后的《奥秘》还能带你学以致用,比如解锁“怎样杀死吸血鬼”“如何制作魂器”这类船新技能。
除了没有用武之地,怎么看都炫酷。
这么一对比,1998年开播的《走近科学》,在《奥秘》面前就是个扭扭捏捏的后辈,只敢玩一玩开局惊悚、结尾狗血的套路,充斥“深山荒宅突现神秘亮光,一番调查之后发现是玻璃反光”“老人疑似变身吸血鬼,从身体任何部分都能吸出血,真相竟是牙龈发炎”这类辟谣式报道。
《走近科学》只是一个羞涩的晚辈
所以一神到底的《奥秘》完全可以拍拍《走近科学》的肩膀,然后硬气地说一句: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自80年代开始,《奥秘》在讲外星人、水怪、野人这些奇闻异事时,就经常强调“人类目前的认知还无法解释这件事情,还需不断探索”,不屑于安排什么幻觉啊、看错了啊这类让人索然无味的解释。
到了2010年前后,《奥秘》在猎奇这条路上走得更加狂野,离科普越来越偏,也随之沦为很多人眼里的“神棍”杂志。
近几年的《奥秘》又“正常”了许多,也褪去了很多猎奇色彩。尽管它还活着,但在大多数人都不读杂志的当下,失去特色的它更注定被人遗忘。
4.
任何事物的兴起,鼎盛与衰落,都有着时代因素。《奥秘》这本杂志同样如此。
《奥秘》的官方介绍,就提到了这本杂志的诞生背景:是1978年“科学的春天”孕育了《奥秘》。
正是在这股春潮里,《科幻世界》《奥秘》《飞碟探索》这些中国第一代科幻杂志得以诞生。
《奥秘》在90年代还为《科幻世界》打过广告
同一时期,国人还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了日本动画片和美国电视剧:《阿童木》与《大西洋底来的人》,而这两部作品也都是科幻题材。
1980年央视开始播放《铁臂阿童木》
1980年央视引进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
对于从漫长冰冻时代渐渐苏醒的一代人来说,这些科幻作品的意义,并不只限于科学与科幻启蒙。
编剧史航回忆《大西洋底来的人》时就曾感慨:
我们之前在自己的国家里斗来斗去,突然发现别的国家的人不用斗来斗去,于是会关心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不光人类,还关心天上的鸟怎们活着,海里的鱼怎么活着。知道了大自然更多的东西后,内耗的心思会弱些,起码不至于更想把自己的领导打成右派,或者检举自己的隔壁是美国特务。
如今,互联网将这个世界拉平的同时,也拍灭了许多痴心妄想。
历经坎坷的中国科幻,也拥有了《三体》《北京折叠》《与吾同在》《红色海洋》等一批足够硬核的成熟作品。相比之下,《奥秘》里的奇闻异事就更显得粗浅。
同时,当年捧着它追寻外星人踪迹的少年们,已在充满凶险与算计的成人社会摸爬滚打多年,不再追问十万个为什么。
当年,《奥秘》曾有一篇《呼唤飞碟的人》,主人公每晚都望着璀璨的夜空,呼唤着飞碟的到来,心里默念:请回答。
现在,即便真的遇到外星人发来的讯号,曾经的少年们或许会遵循《三体》里的警示,提醒自己“不要回答”。
相比充满天真好奇心的《奥秘》,《三体》里的“黑暗森林”理论,《北京折叠》展现的阶层固化,无疑更适合向今天的成人们解释这个世界。
不过就此断定《奥秘》的内容都已过时,也明显不妥。比如在告诫我们要敬畏自然这一点上,它自始至终都在做。
在我们饱受疫情困扰的当下,很多感受都是《奥秘》早已告诉过我们的。
而《奥秘》封面的大胆前卫,内容上的奇思妙想,也都是80年代处于上升期,人们锐意进取的精神展现。没有那个时代的开拓,就不会有今天的一切。
编辑部放出读者的批评和建议,
也散发着那个时代的开明风气
当年的《奥秘》还有一点特别可爱。每期四十多页的篇幅,几乎每一页都有连环画,内容十分充实,只有在边角才偶尔出现一则广告。
在国人还没有学会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游泳的时代,就连杂志也是如此淳朴可爱。
所以直到今天,你依然可以在网上看到人们对这本杂志的美好记忆。
那个时代,虽然物质不富足、思想不成熟,但却充满活力、百无禁忌。我将其称之为社会主义浪漫时期。
也只有社会主义浪漫时期,才能诞生《奥秘》这样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