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冷门史实,“中国发明火药做烟花,西方学会火药就拿来造枪炮”?真的?
明洪武10年公元1377年,拍摄地,太原,今年跟着黑吗喽游山西,本人实拍。这一年,沐英“三段击”配合火炮,已经在云南完成嘎嘎乱杀。云南攻取,全国基本统一。
同年,爱德华三世去世。英格兰和法国正处于“百年战争”(1337-1453 )中期,陆地上,弓箭兵和骑兵还是绝对主力,火药武器还是惊吓为主。百年战争初期的克雷西之战中英军还是日后闻名天下的长弓手。英国海军,还在船两侧布满弓箭手,法国人的战船装备了投石机、巨型十字弓。
就是这位,爱德华三世,在1345年曾下令制造100架“风琴炮”ribaulds。炮由许多小管子组成,架设在手推车上。除了对开炮者之外,这种武器几乎没什么杀伤力,而且它还会制造大量的噪音、火焰和刺⿐的黑烟。这是同时代最牛的欧洲火药武器。
欧洲火炮直到30年后1410年,火炮炮身才变为管状炮筒,炮弹通常是石弹,这一时期的大型火炮通常称为射石炮(bombard)。射石炮炮筒很短,炮筒长度对炮弹直径之比(炮径比)在1-1.5之间。火药占据炮管底部向上60%的空间,石弹突出于炮管外面。1418年7月到1419年1月,英军多门射石炮对里昂狂轰滥炸。里昂城遭到严重破坏,但投降是因为饥饿难耐。1421年,巴黎附近的莫城被围困7个月之后,粮草断绝被迫投降。
但是约70年后,1453年的卡斯提隆战役法国工兵在卡斯提隆城外深挖壕沟修筑阵地,法军步兵6000人,随军火炮300多门,另有一支1000人的骑兵。这个配置基本上就达到百年前元末明初,徐达、沐英……率领的明军配置了。
对比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法国骑兵,被长弓手血洗。而到了106年后,卡斯提隆战役,法国的强力火炮和火绳枪高效无情地射杀英军,完虐长弓手们,正如克雷西战役英格兰长弓手以箭雨血洗法兰西骑士。是役,法军伤亡100人,英军4000人,完全是克雷西战役伤亡的反转。
百年战争之后,法国的火炮优势在国内外反复上演。割据的法国地方贵族在火炮威胁下被迫归附法王,法国火炮技术快速迭代。意大利战争(1494-1559年)前期,法军携火炮部队之勇,迅速攻占一个又一个意大利城堡。
法国火炮惊人的破坏力刺激了意大利城邦发展新型防御堡垒。1515年,第一座能抵御火炮攻击的堡垒在教皇国建立起来。16世纪20年代以后,意大利各地的防御工事普遍筑有低矮厚实的城墙,并从城墙向外延伸出三角形棱堡。
而同时期,明军已经征服所有当时通讯和物流条件下能够征服的所有土地。最强的敌人北方游牧,铁锅都还要进口明朝的。中国火炮技术为代表的军事技术停滞不前。不断战争的、破碎的欧洲,反而能够在明末向中国出口火炮技术了——佛朗基炮、红夷大炮。
到了明末清初,孔有德等人其实也证明那时候热武器已经是主力,清初乌兰布统的决战,火炮也是决胜兵器。
可笑的是到了1840年我大清,基本上退化到只剩下大刀长矛的水平,抗英居然挖出明朝的古董火炮来用,真的是无语啊!
