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群岛概况
澎 湖 群 岛
澎湖群岛,又称澎湖列岛(北纬23°35′,东经119°35′),位于福建省与台湾岛之间,台湾海峡中央偏东。东距台湾本岛最近处嘉义县东石乡鳌鼓村45公里,西距福建省最近处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140公里,北回归线横穿群岛中部。
澎湖群岛由64个大小岛屿组成(一说90个),岛屿分布范围甚广,从最北端的目斗屿,至最南端的七美屿,长约60余公里;从东边的查母屿,至西边的花屿,宽约40公里。陆地总面积约为127平方公里,低潮时约为141平方公里。
二、战略地位
澎湖群岛地处台湾海峡,连通东海与南海、太平洋与印度洋,位于亚洲东部国际海运的交通要冲,是管控台湾海峡的“镇峡之堡”,被称为“东南锁匙”。
澎湖群岛也是扼守台湾的主要屏障,在木帆船时代,澎湖一直是大陆通往台湾的重要跳板,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康熙统一台湾时,都是将澎湖群岛作为桥头堡,先在此登陆,再攻取台湾。
澎湖群岛属火山岛,由玄武岩组成,环以珊瑚礁。澎湖群岛的底基为一隆起的玄武岩方山,是经过多次海陆升降、海蚀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一般海拔在20-30米,平均海拔17米,最高点为西南部望安乡大猫屿,海拔78.9米。自海上望去,地势低平,宛如大小平盘浮在海面。
澎湖湾,是被澎湖本岛、白沙岛、渔翁岛三岛屿环抱而成的内海,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水深10米以上,泥沙底,是最理想的避风锚地。北口为牛公湾海峡,已建跨海大桥,不能航行;南口被凤柜里半岛和渔翁岛所扼,宽约3.3公里,水深10~62米。东北侧是一个良好的锚地。
四、主要岛屿
澎湖群岛的岛屿,以八罩水道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岛群:
北部岛群,八罩水道以北,有澎湖岛、渔翁岛(西屿)、白沙岛、吉贝屿、鸟屿、姑婆屿、虎井屿、桶盘屿、大仓屿、毛常屿、金屿、目斗屿等。
南部岛群,八罩水道以南,有望安岛(八罩岛)、七美屿、花屿、猫屿、东吉屿、西吉屿、草屿、南塭、将军澳屿、西屿坪、东屿坪、头巾屿、钟仔岩、锄头屿、大塭、白沙塭等。
澎湖群岛的64个岛屿中,以澎湖本岛面积最大,为64.2平方公里,其次是渔翁岛(18.2)、白沙岛(14.1)。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岛屿还有七美屿(7.6)、望安岛(6.7)、吉贝屿(3.1)、虎井屿(2.0)、东吉屿(1.8)、将军澳屿(1.6)、中屯岛(1.4)、花屿(1.3)等8个,其余53个岛屿的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有44个岛屿无人居住。
主要岛屿是澎湖本岛、渔翁岛和白沙岛,面积约为9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1 %。三岛间由渔翁岛与白沙岛之间的澎湖跨海大桥、白沙岛与澎湖岛之间的中正桥(中屯桥)连结成为一岛。
(一)澎湖岛
澎湖岛,又名马公岛、大山屿,位于东经119°32.0'、北纬23°30.5',面积64.2(退潮时79.0)平方公里,为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岛上的制高点有:拱北山52米,太武山46米,纱帽山45米,奎壁山34米。
海岸线全长114.52千米,海岸曲折,近海多礁石,沿岸多陡崖。其中,龙门村(良文港)至锁管港位于岛南部,海岸线长约11千米,细沙或沙、砾混合滩,低潮滩宽150~300米;山水里(猪母水)南侧润曰位于岛最南端,海岸线长约1.2千米,沙质滩,低潮时滩宽在100米以内,台湾军队经常在这两处举行实兵登陆演习。
1974年以来先后建成成功水库、兴仁水库和东卫水库,基本解决用水问题。
马公市位于岛西部,是澎湖地区行政、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渔翁岛
渔翁岛,又名西屿,位于澎湖本岛西北,东经119°27.6'、北纬23°33.6',岛形狭长,南北长9公里,东西最窄处约1公里,面积为18.2平方公里,为群岛中第二大岛,水源较充足。南端有数座标高50余米的小高地,最高点为西南部外竣村东边的58高地。海岸线长40.2千米,海岸曲折,沿岸多珊瑚礁盘。
(三)白沙岛
