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讨论“姓资姓社” 是认真的吗?

来源:央视网

0人参与0评论

刚过去的周末,老将桑德斯以压倒性优势赢得内华达州民主党党团选举,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党内的领先优势。由于自带“社会主义者”的标签,桑德斯的胜出不仅让不少观察人士感到意外,也让美国舆论更加认真看待“桑德斯现象”

因“社会主义”而独树一帜

上周末,桑德斯在接受CBS王牌节目《60分钟》采访时称,“有人说菲德尔·卡斯特罗治下的古巴一无是处,这不公平。”

竟然公开肯定美国眼中的“敌人”,并把社会主义挂在嘴边,桑德斯招致两党的共同批评。

500

一直以来,在美国的政治语境下,“社会主义”等同于贬义词,人们提起“社会主义”,往往是给政治对手抹黑,而不是自我标榜。桑德斯却是个“另类”。

桑德斯自诩“民主社会主义者”,且一直坚持这一立场。他提出由政府提供全民医保,取代私营企业提供的医疗保险;他提出取消美国人现存1.6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公立大学学费全免;他提出用十年时间改造美国能源体系,全部转为可再生能源,并创造2000万工作岗位……

他的这些计划听起来非常“大胆”甚至颠覆,也被很多人嘲笑为不切实际,但这些想法直击美国社会的痛点,为他赢得了大量拥趸。

靠“基层运动”拔得头筹

谁能代表民主党挑战特朗普?美国主流舆论一直不甚乐观。有政治评论员曾称,民主党的候选人要么“太左”、要么“太老”、要么“太年轻”。如果一定要作出选择,舆论还是更看好拜登,没想到,被认为“太左”的桑德斯反而异军突起。

根据路透社和调查公司益普索(Ipsos)25日公布的民调,民主党和独立选民受访者中,有26%表示会支持桑德斯,远超过拜登、布隆伯格等人的支持率。特别是在内华达州的投票中,桑德斯还得到了多数拉丁裔选民的支持。这一现象让民主党建制派真正感到了威胁。

在25日的民主党候选人辩论中,台上众人对桑德斯猛烈开火,认为他的全民医保等主张过于激进,不仅可能断送民主党入主白宫的机会,甚至会把众议院的主导权也让给共和党。

桑德斯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也让保守派很不舒服。福克斯商业台的新闻标题称“2020民主党初选响起社会主义的警钟”,主持人路易斯·多布斯(Lou Dobbs)称“激进的民主党是个灾难”。众议员罗杰·威廉姆斯说,资本主义是美国的选择,而不是社会主义。

美国总统特朗普则罕见地在访问印度期间评论国内选举,称美股大跌是由于市场担忧桑德斯可能挑战总统宝座,桑德斯鼓吹的政策美国完全无法承受,不可实现。

似乎多数人都不看好桑德斯,甚至一些左派媒体都对他的领先表示惊讶甚至担忧,但无法否认的是,桑德斯确实获得了不少基层选民的支持。

500

△桑德斯的网络关注度明显高过其他候选人。图来源于Axios。

曾担任里根总统顾问的埃德·罗林斯(Ed Rollins)预测,桑德斯将在民主党内胜出,因为他有基层运动(grassroots movement)的支持,这也是其他候选人不具备的。不管民主党人愿不愿意,他们都得接受这个事实。甚至,如果民主党打压桑德斯,可能会引起年轻选民的不满。

桑德斯自己则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这场基层运动是不可阻挡的。让我们赢得民主党提名,击败特朗普,改变这个国家。”

桑德斯版“社会主义”是修补资本主义的良方?

桑德斯推崇的是“丹麦模式”——高税收、高福利。这对受贫富分化、医保、学费等问题困扰的普通美国人确实很有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4500万美国人背负着总额1.6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美国的千禧一代(1981—1996年出生)也被戏称为“学生贷款一代”。这也就不奇怪,在民主党人中有38%的年轻人支持社会主义,而这些人恰恰构成了桑德斯的基本盘。

桑德斯直接把矛头对准富豪。他说,“我不仅要与一些亿万富翁斗争,还要与一些受亿万富翁资助的人斗争”,“我们不能让那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营医疗保险公司继续盘剥美国人民”。

