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中三元,官居宰相却陷害同僚,污蔑孔子嫡系后代,最终居然谥号“文正”
作者| 刺猬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01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仁宗刚继位那年(1022),大权在宰相丁谓手里。
仁宗皇帝才十来岁,大臣议定太后刘娥垂帘听政。
副宰相王曾建议如东汉故事,皇帝太后五天见大臣一次,太后座位在皇帝的右边,一起听政。
丁谓不同意,他的主意是每月初一十五皇帝见大臣议事,遇到大事太后和大臣们商量,小事由太监头子雷允恭传递给太后,盖上章就可以了。王曾说:“皇帝和太后分开不同地点办公,这不正是给宦官弄权的机会吗?”
这本是丁谓要的结果,他和雷允恭早就是一路货。
现在一个在内一个在外,更是把控住权利,唯我独尊。
果然雷允恭到宫内请示太后,还是按丁谓说的办。
早几年,丁谓把寇准、李迪等名臣贬出京城,王曾就替寇准说话。丁谓盯着王曾,阴森森地说:“原房子的主人是不是也有责任呢?”
——王曾曾经把房子借给寇准住,王曾不吱声了。
这次再输给丁谓,王曾见了老丁,低眉顺眼。
丁谓眼里,老王这一回服气了。
内阁班子成员中曹利用又是丁的人,冯拯话不多,王曾老实了,大家和太后见面,都由丁谓讲话算数。
一天,王曾小心翼翼对丁谓说,我老王没有儿子,想让弟弟的儿子入嗣。
退朝后,请您和我一起向太后汇报行不?
丁谓轻松道,这个小事,你自己去讲嘛!
王曾进宫,时间很久了还没有出来,丁谓这才省悟过来,中王曾的计了!
前些日子,雷允恭主抓真宗皇帝的陵墓建设,听别人说把墓地往高处移百来米是个“龙穴”,就擅自决定移墓。
结果挖出水来,陵墓进水,一塌糊涂。
王曾去调查,狠狠告了雷太监一状。
雷允恭已被关押起来。
王曾要的就是单独见到太后刘娥的机会,他抓住雷允恭事件,一句话点出要害:“丁谓和雷允恭勾结,擅自移动真宗皇帝的陵墓到绝地,包藏祸心!”。
刘娥大吃一惊,王曾详细地把丁谓揽权为私,打压忠臣,祸害国家各事讲给刘娥听。
刘娥太后本来也是个女强人,大怒。
第二天太后让内阁大臣们开会,不通知丁谓。
丁谓知道危险,匆匆跑到太后座前跪下就辩解开来,讲了半天,太监揭起帘子道:“大人您和谁说话?”
——帘子内空无一人。
丁谓分寸已乱,拿着手板猛敲额头。
几天后诏令下来:
丁谓发配到海南天涯海角,抄家。
雷允恭这个太监乱棍打死。
老丁彻底完蛋。
当时朝野有个歌谣:
欲使天下清,拨去眼中钉。
王曾智除丁谓,为天下去一大害,人人称快。
02
低调
王曾这样用小人的手段整倒小人,正是其高明之处。
这个政治斗争的高手,本来就是一个天才。
年青时科考,连中三元,是不折不扣的状元郎。
整个宋朝,才六个人得此殊荣,智商那是绝对的高。
难得的是这个状元非常低调,他给养育他的叔父写报喜信:
我今天在金殿上,唱名第一。
这都是祖宗积德结的果,大人没必要太过高兴。
少年得意,居然这样老成,非同一般。
回到老家青州,官府派了吏员敲锣打鼓在城门迎接,百姓都挤着看状元的风采。
戏文里状元鲜衣怒马,前呼后拥而来,那是多么风光的事,多少人的终极梦想。
不料小王远远看见,就换下新衣服,骑了匹小驴子,从偏门进去见了长官。
长官大为惊异,小王说:“在下侥幸中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家乡长官和父老乡亲?这样隆重仪式,只怕承受不了。”
长官叹息道:“你这才叫真状元。”
可见王曾早早就非常地懂得做人不能骄傲,进入官场就以稳重,成熟闻名。
他是棉里藏针的人物,扳倒丁谓就是明显的例子。
首先都是自我批评,以退为进。
其次才找机会反击,算是官场善于韬光养晦的人物。
丁谓倒台,同党曹利用也被搞倒。
老曹的资历非常高,原来职务在王曾之上,王曾提拔渐渐超过他。
老曹很不高兴,在朝廷典礼上,曹利用要排在王曾前面,礼仪官没了主意,王曾说:“你只要回答宰臣王曾等人告谢就行了。”
老曹怒火妒火一起烧,老是说王曾的坏话。
这回倒台,王曾倒在太后面前说他没有“大恶”。
太后问:“你以前说曹利用蛮横,现在怎么替他说话?”
王曾说:“以前曹利用会仗势欺人,所以我揭发他。但现在说他有非常大的罪过,我以为没有。”
帮助曹利用处分轻了不少。
寇准对他说:以您的身份地位,应该多多任贤用能,提拔人物,这点做的不够好嘛!