白沙岛,又名北山屿,位于澎湖本岛以北,东经119°32.7'、北纬23°37.2',面积约14.1平方公里(退潮时25.6),为列岛中第三大岛,最高点为40米高的了望山(又名烟墩山)。海岸线长31.9千米,海岸曲折,沿岸多被珊瑚礁环抱,岸边风大流急。
澎湖群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大雨少,冬暖夏凉,终年温和。
年平均气温约23℃。1、2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6℃;7、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
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降雨多集中于5~9月(以6~7月最多),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 %;干旱期长达180天左右,尤以10~11月最少。冬季和夏季偶有咸雨,年平均雾日为2~3天。
多风,风速大,全年平均风速超过6级的大风日多达138天,最大风速可达每秒20米以上,相当于中度台风。其中,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多为东北风,以11~1月风力最强,大风日每月超过20天;6~8月为南风或西南风,6~9月多台风。
六、水文特征
海流与台湾西部沿岸海流大致相同,一年中除东北季风强劲期自东北流向西南、流速微弱外,其余时间均自西南流向东北,流速0.3~3.5节;澎湖水道流速较大,最大浪高可达6~7米。
潮汐,北半部为正规半日潮,南半部为不正规半日潮。潮进南半部早于北半部,潮差北半部大于南半部。平均高潮间隙11小时57分,平均大潮差2.25米,平均小潮差1.33米,平均潮差1.79米。
由于岛屿、水道众多,潮流流向多变,基本上是顺水道而流,涨(落)潮流向北(南)或西北(东南),约于马公港高、低潮时转流;流速在台湾附近最大,一般3节左右,最大可达5节以上。涨落潮流最强时刻,为马公港高、低潮后3小时。
虎井屿东端,涨(落)潮流向西北(东南),流速4(4.8)节左右;
吃子尾南方,涨(落)潮流向西(东南),流速4~5.8(3.8~5)节;
澎湖湾南口,涨(落)潮流向东北(东南或西南),流速1.3(1.5)节;
马公港口附近,涨(落)潮流向东(西北),流速均小于0.5节;
牛公湾北水道口附近,从高(低)潮后约3.5小时起至低(高)潮后3.5小时止,为西北(东南)流,流速均为4.5节,高、低潮后约3.5小时为转流时间;
澎湖水道,受北向海湾影响较大,查母屿东2.5海里处,涨(落)潮时流向北(南),最大流速达5(1.8)节;
查母屿以东8海里处,海水经常流向北,涨潮时最大流速约5节,落潮时流速甚缓,仅0.5节;
吉贝屿以东10海里处,海水经常流向北,夏季涨潮时最大流速达5~6节,落潮时流速约0.5节;
将军水道,一般涨(落)潮时流向西北(东南),流速2~4(2.5~3)节,基本在高、低潮时转流,涨潮流水道东侧较西侧大;
八罩列岛及其东、西、南面附近岛屿之间,一般涨(落)潮时向北(南)流,最大流速约3.5(2.5~3.5)节。
澎湖,旧称“平湖”,因港湾外常常波涛汹涌澎湃,而港湾内湖水风平浪静而得名。闽南方言中,“平”、“彭”两字音近,故后成澎湖之名;马公之名,也是由“妈宫”两字讹音而来。
澎湖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台湾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岛上发掘出硬质砂岩石斧等古人遗物,经考证为秦汉以前渡海前来的移民所遗留下来的,属于祖国大陆上的文化,而这个时期大陆文化在台湾本岛上还没有发现。它说明祖国大陆文化的传播,是先到澎湖,再由澎湖到台湾,在文化的传播上,澎湖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依史籍记述,澎湖的发展过程,与闽南泉州府晋江县、同安县有密切关联。今日澎湖居民都是这个地区移民的后裔,因而在建筑物与街市形态方面,完全承袭闽南风格。
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澎湖列岛逐渐成为台湾海峡两岸交通的跳板,它有良好的港湾,是台湾海峡中各种船只活动的集汇点。特别是明代后期,已成为大陆海船往来台湾岛所必经和移民台湾的中转站。
秦汉时期,秦始皇派人到海上寻求长生不老药,据民间传说,就有人到过澎湖。
公元607年至610年(隋炀帝大业6年),隋炀帝先后派出朱宽、何蛮、阿棱、张镇协率众到过澎湖、台湾。
