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鱼生鱼片没有寄生虫风险是谣言

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海水、淡水渗透压不同,寄生虫无法生活在海水中,因此海水鱼体内没有寄生虫存在。吃海鱼的生鱼片没有风险。我强烈怀疑这种无知的谎言是卖海鱼的商家制造的。寄生虫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不被寄生虫的生物几乎没有。很多寄生虫可以在人类和不同动物之间传播。

关于淡水鱼中寄生虫的危害古代就有记载。三国时期,有广陵太守陈登。喜食鱼脍(类似于今天的生鱼片)。因食用过多患上了寄生虫病,据考证是叫肝吸虫病。名医华佗给他治病,即“作汤二升,再服,须臾,吐出三升许虫,头赤而动” (《后汉书方术传——华佗篇》),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喝了两升汤药,不久吐出了三升的虫子,虫子的头是红色的,吐出来的时候还在动呢”。

500

       生食海鱼还是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实际上海水中的寄生虫有上千种。其中最常见的且能感染人的,就是异尖线虫了。异尖线虫是海兽胃线虫的俗称,分布广泛,世界各大海域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足迹”。世界上首次公布的人感染异尖线虫病病例来自于1960年荷兰,研究人员发现该病例是在入院前生食了鲱鱼。后续在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报道了人感染异尖线虫病病例。2013年中国报道了首例人感染异尖线虫病例。请注意报道病例是从医学科学证实,实际人类感染历史会早很多世纪。

福建省疾病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福建海鱼中异尖线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研。于 2019-2021 年在福建省沿海的闽东、闽中、闽南等 3 个渔场分别随机选取 2 个沿海城市为调查点,选择港口、码头、海产品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随机采购不同种类的海鱼样品。海鱼解剖后,取腹腔内容物,于体视显微镜下挑取幼虫并鉴定,计算不同鱼种和不同渔场的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共采集海鱼 32 种 515 尾,其中 20 种 183 尾海鱼检出异尖线虫幼虫,鱼种感染率为 62.5% (20/32),海鱼总感染率为 35.5% (183/515)。其中感染率较高的鱼种有鳓鱼 (5/5)、鮸鱼(5/5)、鳀鱼 (5/5)、带鱼 74.7% (65/87)、马鲛鱼 66.7% (32/48)、斑鱾 (4/6)、黄姑鱼 (3/7)、白姑鱼 36.4%(8/22)、包公鱼 37.5% (9/24)、海鲫鱼 34.7% (33/95)。不同鱼种的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92.70,P < 0.05)。闽东、闽中、闽南 3 个渔场的海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分别为 43.1% (72/167)、28.3% (66/233)、39.1% (45/115) (χ2 = 10.12,P < 0.05)。共检获异尖线虫幼虫 2 767 条,平均感染度为 15.1 条/尾,其中感染度较高的有鳀鱼 137.0 条/尾,带鱼 23.7 条/尾,鳓鱼 9.2 条/尾、马鲛鱼 7.4 条/尾。三文鱼、鲭鱼等12 种 64 尾未检出异尖线虫感染。

500

海鱼体内的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 (Anisakis spp.) 隶属于蛔目 (Ascaridida) 异尖线虫科 (Anisakidae),成虫寄生于海洋哺乳动物 (如鲸类、海豚) 和嗜足类动物 (如海狮、海豹) 的胃肠道中,幼虫寄生于海鱼体内,是海洋鱼类的主要寄生线虫。随着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的升高和食生鱼饮食习惯的兴起,全球每年报告数千例异尖线虫感染病例,尤其在渔业发达、人均海鱼类消费量高、有食生鱼片传统的国家,成为威胁公共健康的世界性疾病。我国报道异尖线虫感染病例较少,可能是由于中国人大多以熟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我国出入境部门已多次从进口鱼类中查出异尖线虫,并将其列入我国禁止入境的二类寄生虫。

异尖线虫幼虫呈黄白色,圆柱形,体长1-3cm不等,不仅可寄生于大马哈鱼、鳕鱼、大比目鱼、鲱鱼、鲭鱼等多种鱼类,乌贼等海产软体动物也难以幸免。成虫形似蛔虫,雄虫长约3-9cm,雌虫约6-10cm,主要寄生在鲸、海豚、海豹、海狮等海生哺乳动物体内。在适宜的海水环境下,虫卵孵化发育为幼虫,第二期幼虫被海水中甲壳类动物(第一中间宿主)如磷虾等摄食后,在甲壳类动物血腔内发育成第三期幼虫,其具有感染性。含幼虫的甲壳类被海鱼或海洋软体动物(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侵入中间宿主的体腔或肌肉,海洋哺乳动物(终宿主)捕食第二中间宿主后,第三期幼虫在海洋哺乳动物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完成生活史。

 

500

胃壁上的异尖线虫

这样看来,异尖线虫的生活史似乎并不需要我们人类参与其中,那人又是怎么感染的呢?人的感染途径主要因食用了未经加工或未煮熟的含有异尖线虫三期幼虫的海鱼。感染后幼虫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的各部位,也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依据寄生部位可分为胃异尖线虫病、肠异尖线虫病和胃肠外异尖线虫病三种,以胃异尖线虫病居多。若是不幸感染,快则数小时内,慢则一周后就会出现相关症状。轻者仅有胃肠不适,重者表现为在进食后数小时上腹部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不同于常见的粪便中查虫卵的检测方式,由于人类并非异尖线虫的适宜宿主,幼虫不能在人体内继续发育为成虫,继而排出虫卵。所以检获异尖线虫幼虫仍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在针对未发现幼虫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来辅助诊断。目前尚无特效驱虫药物。虫体寄生在胃肠道时,仍以纤维内窥镜取出虫体为主要治疗方式。

现在看来异尖线虫似乎还不是特别适应人体寄生。但这个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很多传染病原先只在动物中传播,后来病原体发生变异。在人类之间、人和动物之间自由传播,比如禽流感、猪流感等。对于寄生虫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发生,

对于在海洋鱼类中常见存在的异尖线虫,主要预防时段是冷、热两种办法。

 

1.煮熟法,通常情况下55℃加热10-60秒或60℃加热数秒即可将异尖线虫杀死。

 

2.冷冻法。为了保证鱼肉的食用价值,欧盟建议在-20℃下冷冻至少24小时候可食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鱼肉应在-20℃下冷冻至少7天或-35℃下冷冻至完全变硬后,再保存超15小时可确保幼虫死亡。此外,要加强海产品的严格检疫,禁止被污染的海产品进入市场。

 

还要提醒大家:酱油、白酒、醋、芥末等调料并不能杀死异尖线虫的幼虫,只能调节口味。

 

 

发表于江苏省
03-03
科技 生活 健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谈及特朗普,“很失望,我们成替罪羊了”

“从零开始发展行不通,我们必须拥抱中国”

“简直势不可挡!”美议员又操心起中国了

被当面说“胆怯”,特朗普大破防

“欧盟想‘投降’,只有法国公开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