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封城”抗疫,措施有何不同?

参考消息

  日本《东京新闻》3月28日刊载题为《不同国家封城措施各有侧重》的报道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最近放出狠话,称未来可能不得不采取包括封城在内的强力措施,呼吁市民慎重出行。

  报道称,有专家指出,东京不会采取带有强制力的封锁措施。但是与此前无法可依时不同,在应对新冠肺炎特别措施法施行后,地方政府可能会更多地叫停大型活动。

  3月上旬,东京都的公交和地铁出行人数已经比去年同期减少两成。调查显示,都内企业2月的营业额同比大减七成。以餐饮、旅游行业为首的小微企业遭受严重打击,已经有公司宣布破产。

500▲3月25日,在日本东京浅草,部分行人戴口罩出行。(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报道介绍,欧洲多国已采取封城措施,由于出台了具有法律强制力的限制措施,违反者将会遭受处罚,市民生活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法国首都巴黎从17日开始原则上禁止外出,城市陷入死寂,奢侈品店铺林立的香榭丽舍大街也是人迹罕至。

  居民外出必须携带许可证,严重违规者将被处以3700欧元(1欧元约合7.8元人民币)的罚金。在埃菲尔铁塔周边仍能看到跑步的市民,然而一旦发现有两人以上站立交谈,就会有警察上前查验出行许可证,“健身可以,但不得停留”。

500▲3月28日,在法国巴黎第6区的米尼翁路,药剂师和志愿者在街头制作酒精消毒免洗洗手液。新华社发(奥雷利安·莫里萨尔 摄)

  在德国,公共场所禁止家庭成员或共居者出现三人以上的聚集。人与人之间须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有游乐设施的公园全部关闭。餐饮店全部取消堂食,改为打包或外卖。超市里的顾客在收银区结账也必须拉开间隔。

  报道称,英国也规定,违反禁令私自外出者将被处罚30英镑(1英镑约合8.6元人民币)。除经营生活必需品的商店之外,所有娱乐设施和餐厅停业。

  另一方面,线上销售一片繁荣。据英媒报道,由于居家办公人员增加,笔记本电脑和打印机的销量激增。学校停课导致儿童读物和参考书的需求猛增,一些大型书店的网上销售额飙升至此前的5倍。

500▲这是3月25日在英国伦敦拍摄的ExCel会展中心。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在24日的例行疫情通报会上表示,伦敦的ExCel会展中心将被改建成一个拥有4000个床位的临时医院,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新华社发 蒂姆·爱尔兰 摄)

  报道介绍,美国已成为全球确诊患者最多的国家。本周末全美已有22个州要求民众不得外出,原则上禁止通勤和集会,全国半数人口受到影响。

  在菲律宾,晚8点至早5点间实施宵禁,每家只许一人外出购买生活物资,违规者可能遭逮捕。一些民众呼吁政府为贫困家庭提供救济食品,为失业者提供经济援助。

  在印度,民众被要求在从25日开始的三周时间里不得外出。但一些外出购物者和从事快递等物流工作的人员当街遭到警察棍棒伺候的视频被当地媒体报道后也引发了质疑。

  中东多国也下达了夜间禁止外出的命令,违者将会遭受重罚。据说约旦已经逮捕了超过1600名违规者,土耳其则拘押了410名在社交媒体发泄不满情绪的人。

————————————————————

多国疫情进入剧烈增长期,全球“封锁”步步加深

2020年03月29日 22:14:41来源:澎湃新闻

0人参与0评论

全球疫情已进入瞬息万变的阶段。

近一个月前人们的讨论焦点,可能还是“钻石公主号”上的几百号病例;但不过半个多月的时间,全球各大洲的土地上,确诊病例为零的国家,已是寥寥少数:3月4日,存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国家或地区有77个;3月28日,这个数字被扩大至200——这意味着全球绝大部分人类,已无法在这场疫情中置身事外。

500

确诊数剧烈上升的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多

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60万例,美国、意大利、西班牙三国的确诊病例之和,已占全球病例总数的近一半。

最令人担忧的情况是,除中国和韩国的增长曲线已呈平缓态势,世界确诊病例最多的前20国里,有不少已进入确诊病例剧烈上升的阶段。近期,每日新增病例稳定超过1000例的国家共有12个。

500

部分疫情较严重国家如欧洲挪威、葡萄牙等,在疫情阶段上仍处于暴发的初期。目前这些国家每日以几百例的速度增长,与同时期的意大利、美国等国相比,增长速度相对慢一些。

病毒传播的迅猛之势,还反映为中国、美国和意大利在累计确诊排位上的迅速轮换。目前,美国已成世界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但欧洲各国仍是疫情暴发的“震中”。