-----
总之,发这个,主要是从小被文学家洗脑,说什么“中国发明火药做烟花,西方学会火药就拿来造枪炮”。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中学课本教错了。
中国之所以“做烟花”,是因为做出来的大炮没可以较量的对手了。当时“船坚炮利”为代表的军事科技进步,是建立在不断的战争威胁基础上的,16世纪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
打开APP查看16条评论
评论16条
首席老农
06-18 15:24
来自广东省
纵横鬼谷
06-13 14:12
来自福建省
以满代华的史观,就是要刻意模糊清代之前中国历史,才能洗白满清奴隶制的反动性质。
这几十年洗的挺成功的,也就造成现代中国人和民国初期反思历史水平一样低,还得冲走民国伟人他们那一代革命人的反思过程,耗费精力。
最常见的抹黑中国文明历史的话术:‘封建王朝都一样’。把不断发展的中国历史,描述成‘停滞发展的文明’,配合欧美日鬼子的‘没有历史,只有朝代轮回’解构话语,西方殖民文化工程才能轻易入侵世界唯一文明古国。😀
这些话术中最厉害的,莫过于满清给新中国打下偌大地盘。。。
大步流星
06-18 13:18
来自上海市
含笑五步癫
06-16 11:26
来自上海市
你摆事实讲道理没有用的。
大多数信息茧房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构筑的“舒适区”。
你巴巴地去叫醒人家,只会越来越让他们讨厌你。不会改变任何东西。
事实就是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新中国的立国思想的底色!
含笑五步癫
06-16 11:27
来自上海市
路喝路喝
06-13 17:35
来自北京市
可笑的是到了1840年我大清,基本上退化到只剩下大刀长矛的水平,抗英居然挖出明朝的古董火炮来用,真的是无语啊!
这个当然不是历史,和说什么“中国发明火药做烟花,西方学会火药就拿来造枪炮”一样的无知。
可怜且可恨
含笑五步癫
06-16 11:27
来自上海市
我的鹰
06-13 20:43
来自辽宁省
这就是一个傻瓜笑话另一个傻瓜。须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中英之间的战斗形式,以炮战为主。清军部队的装备,冷热兵器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清军战队力的短板,恰恰是不善肉搏。每次战斗,在使用火器对轰的时候,清军大体上都能守住阵地。但在英军发起刺刀冲锋的时候,清军的抵抗开始崩溃。
看了几篇网文,自以为是的典型。
含笑五步癫
06-16 11:26
来自上海市
大步流星
06-14 00:01
来自上海市
1.《钦定大清会典图》详细记载了清朝火炮的分类、形制和管理规范,包括对明朝遗留火炮的继承与沿用。
出处:清代官方典章制度汇编,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部分图书馆。
2.山东巡抚奏章(咸丰十年)
明确提到清军调用明朝遗留的红衣大炮用于防御英军,如“临清州等处尚有前明遗存红衣大炮十余位……配足火药,约放二三十里之外”。
出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收录了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火炮部署、铸造和使用的详细档案,包括广东、福建等地炮台的火炮配置记录。包含明末所铸造火炮布放情况。
出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人民出版社。
4.左宗棠《左襄文公集》
左宗棠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对火器改进的奏折,提及清军火炮技术的停滞与明朝火炮的沿用问题。
出处:清代文人奏折汇编,可查阅地方志或学术期刊。
---
外国记录与缴获实物
(1)英国缴获火炮实物记录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缴获的清军火炮中,包括明末锻铁材质的将军炮(如威远炮)、神机炮和佛郎机炮。
出处:英国外交部档案(FO 17/291),可通过英国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查阅。
现代研究与史料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系统梳理了清军火炮技术的停滞与明朝火炮的沿用问题,结合档案和实物证据分析。
出处:中华书局,1956年。
《中国火器史》(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
从技术史角度分析明清火器发展,指出清朝火炮制造技术未突破明朝水平。
科学出版社,1980年代翻译出版。
---
大沽口炮台遗址实物证明
现存部分清代火炮实物,包括明朝遗留的红衣大炮,炮身铭文可追溯至崇祯年间。
天津大沽炮台遗址博物馆。
你摆事实讲道理没有用的。
大多数信息茧房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构筑的“舒适区”。
你巴巴地去叫醒人家,只会越来越让他们讨厌你。不会改变任何东西。
云去闲
06-16 11:13
来自山东省
事实就是这样,一个分裂的欧洲,各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取胜,他们就在武器上争相进行发明创造,这直接促进了欧洲近现代科学和近现代工业的突飞猛进。反观中国,一旦实现了大一统,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没有军事方面的刺激,仅仅是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不足以产生现代科学和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新成立的人民政府,不仅面临着来自国内恢复生产生活的迫切需要,也面临着来自外部非常严重的军事压力,所以,新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工业建设上努力追赶,终于在70年以后,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既解决了国内民生问题,也基本解决了外部军事压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