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金:“...在台湾问题上不要犯俄罗斯犯过的错”的言论,想简单说几句
亚历山大·杜金作为俄罗斯极右翼意识形态的代表人物和“欧亚主义”理论奠基者,近年来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主张发生了显著转变。这种转变与俄罗斯因俄乌冲突陷入国际孤立、经济制裁加剧的现实密切相关。关于杜金近期言论、台湾问题时机论及其试图拉近中俄关系的深层动机和策略的综合分析:
一、杜金对华态度的转变:从敌视到“示好”
1. 历史立场:主张分裂中国
杜金在1997年的著作《地缘政治的基础》中曾提出极具争议的“瓜分中国论”,主张通过支持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分裂活动,将中国东北、新疆等地纳入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区”,甚至建议联合日本、印度等国形成反华联盟。这一理论曾深刻影响俄罗斯部分政治精英的地缘战略思维。
2. 现实转向:承认误判中国崛起
2024年以来,杜金多次通过中文社交媒体公开认错,承认过去对中国的敌视理论是“战略错误”,低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作用,并强调俄罗斯必须依赖中国的支持以应对西方制裁。他声称,中国的崛起是“多极世界的关键力量”,俄罗斯需调整与中国的合作模式。
二、杜金拉拢中国的策略与言论
1. 渲染中俄共同威胁,呼吁战略合作
杜金提出“中俄印大三角结盟论”,认为三国应联合对抗“集体西方”,形成多极世界的核心力量。他强调需解决中印矛盾以巩固联盟,甚至比喻中印为“关羽和张飞”,俄罗斯则扮演协调者角色。
他多次强调中俄在能源、军事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合作深化,例如“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项目及联合军演,以此证明两国合作的必要性。
2. 利用美国因素施压中国
杜金预测特朗普若当选美国总统,将转移战略重心至亚太,加剧对华经济制裁,破坏“一带一路”倡议,同时放松对俄压力。他暗示中国需与俄罗斯更紧密合作以应对美国围堵。
然而,他亦承认无论美国谁执政,遏制中国是长期战略,试图通过“示警”强化中俄共同对抗西方的必要性。
3. 为俄乌冲突寻求中国支持
杜金公开批评俄军在乌克兰的进展不利,主张俄罗斯应“放开了打”,即全面动员并对乌正式宣战。他通过中文平台呼吁中国理解俄罗斯的“生存困境”,暗示中国应提供更多实质性援助。
他淡化俄罗斯对华依赖的敏感性,称中俄合作是“多极世界的基石”,试图消解中国对俄战略意图的疑虑。
三、杜金言论的深层动机与矛盾
1. 俄罗斯的现实困境驱动
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中国:2023年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占比超40%,且西方制裁下中俄贸易额激增。杜金的言论反映了俄精英阶层对华依赖加深的无奈现实。
国际孤立迫使俄罗斯调整外交策略:杜金承认“欧亚主义”需摒弃扩张性,转而通过经济合作巩固区域影响力,这与普京政府近年对华政策调整一致。
2. 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杜金虽表面修正对华敌视理论,但其“文化疆域替代主权”的核心思想未变,仍隐含对华战略防范。例如,他提出中俄印联盟需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为前提,暗示中国需在合作中让步。
其言论中存在明显的功利性:一边呼吁中俄合作,一边暗示若俄摆脱困境可能重新调整对华姿态,例如预测特朗普上台后俄或借中美对抗“渔利”。
3.依赖军事手段与地缘扩张
杜金虽主张通过整合欧亚大陆对抗西方霸权,但俄乌战争的困境暴露出其理论的局限性。俄罗斯试图通过军事行动重塑地缘格局,却陷入持久战与制裁泥潭,导致国际孤立和经济衰退。
四、中国的回应与战略考量
1. 审慎合作与保持距离
中国在中俄合作中坚持“不结盟、不对抗”原则,能源和经贸合作以市场化为导向,避免被俄罗斯的战争需求绑架。
对杜金的“认错”持保留态度。中国学界普遍认为其言论服务于俄现实利益,而非根本性意识形态转变。
2. 警惕俄罗斯的“甩锅”意图
杜金试图将俄乌冲突的责任部分转移至中国,例如称“若特朗普上台打压中国,俄压力将减轻”,实则是为俄争取更多支持制造舆论。
中国明确反对将中俄关系工具化,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避免卷入大国阵营对抗。
3中国以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扩大全球影响力,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避免直接对抗西方体系。这与俄罗斯依托军事和地缘扩张的模式形成对比,降低了陷入孤立的风险。
五、杜金的言论折射出俄罗斯在战略困境中的挣扎:既需中国的支持,又难掩对华崛起的复杂心态。未来中俄合作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1. 经济依赖加深,但政治互信有限:能源和贸易合作将继续扩大,但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中亚影响力等议题上的潜在分歧仍需管控。
2. 美国因素成关键变量:若美国加强对华遏制,中俄可能被迫深化协调;反之,俄罗斯可能尝试缓和与西方关系,对华合作动力下降。
总之,杜金的“拉拢”言论甚至急于拉中国下水又甚至煽动台湾问题所谓时机论,是俄罗斯现实困境的产物,中国需在平衡合作与自主性中维护自身利益,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避免被单一国家的战略需求所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