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横扫日本的视觉系摇滚,为什么到中国就成了杀马特?
一说VR,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倒也没错。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简称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视觉系摇滚(Visual Rock)。
不过一提到这个摇滚流派,估计很多人的表情就开始不自然了,肚子里那些脏字就忍不住想往出蹦。
“真是辣眼睛,一群杀马特!”
日本VR元祖 X-Japan
说实话,对于视觉系摇滚的造型,我也有点消化不良。但他们的歌,我却已经听了很多年。
不过那主要是因为早些年,MP3播放器上只能显示歌名,根本看不见这些乐队的样子,所以我是“真·闭着眼睛”听了很多年的日本视觉系摇滚。
时隔多年之后,当我首次看到了他们的真容时,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最终却也只能说一句“卧槽”为敬!
不过,当你真正了解他们之后,你就会明白,他们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真正的摇滚。
妖艳的传承、发扬者
摇滚是正儿八经的西方舶来品,其实时至今日,欧美的很多人还是看不起亚洲的摇滚。虽然不服气,但也没脾气,谁叫世界一流的摇滚乐队大部分都是欧美国家的呢。
但是日本的视觉系摇滚,却靠着自己的力量杀进了世界级摇滚的舞台,而且得到了欧美摇滚的认可,被看作是“华丽摇滚流派”真正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日本VR乐队:LUNA SEA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欧美的摇滚界出现了一股华丽摇滚(Glam Rock,又称迷惑摇滚 )的风潮,其中以英国的大卫·鲍伊(David Bowie)和皇后乐队最具代表性。
大卫·鲍伊是华丽摇滚的开山老祖,在他之前,摇滚乐手的形象一直是那种粗鲁健壮的欧美大汉,而大卫却以一种戏剧性的、雌雄难辨的华丽造型,为摇滚塑造出了另一种形象。
大卫·鲍伊第六张专辑《Aladdin Sane》中的标志性造型
而华丽摇滚最流行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恰巧是遭遇了经济危机的日本社会经济最为衰落的十年。
在面对经济危机的时候,因为日本传统文化对于男性的定位,要背负大量社会责任,所以很多日本男性在高压之下选择自尽。
而由于大男子主义,日本女性地位又非常低。失落的男人回家后,虐待妻女的情况非常多。
所以总得而言,日本社会,无论男女都积攒了非常巨大的精神压力。
就在这时,“华丽摇滚”的风潮涌入了这个狭小的岛国。这种“激烈”、“强硬”的音乐风格,不可思议地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凄美”、“阴柔”的元素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
从性别角度而言,男性得以通过中性化,减弱了传统社会附加的精神压力;女性也得以通过中性化,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
与此同时,当时的大众对于那种“雅、静、美”的传统日本美学也已经感到了极度的疲倦。这种传统日本美学的核心在于“克制”和“忍耐”,而当时日本需要的是释放。
应运而生的视觉系摇滚,通过夸张的造型和强悍的摇滚乐,让日本社会的青年们得以释放出了积压许久的精神压力。
日本彩虹乐队的主唱hyde年轻时的照片(男)
这种“阴阳结合”的视觉系摇滚甚至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因为客观来讲,欧美人体格本来就很高大强壮,即使是女性,有时候都带有一股阳刚之气。所以这种妖艳的“女性化”玩法,欧美摇滚人其实是很难驾驭的……怎么看都有点违和感。
而日本男性的体型并没有那么壮,五官也更加娇小,因此视觉系摇滚乐可以将大卫·鲍伊开创的这种阴柔妖艳的摇滚风发挥到极致。
一时间,浓妆艳抹,抱着电吉他嘶吼的男人们几乎成为了全日本少女心中的梦中情人。
X-Japan队长YOSHIKI年轻时的照片(男)
型柔曲刚
日本人不仅吸收了“华丽摇滚”的精髓,而且在妆容、造型上更夸张、妩媚、妖艳。另一方面,在配器、编曲,创作精神及商业运作等诸多方面,日本的VR乐队也是技高一筹。
如果,你以为日本视觉系摇滚听起来和看起来一样,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日本视觉系摇滚有三大天团,分别是X-Japan、Larc-en-ciel(彩虹)、Luna Sea(月之海)。但凡听过三支乐队的朋友都会知道,日本视觉系摇滚的曲风,和他们阴柔、怪异的造型完全不同。
以X团这首经典《Say Anything》为例,大家可以发现,主唱的嘶吼声满满都是阳刚之气,让人完全联想到他那阴柔的造型。而且这首以大调创作出来的曲子,虽然带有悲伤的基调,但是却让人感觉充满力量!鼓舞人心!
