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商业片,总是忽略我军在整个战争中呈现出的陆战专业性与斗争性

【本文来自《“现在的抗美援朝电影太假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类题材我觉得商业片少批一点吧,要拍就好好拍。以片中黄继光牺牲为例,按军史记载,黄继光参与第135团2营反击597.9高地之战,作为营副参谋随行战士的他在看到多个爆破小组没法摧毁敌主火力点,战友纷纷倒下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带领两名通信兵前往炸毁该火力点。

黄继光是非常聪明与机警的战士,否则不会被指挥员选在身边。他是非常勇敢与自觉的战士,主动选择了难比登天的攻坚行动。再次,他是极有天赋的战斗者,要知道前面几个爆破组都是精兵却都倒在了路上,他能在敌人疯狂的火网下,利用地形最终突进到火力点附近,这不是最强军事专业什么是最强军事专业。他尝试了多种方法试图摧毁火力点,但都没有见效,最后在已经没有其他可能工具的紧急情况下,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去完结那个已经夺去太多战士性命的火力点。

他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人,真的做到了能为人不能的事情,自我牺牲是他在其他方案都无效的情况下最后选定解决方案(黄继光可绝不会做无谓的牺牲,比如什么给美国人讲大道理结果被击中)。既然是解决,就一定要完结对方,怎么会像影片里那样在还有十几米的距离连续被机枪扫中两次,还能像冲向终点的运动员那样。机枪不是步枪,它的火舌如镰刀,甚至可以将人拦腰打断,那么只有在那段随时可能倒下的血路上,不停寻找掩蔽,不断匍匐、翻滚前进,才可能有命在极限接近它的地方,突然地打断火舌(使用爆破器材,或者。。自己的身体),否则几乎没有别的机会可言。

老实巴交的人,束手无策的人,或者仅凭一腔热血的人,根本没有能力选择这样的任务。黄继光是有能力的,他在爆破任务中,无限接近用工具解决难题,但在残酷的战场环境里,确实最后是只差那么一点——他不允许功亏一篑,也不能允许更多的战友牺牲,所以他只能选择最终方案。

每个人的基因不一样,有的能人宁可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保全甚至增值自己的利益。有的能人不忍心大多数人的利益受损,而宁可抛开自己的利益,这是面对的残酷环境的两种不同选择。黄继光是能人,而且是后一种能人,而不是倒在了火舌下也难以撼动对手的清末民初中国人——他们确实还没有适应新式战争。

这些商业片更喜欢渲染我军以弱敌强那部分的煽情,而总是忽略我军在整个战争中呈现出的陆战专业性与斗争性,把战争天赋的那部分内容总是有点忙不迭地交给了美军的机械化运用,而轻忽基于强大实战经验与创造力的我方战士自觉性。好像影片一直到了坦克战,剧组成员一下子找到了现代化自信,这时候又开始发挥幼年时期对坦克大决战的男孩想象力了,当然这也更符合商业片的口味。

武器是人使用的,人的头脑会决定武器能否最大限度产生有利于胜利的动能。经验也罢,专业也罢,精神也罢,勇气也罢,智慧也罢,觉悟也罢,都属于人的头脑的一部分。没有头脑的人,即使付出了生命,也打不赢任何战争。

发表于江苏省
10-06
文娱 影视 双节8天乐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马克龙急得跳脚:真没招,欧盟就对中国启动“核选项”

四中全会后,外媒关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

表决通过!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

摆脱英伟达依赖,中国超算正在探索一条新路

美媒扭捏承认:中国制度能圆更大的梦,而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