500

△美国中产阶级财富总额已经低于最富有的1%人群。数据来自消费者金融调查。图源自布鲁金斯学会。

《认识马克思》(Understanding Marxism)一书的作者、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沃尔夫(Richard D. Wolff)对美国媒体说:“有那么一种挥之不去的痛感,觉得我们被坑了,觉得美国人得不到在一个富裕的国家应该得到的东西。有些人成了(亚马逊公司老板)杰夫·贝索斯……可我们其余的人连怎么让自己的孩子读完大学都不知道。”

桑德斯的拥趸、政治活动家诺米基·康斯特(Nomiki Konst)认为,桑德斯的“社会主义”是要接受资本主义的存在,但要对其进行改革。“我们以为自由市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最终结果怎样呢?”她认为,资本主义并没有惠及所有美国人,反而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房地产价格飙升、中产阶级背负高额债务。

然而,在现实中,桑德斯的主张面临重重阻力。反对者将社会主义与前苏联挂钩,试图唤醒美国人的冷战记忆。富豪和大企业更是桑德斯政策的坚决反对者,认为仅全民医保政府就要投入30万亿美元,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桑德斯试图施加的高额税收可能危及经济增长,最终导致大量失业。

“桑德斯现象”背后的政治极化

1972年和1984年的两次大选,当时的尼克松和里根都曾创造过最终赢得49个州的选举人票的战绩,但这种情况越来越不可能再现。

500

△两党政策理念越来越走向两极。数据来自皮尤调查公司。图源自《华盛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发现,自从1994年以来,两党在政治光谱上的分野越来越明显,民主党整体上越来越偏“左”,而共和党则越来越靠“右”,导致两党支持者给对方党派投票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这意味着,如果在特朗普和桑德斯之间选择,2016年支持希拉里·克林顿的州很可能也会支持桑德斯。

正如美国政治新闻网Axios的评论:也许选民并不在乎桑德斯是个“社会主义者”,就像他们并不在乎特朗普的“另类”。这么看的话,桑德斯就像是给特朗普度身定制的对手。

所以归根结底,发生在美国的这场“姓资姓社”的讨论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而是借“主义”之名争夺选票的一场博弈。(央视记者 王逢治)

——————————————————————————

英媒披露美国总统访印秘闻:有人成功 有人尴尬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英媒称,在特朗普之前,有多位美国领导人访问印度。有些人受到了热情欢迎,印度甚至以其中一位美国总统的名字命名一个村庄;还有一些人则因外交失礼而出糗。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月22日刊文回顾了美国总统访印史。

  艾森豪威尔:好的开始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是访问印度的第一位美国总统。他1959年12月抵达印度首都德里时,受到了21响礼炮的欢迎礼遇。街道两旁挤满了观看的群众,大家都想一睹坐在敞篷车内的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英雄。

  艾森豪威尔和印度时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之间的友情,给当时正处于艰难阶段的美印关系帮了大忙。那是冷战初期,美国和巴基斯坦已成为密切盟友,而印度坚定保持中立,即奉行“不结盟”立场。

  总的来说,艾森豪威尔对印度的四天访问被认为是成功的。之后几乎每位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都仿照他的行程安排:在圣雄甘地纪念碑前献花,领略泰姬陵的雄伟壮丽,在印度议会发表演讲,在德里的地标性建筑拉姆利拉广场发表讲话。

  尼克松:差的访问

  1969年8月,理查德·尼克松对印度进行为期一天的国事访问。他对印度并不陌生,因为1953年他曾作为副总统访问过印度,而且之前也曾多次进行过私人访问。但不管怎么说,他不太喜欢印度。

  报道称,那时也正是冷战高潮期,印度的“不结盟”政策让美国“感到震惊”。

  在尼克松这次访印之后,美印关系竟然变得更加冷淡,因为印度支持孟加拉国(当时叫作东巴基斯坦)从美国的密友巴基斯坦独立出来的斗争。当甘地夫人1971年访问白宫时,美印分歧暴露无遗。后来解密的美国国务院电报显示,尼克松竟称她为“老巫婆”。

  卡特:尴尬的访问

  尽管吉米·卡特1978年对印度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标志着美印关系解冻,但这次访问并非没出岔子。