各国政府集中推出抗疫措施时,全球大流行已成定局

病例数在中国激增的“历史”,在被世界各国见证的阶段,未能发挥足够的震慑作用。如今中国疫情趋缓,这段“历史”则开始在多国重演。

大多数国家的神经被真正拉紧,已是3月份——当我们将搜集到的各国、各地抗疫措施,化为一个个圆点、散布在时间轴上后,发现它们在3月大量扎堆,而分布在2月的却寥寥无几。而此时,新冠肺炎已发展为全球大流行。

500

出入境限制是最被力推的政策之一,其具体内容的变化也最为频繁:许多国家或地区会根据各地疫情的发展,在名单中多次增加限制入境的对象。关闭边境、停发签证与之配套执行,目的都是为了斩断病毒从境外传入境内的路径。

这几项措施仍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在这一阶段或许事倍功半。因为从疫情在中国的扩散方式来看,患者被确诊前若已将病毒带入社区,人际传播即已启动。

“你必须在社区传播开始后的一周内严格保持社交距离,否则就会暴发,一旦暴发就很难控制……关键是不要走到那个地步,而欧洲很多地方已经超出了那个地步,纽约也是。”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任托马斯·R·弗里登,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说道。

而滞后于出入境政策颁布的社区防控,虽与中国所用的措施在字面上十分接近,各地的执行力度却存在差异。

比如目前确诊数居全球第二的意大利,于3月10日实行全国性“封城”,但其目的主要在于阻断城市对外交通,对城内居民的活动限制却十分有限。直至3月23日,意大利政府才正式执行“宵禁”政策,禁止人们进行非必要外出,但当时病毒在社区中的扩散已将确诊病例数推至6万边缘。

当下的封锁状态何时能被解除仍是个问号。

病毒借助全球化的便利以比过往更迅猛的速度吞噬全球,也暂时性地改写了全球化的格局。但“地球村”内的成员或许并不如预想中的亲密。国与国之间经验传递的失灵证实了这一点。

2月底,全球各地民众对疫情关注度才见明显上升

政府的决策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民众对待疫情的态度。

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出门戴不戴口罩”的争论,许多国家官方并不提倡这一预防方式。2月27日,美国疾控中心(CDC)在推特上发布的预防指南中,明确提出不建议使用口罩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同样在英国,2月底,英国政府就防疫做出的建议中,特别就戴口罩问题指出,并不建议公司员工戴口罩以预防病毒。

独立调研机构YouGov于3月12日至3月13日对英国人展开的调研显示,2287名被调查者中只有1%在接受调查的两周前“会在公共场所戴口罩”。

全球各地人民是从何时才开始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情况的呢?我们试图通过全球网民在互联网上搜索冠状病毒(coronavirus)一词的热度变化与相关高频问题来回答这一问题。以下是我们根据谷歌搜索趋势(Google Trend)从1月中旬至今的网民搜索记录,得出的发现:

500

Google Trend显示,全球各国人民对“coronavirus(冠状病毒)”的搜索情况,从2月底开始,才见明显增长。全球使用英语在谷歌上搜索疫情的网民对各个国家的疫情搜索中,近期以关键词搜索“冠状病毒 美国”、“冠状病毒 意大利”、“冠状病毒 中国”三个关键词的人数最多。

Google Trend也记录了全球不同城市网民在不同日期围绕疫情搜索的最热问题。从提问上看,各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不断变化,对疫情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

3月6日,全球各城市的网民集中搜索的问题,大部分仍聚焦于新冠病毒的科普知识、传播途径等;3月13日,人们最好奇的问题已发展为对疫情的预测;到了3月20日,在疫情持续期较长的意大利米兰与韩国首尔,搜索热度最高的问题显示,当地居民已开始关注极为深入的细节问题,如“无症状患者有何表现?”、“口罩如何复用?”等。

而以上的所有问题,也曾被处于疫情不同发展期的中国民众所关心。这也是一些中国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所感叹的“剧情重演”的一条重要分支。

旧问题待解决,新问题已出现

各国政府和民众,如今都开始以更为严肃的态度对待疫情。但随着人类对新冠病毒了解的逐步深入,一些更为棘手的新问题也开始出现。

比如如何应对无症状患者。根据新加坡卫生部3月23日公布的信息,新加坡90%的输入病例入境时没有出现发烧、咳嗽、气短等症状,且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在入境3天内去检查时被确诊的。

3月27日,在上海市科协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有关新冠肺炎的研讨会上,新冠肺炎上海专家治疗组高级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也提到了无症状患者的问题:这类患者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后的14天内不发病;如果这一群体未能被及时发现并隔离,就存在社区传播的可能。他认为,上海对入境来沪人员实行100%新冠病毒检测,是有必要的。

广撒网式地检测并迅速隔离确诊患者的做法,在韩国和新加坡被证实有效。但老年人口占比高、防范压力大的国家,并未及时地借鉴这一经验,各国新冠病毒的监测力度,仍参差不齐。

500

当筛查与隔离病患未能及时展开,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更折磨人的问题:有限的医疗资源,应优先分配给谁。

