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莫扎特——浅析其钢琴协奏曲创作
前言:莫扎特作为家喻户晓的音乐神童,其悲剧的一生令人扼腕,但他对于古典音乐的贡献却熠熠生辉,其中他对于钢琴协奏曲这一音乐形式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阐述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及其辉煌的协奏曲创作历程及特点。
一.音乐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在大部分普通民众心中的形象一直是一个英年早逝的音乐神童,他的生命只有35个春秋,虽然如烟花般短暂,但留下的音乐财富却无比绚烂,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璀璨的一笔。
所有学钢琴之人,都不会否认莫扎特是自己的钢琴启蒙老师之一,他对古典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并在时代音乐中融合了自己的特色。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与现在的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更加清晰、透亮、清脆,这是现代钢琴所难以做到的。莫扎特则创新地将古羽管键琴与钢琴结合在了一起,使乐声更加圆润,体现出了古典主义固有的高贵与典雅。
但莫扎特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不仅英年早逝,而且生前甚至死后都一直郁郁不得志,当时的维也纳并不懂得欣赏这位后世的音乐巨匠,很长一段时间依赖莫扎特音乐的价值都没有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很多学者都探讨过莫扎特钢琴音乐的风格与内涵,诸多文章认为,虽然莫扎特生性乐观开朗、精力充沛,但由于生活条件恶劣,终其一生饱受病痛折磨,这些现实因素依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
二.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
莫扎特在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或者室内乐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着重探讨莫扎特的协奏曲创作。
首先介绍一下协奏曲的概念,即是“主角”乐器和管弦乐队的合奏。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于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16世纪时,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17世纪后半期开始,又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成为大协奏曲。协奏曲的代表作有: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系列,其中的二号作品(俗称“拉二”)是最优秀的作品,堪称“音乐皇冠顶端的宝石”、莫扎特降B大调巴松管协奏曲、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
一般来说,钢琴协奏曲中,钢琴与乐队往往有一种对抗同时也讲究和谐、矛盾也必须统一的关系,尤其是莫扎特之后的钢琴协奏曲,更讲究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复杂关系、矛盾关系。常见的协奏曲中的矛盾关系,常常体现于音色的对比、旋律的对比、声音强弱的对比、演奏结构的对比等。
有一种说法:莫扎特确立了钢琴协奏曲的范式。很多研究文章中都提到过这一点,如黄登辉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歌剧性、交响性、钢琴性》、宁伟杰的《浅析18世纪钢琴协奏曲中的“利都奈罗”》等。
的确,从独奏协奏曲发展脉络看,巴洛克时期已由维瓦尔第确定了典型的结构形式,但到了古典主义,独奏协奏曲形式的真正确立并使其影响深远的人正是莫扎特,因此他被称为近代协奏曲的创始人。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原则:1.三乐章各自的特点更为清晰 2.第一乐章带有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 3.增加了独奏乐器的华彩乐段。
而莫扎特本人协奏曲创作的历程按年份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萌芽——萨尔斯堡时期。这一时期他在世界各地游历,也是被大主教压抑不得志的时候。 2.顶峰——维也纳时期(1782-1791)。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 3.尾声(1785-死去)。
莫扎特真正意义上原创的第一首协奏曲是第五首《D大调钢琴协奏曲》(K175),这是莫扎特一段时间里最喜爱的作品。而之后的第十八首《降B大调协奏曲》(K456)是莫扎特第一次使用大型乐队,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之后交响乐的影子。他的最后一首协奏曲是第二十七,与著名的《魔笛》同年创作,但与他的其他作品比较起来,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
三.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特点
众所周知,莫扎特乐曲的特点是轻快、富有活力、生机勃勃、精巧、纯净、典雅的,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是他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乐曲较少炫技也很少追求激情,给人亲切、温馨的家庭式感觉,同时还有强烈的戏剧意识。演奏莫扎特音乐时指尖的控制力很重要,触键要迅速、果决,除此之外,对于演奏的速度和节奏也是有要求的,过快或过慢都会破坏原曲的意蕴。
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则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歌剧性、交响性、钢琴性。
1.歌剧性
这主要指“戏剧性”、“歌唱性”两个方面。有人说莫扎特是把“歌唱性”概念引入到钢琴创作的第一人,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咏叹调上,他用最少的音符、最朴素的起伏营造出了纯净、温馨的意境。“戏剧性”则体现在重唱上,他擅长利用俏皮、欢愉的音调塑造他特有的“喜剧感”。
2.交响性
莫扎特是第一位在钢琴协奏曲这一形式中发展出乐队和独奏乐器之间对话、竞争、反抗等复杂关系的音乐家,这为后继的贝多芬、李斯特、柴可夫斯基交响化的钢琴协奏曲奠定了基础。他的钢琴协奏曲不但发挥了主奏乐器——钢琴的特质与技巧,凸显了它的主角地位,也兼顾了乐队的价值。
3.钢琴性
在莫扎特之前,键盘音乐呈现两种发展趋势:巴赫巅峰的多声部复调写作和主调性复调写作手法,而莫扎特则将钢琴织体简之又简,将千篇一律的写法旋律话,形成动人的音流。同时,他还擅长制造各种回音、倚音、助音、历音、留音来装饰简单的和声轮廓。这些都体现了其钢琴化的特征。
结语:可以说,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创作上的成就是无可匹敌的,他的音乐可以带给人无与伦比的听觉享受。只要对莫扎特协奏曲稍加查阅,便有取之不尽的研究文献,可见后世对这位音乐家至高的关注和崇敬、以及对于他的协奏曲创作不停地探求与追索。
尽管莫扎特本人的一生是坎坷而短暂的,但他的音乐却依然带给人无穷的欢欣与能量,我想,这大概就是钢琴艺术的价值,也是音乐这种艺术形态赐予人类的无尚财富吧。
李颖Lee,2018.6
参考资料:
[1]杨弦.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研究综述[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02):35-39.
[2]黄登辉.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歌剧性、交响性、钢琴性[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04):67-71.文献:
[3]崔茜.简述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与歌剧的相互渗透[J].乐器,1995(04).
[4]曹大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艺术魅力[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