X团的队长YOSHIKI(男)
再来听一听那个主唱比女人还美的彩虹乐队,他们的音乐。
短暂干脆的扫弦之后,鼓声瞬间将情绪带动起来。虽然不同于X团,但是音乐的内核是同样的强劲有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闭着眼睛”听了这么多年的视觉系摇滚,到后来还是被他们的造型吓一跳。因为,光听歌,根本猜不到啊!
日本的视觉系摇滚之所以大火,除了他们自己的音乐质量不俗之外,站在了电视和互联网发展的风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20世纪末,电视基本已经在日本普及,互联网也开始慢慢发展。因此,视觉系摇滚,凭借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奇异造型,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当然,他们虽然是靠造型获取了流量,但是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音乐,虏获了大量无比忠实的粉丝。
在中国也有超高人气的彩虹乐队
因此,在当时,视觉系摇滚乐队不仅横扫了整个日本,登上了“日本春晚”——《红白歌会》,也在全亚洲范围内激起了巨大的浪花。
当然……当年那些视觉系追星族的爸妈,看着家里的小伙子日渐“华丽”,心里的浪花也大得很啊……
“同曲不同工”
日本视觉系摇滚的造型确实很夸张,而且充满着中性的气息。但是要是称之为“杀马特”,那还真是天大的误会,真正的VR粉丝估计能气到骂娘。
“杀马特”在中国正式发展是始于2008年左右,这段时间中国同样是面临经济危机,社会逐步增压。然而这帮小镇青年对于日本视觉系摇滚的学习,却仅仅停留在了最肤浅的层面。
留着炫彩的长发,画着浓艳的妆容,穿着个性的服装,戴着古怪的首饰。
浑身散发着塑料王者气息的中国“杀马特”们,估计都搞不清楚吉他和贝斯的区别,所以就更别提什么摇滚了……
但是我却不想喷他们,因为视觉系摇滚能在日本生根发芽,在中国却被学成了“杀马特”,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社会现象。
这帮中国“杀马特”的家庭条件大部分都不太好,所以受到的教育也是一塌糊涂。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很多都是来自城乡结合部。
这倒不是嘲讽,而是出于理性的分析。因为,中国社会在2008年那会还是比较保守的,一个人想要在那种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做出如此剧烈的外形改变,需要的是无比强烈的动机。
那么最急于改变自己外观的人,会是谁呢?就是城乡结合部的小镇青年们。
电影《乘风破浪》截图
2008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已经拉开了巨大的差距,经济拉开的还有“逼格”的差距。城市人会觉得乡下人“土”,而乡下人自己也隐约感受到了这种差距。不过好在农村离城市够远,那种被鄙视的感觉不会太强烈。
那么最容易遭受这种鄙视的人是谁?就是城乡结合部的小镇青年和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
在鄙视和白眼之下,他们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所以无知的他们最终选择了“杀马特”……
我倒不是想吹捧日本视觉系摇滚,我只是想问,在类似的状况下,为什么日本能发展出视觉系摇滚,而我们只发展出了“杀马特”?
日本的社会压力催生出了视觉系摇滚,而这种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舒缓了日本社会的压力。而中国社会在压力之下,却催生出了“杀马特”,“杀马特”却又激化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敌意,从某种程度上使得社会压力更大了……
那我们和日本到底哪里不一样?
我觉得除了人均经济上的差距之外,大众基础音乐素养的差距才是最大的差距。中国孩子学乐器更多是为了考级……如果玩不能考级的乐器,那就是浪费时间……
我想,也许直到哪一天中国其他学科的老师不再理所应当地霸占音乐课,中国的音乐才能从根本上焕发出活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