一些医学家和伦理学家们已经在思考这一问题。意大利麻醉学和重症监护学会目前给出的“临床伦理学”建议是,应将“更长的预期寿命”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此次疫情暴发前,美国是为数不多对医疗资源的获取权利划分过明确层级的国家。适用场景是流感疫苗出现短缺的情况。美国疾控中心将人口分成了五个等级,处于第一级的人群可以最先获得疫苗,随着级数的递增,优先权会依次减弱。一线的医护人员、药剂师、流行病疫苗的制造商、孕妇、婴幼儿等,是固定的、能最先获得疫苗的群体。但根据疫情严重程度的不同,许多群体的优先次序会发生变化。

比如19至64岁有较高健康风险的人群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疫情严重程度最轻时,均被置于第二级,但当疫情发展为中度或重度严重时,其等级将分别被降至第三档和第四档。从中不难看出实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博弈。

500

图注:从红色的第一级(Tier 1)到蓝色的第五级,获得流感疫苗的优先权逐级递减。疫情的严重程度被分为轻、中、重三档,不同群体的优先级别可能会因疫情严重程度的差异而发生变化。比如65岁以上的普通人,在疫情较轻时是第二级,当疫情变得十分严重时,则会被降至第四级。当一个群体被归入显示为白色的“Not Targeted”群体时,其会自动被作为普通人群(general population)考虑。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瘟疫面前,究竟是“病重者优先”、“先来者先治”、“公平分配”还是优先保全有“更长的预期寿命”的患者?无论选择哪一个或是在多者中寻找平衡,都无法削弱这一伦理问题的残酷性。如果疫情继续发酵、医疗资源出现极度紧缺,总有个体可能被牺牲,而他们并不只是官方疫情通报中的冰冷数字。

但如果有效的全球性合作能发挥作用,我们或许也未必需要踏入这一左右为难的境地。

如《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近期发布的文章《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中所说,在“各自为阵,还是走全球团结的道路”,“人类需要做出选择”。

选择前者,“不仅会延长危机,在将来可能会迎来更严重的灾难”,而选择后者,“不仅将迎来对冠状病毒的胜利,也将在21世纪可能袭击人类的所有未来流行病和危机面前,收获胜利”。

——————————————————————

欧洲果蔬断供预警:疫情之下移民劳工短缺,果园菜地无人采摘

来源:海外网

2020-03-29 21:06

3

500

【海外网3月29日|战疫全时区】 美国彭博社28日报道称,从西班牙到德国,欧洲农民对欧洲果蔬断供发出预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成千上万的移民劳工无法回来工作,劳动力短缺将导致欧洲市场水果和蔬菜断供。

每年春天,位于西班牙大西洋海岸韦尔瓦地区的果园里,挤满了大约200名工人,他们大多来自摩洛哥和罗马尼亚。从采摘到包装,再到运输,需要大量人力。但是今年只有不到100人,当地一位果农表示:“你可以接受一个坏收成,但当你有80%的收成可供采摘,却没有人去采摘时,你会感到无能为力。我们不知道会如何结束。”

从西班牙韦尔瓦到德国汉堡,从英国纽卡斯尔到意大利那不勒斯,欧洲农场主们正在努力寻找果蔬农工。一些水果和蔬菜通常需要手工采摘,最佳采摘时间也只有几天。他们通常依靠来自东欧或北非的移民劳工,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成千上万的移民劳工无法离开家乡,即使是不受跨境约束国家的劳工也不愿踏上这趟旅程。

草莓、芦笋等果蔬已经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的地里腐烂。在欧洲更靠北的地方,从沙拉蔬菜、西红柿到洋葱、豌豆,农场主们在为春季和夏季作物种植期的到来而发愁。

彭博社指出,劳动力短缺不仅让果蔬无法采摘,运输环节也存在问题,即使是采摘作物也无法送达消费者手中。一些商家担心,城市居民可能会面临农产品短缺。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地区农民、农业联盟负责人表示:“一些城市可能很快就会开始缺少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根据美媒统计,法国预计今年将减少约20万名海外劳工;意大利农民协会估计,该国海外劳工缺口达10万人;德国农业部表示,德国3月通常有3万名农工,5月有8万人,但今年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出工。

疫情之下,餐馆、酒店和商店大多关门,欧洲各国政府希望这些行业的人或停课的学生能填补这一空缺。法国农业部日前呼吁所有失业人员“行动起来,让我们都能吃上饭”;德国创建了一个网站,列出了数千个农业岗位空缺;奥地利劳工部在官网上发通告,呼吁那些没工作、没孩子、没有祖父母需要照顾的年轻人可以出手相助。(海外网 张琪)

2020-03-29
国际 国内 社会 新型冠状病毒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又出一张牌,“将对美企造成重大影响”

“中国还留着后招没出,美国压根无能为力”

数百万中国电子产品被下架?又一起美国国安闹剧

“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台当局晾在一边”

高市当不成首相也要怪中国背后指使?“毫无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