王曾说这样不行,咱们执政大臣,把恩德都拉到自己身上,大家的怨恨归谁呢?
不能够用国家的权力,换取个人的恩德。寇准大表佩服。
03
有原则会变通
孔子的见识:不语怪力乱神。讲的是个正字,一个稳字,这是大儒的风范。
王曾称为“宋之君子”,他母亲怀他时,梦见孔子的高徒曾参投胎,所以取名“曾”,这来头相当大。
王曾任应天府市长,市面上有谣言:
有妖怪晚上飞来飞去,像个帽子,扑住了人就完了。
搞得人心惶惶。
王曾下令夜间大开官门,士兵加紧巡逻,有说看见妖怪的就抓起来。
果然镇住这妖风,再也没人说看到妖怪,妖怪也就没有了。
天圣四年(1026)的夏天,连续长时间的暴雨,让汴水大涨。
传言黄河就要决口,大水就要来了。
京城百姓乱了,不少人开始向外跑。
仁宗发急,把王曾找来:怎么办?是不是真的决口了?
王曾沉着道:“黄河那边如果决口,一定会有奏报。这只是民间蛊惑议论,不会有大事。”
果然没事。这王曾顶得住压力。
他很善于沟通,太后刘娥掌权后,越来越超权,对儿子仁宗不放在眼里。
大臣们都很担忧,咱们大宋国会不会也出现个武后呢?
当面和刘娥对顶不是办法。
大臣钱惟演和太后是亲戚,王曾找到老钱:“皇帝年幼,没有太后支持做不成事。太后帮助小皇帝,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就是帮助老刘家。”
钱惟演道:说的对啊。这话就传到太后耳朵,收敛很多。
他总在不动声色地维护着皇权。
仁宗继位,王曾起草诏书:“以明肃皇后辅助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
这个权字,就是代理,限制了刘娥的权力。
丁谓建议把“权”字去掉,王曾不同意:“现在皇帝年幼,太后听政。本来就是走霉运时期。这个权字,就是给后世示范。更是去不得。”
所以王曾虽然把丁谓搞倒,又要防备刘娥太后强势,和刘太后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刘娥
04
严肃不活泼
做为国家的总理大臣,王曾平常不苟言笑,严肃正经。
大臣杨亿很会讲笑话,唯独对王曾不敢开他玩笑。
虽然王曾长得相当漂亮,眉眼如画。
有一回真宗穿着便服,急事匆忙召见王曾,讲完事情后,特别交待:“我是来不急穿上朝服,请你不要介意。”
看来皇帝对他也相当地客气,就是要讲究礼法。
后来王曾到洛阳当留守,他的前任是钱惟演。
老钱对洛阳的一批文人欧阳修、尹洙、梅尧臣等非常好,年轻人生活上就很不正经,吟诗风月,不大理会政事。
王曾严肃地批评:“你们不能不珍惜时光。像寇莱公(寇准)那样的才华,还因为没把握光阴,被朝廷贬斥,何况你们?”
快嘴的欧阳修答道:“寇莱公最后仕途不顺,是因为一把年纪,胡子都白了还不懂退休。”
王曾的白胡子突然显眼起来。
一个人太严肃认真了,也是别人眼里头痛的对象。
在朝中与刘娥太后明暗间斗争结果,王曾被贬到北方王天雄军。
这儿和辽国是交界,经常有辽国的使者来去。
辽国人到了王曾的地盘,大家自觉约束自己,不敢喧哗,安安静静地过境。
老王的威严,那是真的不可犯。
王曾平衡各方势力能力强,御史石介评价:“社稷安危系于王相公。”
所以又回到中央,最后是被发到郓州,死在哪儿。
据说王曾死前不久,有颗大星坠落在他的住所附近,左右随从吓坏了,报告王曾。
老王从容道:“一个月后,就有结果了。”
果然到时生病去世。
朝廷给的谥号是“文正”,这是帝制年代,文臣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如大宋名臣范仲淹的谥号,也是文正。
05
两件小事
孔子正统后人是王的妹夫,但夫妻不和。
王状元心生一计,他主动去拜访妹夫家。
出来之后就派手下人四处散播谣言:孔冕在自己的茶水中下毒,自己勉强捡回了一条命。
等孔冕对大舅哥下毒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的时候,王曾又给真宗皇帝秘密上书说:孔家是圣人之后,一定不会做出这种事。
现在是搞封禅的关键时期,不宜被其他事打扰,还是大事化小为好。
结果民间喊冤闹的很大,真宗为封禅就是不管,孔冕吃哑巴亏。
“恩欲归己,怨使谁归?”
这是北宋宰相王曾所言,见于《王文正公笔录》。
很多时候人都是会下意识的去规避自己的不讲理,去把过错推给他人,对方当然不愿意了,于是从互相推诿扯皮变成了互相争吵,素质差一点的或许还会动起手来。
但换作另一种考虑,那么与其让自己在毫无意义的争吵中心力交瘁,还不如直接说一句:“我的错,对不起。”
老王:所以说,人有黑白两面,不是后人故意这么诋毁,而是圣人太少,两面人属于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