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公园最火的是当众换衣服!围观者笑完之后只剩崇拜...
这两天,随着申遗成功,良渚文化震撼世界,许多杭州小伙伴都赶往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过了把“穿越瘾”!
而在公园里,有一项AR试衣镜相当火爆。
△游客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访客中心体验5G+AR试衣镜
游客们只要站在大屏幕前,动动手就能套上麻衣、羽冠,变身成体验了良渚王或者良渚王后,上演一场5000年前的时装秀...
如果仅是玩一下换装秀,你可能并不能了解“穿”在身上的衣服有多牛。
接下去,我们带你全面了解一下5000年前良渚时期的穿戴文化,你坐稳了!
麻衣,木屐
森系小清新,良渚人很潮
来到良渚时装周,首要要向大家展示一下良渚先民最传统的服饰搭配,那就是麻布配木屐,是的,非常的森林系,非常的小清新。
早在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的服饰已相当讲究,而且在御寒、遮羞、装饰等实用功能之外,还成了区分等级和身份的标志之一,但从质料上看,主要还是各种麻织物。因此,我们称其为衣麻之族。
浙江余杭卞家山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盖纽上残留有麻布印痕,则可作为良渚人着“麻衣”的佐证。
为什么良渚先民选择麻布来做衣服呢?当然是因为江南地区多雨湿热啦,考古显示,5000年前的良渚处于暴雨地带,就像这几天进入梅雨季的杭州,大雨接着小雨,还有时不时探头的太阳。
是不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那股潮湿和闷热?所以,为了让自己过得舒心一点,麻布粗衣,成为良渚先民的主要服饰。
至于木屐,更是就地取材又不失匠心之作。
从出土的木屐造型来看,良渚人已经可以根据人的脚型前掌宽、后跟窄的特点来设计木屐,而且最厉害的是,系绳嵌入木屐底部的凹槽,绳子不容易磨断,人穿着的时候也比较平坦。
冬天穿貂
良渚人有多潮,简单来说,夏天穿麻,冬天穿貂。
根据考古推测,兽皮是良渚先民的衣料之一,从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就可以略知一二。除了衣服,到了冬天,良渚人还帮木屐套上保暖的兽皮 。
对了,为了驱寒保暖,良渚人早就发明了帽子。在反山遗址M12出土的“玉琮王”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风字形的帽子,也就是有护耳的帽子。
千万别以为良渚人的衣服是拿了衣服一裹就完事儿,他们可精致着呢,良渚裁缝的技艺完全不亚于现代人。
因为我们从良渚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球形或者半球形,背面有一对隧孔的玉粒。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这些玉粒,有一部分可能就是玉纽扣。
你可以想象,5000年前的夏天,村口的良渚“刘昊然”,穿着一身麻布白衣,划着小舟出门捕鱼,岸边的良渚“刘亦菲”在洗衣做饭,这扑面而来的少年气,应该是村口最美的风景了。
玉梳、玉坠、玉手镯......
良渚人对玉爱得疯狂
和现代人一样,良渚人很早就懂得给自己的穿搭加分,搭配一点羽冠啊,耳坠啊,配饰啊,腰带啊什么的,可以说是良渚城里最靓的仔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良渚人都喜欢搭配点什么。他们在装饰上最大的特点可能是羽冠或羽毛的插饰,现存的装饰品大多发现于墓葬,这些装饰品以玉器为主,头上有梳、笄、三叉形器等。
梳背多为玉质,在头上有竖向和横向两种插戴方法;三叉形器是插在后脑勺发髻上的一种发饰,而且正面朝后。
耳上有玦等耳坠,从一些带穿孔的耳坠看,良渚人应该已有穿耳洞的习俗。
脖颈和胸腹部则佩挂有珠、管、璜、圆牌等组成的串饰,可以看作是商周组玉佩的一个滥觞。
镯的佩戴很普遍,男女都可戴,双臂都可戴,有些墓主一臂上戴有好几只镯,简直有累赘之嫌。
良渚人戴戒指吗?根据考古发现来看,指环少见,毕竟这么贵重的戒指戴着不好干活嘛。
除了玉器套装,良渚人还喜欢在服饰上缝缀各种小型玉饰件,有几何形状的,也有鸟、龟等动物造型的,这些玉饰件除装饰外,可能还有礼制或宗教上的意义。
玉器统统配齐
王的霸气!
很明显,拥有最强玉器“装备”的,当属良渚王和王后了。根据考古研究,我们初步还原了一下王和王后,到底有哪些配件,不看不知道,看了真的吓一跳。
先来说说良渚的最高权力,良渚王。此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壕了。
首先,为了彰显权力与地位,良渚王会戴一个很豪华的王冠,形体扁薄呈倒梯形,与象牙质的梳齿相接,插于头发上。此外,一般王族头上还会配有玉三叉形器以及一个玉管,用以延伸长度。
王的头上还会有很多成组的锥形器。这东西有点像箭,一组有9件,数量越多越高级。这一把“箭”,装饰在王的头上,但不是直接插,而是装在某个载体上 。
另外,考古研究发现,在王的高帽上还有4个半圆形饰,这样东西,全世界也只出土了5套,而且只有良渚的反山、瑶山遗址的贵族才有。
王后之贵气
低调的奢华
作为王的女人,王后当然也是贵气逼人。相比一般的家庭妇女,王后有一个束在发髻上的冠形器。
四大件更是齐全。项链,咱们王后选择的是半壁形玉璞,以及玉质双管串。
手臂和手腕处,戴的是成对的臂饰和锥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