  带着数百名记者,卡特的这次访印行程十分紧凑:会晤了印度时任总理莫拉尔吉·德赛,在印度议会上下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参观泰姬陵,并顺道造访了德里郊外的一个村庄。

  这个村庄叫久马凯拉冈,与卡特有着个人渊源:上世纪60年代,他的母亲莉莲作为和平队队员到过这个印度村庄。所以,当卡特与夫人罗莎琳此次访印时给了村子一些钱和一台电视机。那是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印度甚至把这个村改名为“卡特布里”,这个别名至今沿用。

  但访问除了是让记者拍照的机会,印度和美国当时还在争吵。印度实施核计划,并在1974年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美国要印度签署旨在阻止核武器扩散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印度断然拒绝,并称该协议对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

  报道称,一次谈话的内容遭泄露,顿时成了头条新闻,并危及了这次访问。谈话中,卡特答应国务卿赛勒斯·万斯给德赛写一封“非常冷淡和直率”的信。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一份宣言,承诺进行更大的全球合作,但卡特离开印度时,并没有如愿以偿得到印度的保证。

  克林顿:掀“克林顿热”

  如果说有扭转局面的访问,那就是比尔·克林顿2000年3月对印度的访问。时任印度总理的是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克林顿的这次访印是在美印关系沉寂了20年之后——无论是罗纳德·里根还是老布什,都没有访问过印度。那是一个微妙的时刻,因为印度1999年进行了一次核武器试验后,华盛顿对德里实施了制裁。

  但据印度前驻美大使瑙泰杰·萨尔纳说,克林顿这次为期五天的访问是一次“愉快的访问”。访问行程包括当时正成为科技中心的南部城市海得拉巴和印度金融中心孟买。

  克林顿还和村民们一起跳舞,观赏了老虎,在一家豪华酒店品尝了德里著名的印度料理奶香黑豆泥。

  《纽约时报》头条新闻的标题或许最充分表达了印度的反应。文章的题目是,“克林顿热——欣喜的印度有所有这些症状”。

  小布什:被誉为“对印最好”

  正如福布斯杂志曾说的,小布什是“有史以来对印度最好的美国总统”。2006年3月他对印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次访问突出了印美战略伙伴关系——尤其是在贸易和核技术方面。长期以来,两国一直在贸易和技术方面争吵不休。他与曼莫汉·辛格总理之间深厚的私交令人难以忘记——在小布什离任后,这位热心的艺术家甚至为辛格画了一幅肖像。

  这两位领导人达成了一项历史性但有争议的核协议,他们值得赞许。这项协议是小布什访印时签署的。它使几十年来一直拒绝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印度摆脱了孤立。能源匮乏的印度得到了美国的民用核技术,作为交换,印度开放其核设施,接受核查。

  然而,尽管此次访问很重要,但却没有其他几次访问那么气派——既没有参观泰姬陵,也没有在议会发表演讲。

  奥巴马:两度正式访问

  贝拉克·奥巴马是唯一对印度进行过两次正式访问的美国总统。第一次是在2010年,时任印度总理的是辛格,第二次是在2015年,时任印度总理的是纳伦德拉·莫迪。

  在第一次访印时——背离过去的惯常做法——他先抵达孟买而不是德里,随行访问的是一个庞大的贸易代表团。这次访问不仅仅关乎经济关系,也是在孟买2008年恐袭事件后美印两国展示团结一致。那次恐袭事件造成166人丧生。奥巴马夫妇甚至下榻泰姬陵酒店,而这家酒店是主要的袭击目标之一。

  美国前南亚事务副助理国务卿阿莉萨·艾尔斯说,重要的是,这位美国总统宣布支持印度加入一个改革和扩大后的联合国安理会。

  奥巴马总统2015年应莫迪邀请再次访问印度,作为印度共和国日庆典的主宾。贸易、防务和气候变化是他们会谈的中心内容。此次访印也突出强调了印太战略。

2020-02-27
国际 国内 社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很真诚,至于美国嘛…”

美以“暴跳如雷”,五常中只剩美国…

美媒“震惊”:歼-35赢过F-35,中国航母里程碑

“对丹麦基础设施最严重的攻击”,俄方否认

在联合国演讲台上,卢拉当面内涵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