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快乐大学”?
作者:王小哼 来源:财经早餐(Femorning)
“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几乎是所有学生内心深处最深以为然的想法。相信大家在中学的时候,总是有老师告诉你:“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就解放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对于许多人而言,大学记忆往往都有“吃饭睡觉打游戏”——老师点到可以让同学代替,不想去食堂吃饭可以让室友打包或者叫外卖,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快乐地“虚度光阴”。
理所当然的大学毕业?
究其原因,一方面,个别学生认为经过寒窗苦读12年进入大学后,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考评制度有意无意地奉行了“严进宽出”的准则,挂科后不仅可以补考,到毕业前还可以进行最后的清考。
相比起高中需要为了“一张大学的门票”而拼死努力,大学的一纸毕业证却往往有点“理所当然”的意思。
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点:
据厦门大学201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全国820所高校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分别平均达到了97.75%和96.90%。
也就是说,100个大学生里,只会有2、3个人无法毕业。
相比来看,美国排在前50名的高校六年毕业率平均为89.7%,排在51至100名的高校六年毕业率平均只有56.2%。
这意味着,在美国非顶尖名校中,有一半的学生6年也无法毕业。
还有数据显示,德国大学毕业率在75%左右,英国则为86%。
这也是为何会产生时常逃课,不怕挂科,完全“放飞”自我的个别案例。
但是,“带来短暂快乐的事物”,往往并不是对你好的事物,在短暂的快乐过去后,更多的是空虚。
有高校曾以“大学最后悔的事”为题在网站上展开调查,结果接近40%的人选择了“虚度大学光阴”。 “大学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多去几次图书馆”等等类似选项也成为很多毕业生的遗憾。
图片来源:辽沈晚报
合理增负,在路上
当然,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还是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业上。但要抵制住“突然的自由”带来的诱惑,对于这些刚刚成年的大学生们来说,并非易事。
近年来,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频频出手,“给大学生合理增负”:
去年6月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的学业挑战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去年9月,教育部曾印发通知,对振兴本科教育做出明确规定。表明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通知还指出。“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2019年4月,《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全面取消清考。
2019年6月18日,河北体育学院官网发布对40名学生作退学处理的公告。公告显示,40名学生因长时间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也未办理相关手续,或因休学期满未返校办理复学或退学申请,根据《河北体育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修订稿)第四十九条之规定,按退学处理。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更是提出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总体目标,表明要严格课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现象……
短期来看,给大学“增负”可以避免学生们“虚度光阴”;从长远来看,也可以提高本科的含金量,让大学时光给予同学们更多内涵与专业技能。
增负,真的有必要吗?
但是对此,当事人们却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98年出生的人太难了:小学奥数热、中学高考改革、大学增负,都赶上了。
还有不少大学生发出了呐喊:你们以为现在的大学生真的都那么“闲”吗?
对于认真学习的同学来说,大学生活其实一点都不轻松:
首先,大部分专业性质比较高的课程都不轻松,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不旷课,更需要课外的时间做出更多的努力,不花时间、不花心思,往往意味着勉强及格,更别提学以致用了。
其次,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交、沟通能力,或者是为了学校的“硬性要求”,有的大学生们还需要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到了临近毕业的十字路口,大学生们又要开始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了,相信不少人都纠结过,到底是考研、考公还是直接找工作?
但是毫无疑问,不管选择哪条路,都还要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进行实习等……总之,都不容易。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大学里不免有些人会浑水摸鱼,需要更多的政策、方案来引导,避免大学成为虚度光阴的“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