南宋时正式列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省泉州府,其开发时间比台湾本岛早400年。
1171年,南宋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起200间房屋,派水军长期驻守。
1281年(元顺帝至元18年),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泉州府同安县,这是澎湖行政建置的开始。
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撤消澎湖巡检司,将澎湖居民尽迁内地。
1563年,抗倭名将俞大猷为剿海贼与倭寇,驻偏师于澎湖,复设澎湖巡检司,但俞去职后巡检司亦被废止。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韦麻郎率船队进攻澳门,遭到中国军民的抵抗,转往澎湖。
1604年,明朝政府在澎湖设置游击将军,并屯军,以防倭寇侵扰。
1604年8月,荷兰人韦麻郎率领船队进犯澎湖。
1604年10月,时任福建都司的明军将领沈有容,亲率战舰50艘,驱逐进犯澎湖的荷兰人。有石碑记录之,现存于天后宫内。
1622年7月,荷兰人再次占领澎湖,并筑红毛城建炮台。
1624年7月,福建巡抚南居易调兵攻打澎湖,历时八个月,最后明朝以荷兰舰队退出澎湖群岛为条件,承认荷兰的台湾占领权,重新获得澎湖,并于暗澳(今文澳)筑天启城。
1626年至1658年,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占据、经营澎湖。
1661年,郑成功自金门渡海,进军台湾,以澎湖为战略支点,在澎湖经停补给。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在澎湖设置了安抚司。
1683年7月8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向澎湖、台湾进发。
1683年7月10日,清军向澎湖发起进攻。
1683年7月10日--16日,清军与郑军在澎湖海上展开决战,郑军大败,取得决定性胜利,澎湖再次证明了其关键作用。
1684年10月,清朝收复台湾,澎湖属台湾县。后在澎湖设置了巡检司、通判。
1727年,清政府增设澎湖厅,并将台湾正式定为官方统一名称。
1767年,通判胡建伟编成“澎湖纪略”,为澎湖首创完整志书。
1778年,建西屿外埯灯塔,隔年完成,为台湾灯塔的滥觞。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人孤拔率舰进攻澎湖。
1885年3月,《中法新约》签订,6月24日法军从澎湖退走。
1887年,吴宏洛任澎湖水师总兵,督造澎湖城(妈宫城)。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由良文港(龙门)登陆攻占澎湖。
1895年2月,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把澎湖和台湾一并割让给日本。日本占领澎湖后,设置澎湖岛厅。
1897年,改成澎湖厅,直属于日本台湾“总督府”。
1920年,改为“澎湖郡”,改隶属高雄州。
1923年,日皇太子裕仁亲王来台视察澎湖。
1926年,澎湖复改为厅,仍隶属于台湾“总督府”。
1945年,台湾光复后,中华民国政府在澎湖群岛设立了澎湖县,并将县治设于马公镇。
1981年,马公镇改制为县辖市。
1995年,成立澎湖风景区,范围为澎湖群岛。
八、行政建制
澎湖群岛,是台湾第一大离岛群,全境行政区划均隶属于台湾省澎湖县。
澎湖县下辖1市5乡:马公市(县城)、湖西乡、白沙乡、西屿乡、望安乡、七美乡,以及34里、63村、1368邻。
马公市地处澎湖本岛的西部,是澎湖县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全市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约5.6万人。
马公市原名“妈宫”,系因明朝军队驱逐倭寇时,驻军在此兴建“妈祖宫”,故而得名。日据时期,于1920年改称马公。台湾光复后,于1946年设马公市,1981年升格为县辖市。
九、人口民俗
澎湖群岛目前20个岛有人居住,其中军队驻防的有16个。
居民为汉族,人口约10.1758万人(截止2014年12月),世居人口中以福建泉州人最多,方言为闽南话。
澎湖列岛上寺庙极多,渔民烧香拜佛,常年不断。据澎湖县政府2004年的全县寺庙登录件数,计马公市45座,湖西乡28座,白沙乡16座,西屿乡11座,望安乡15座,七美乡2座,共计177座。
澎湖群岛“庙多”,概因澎湖早期的居民,大多都是从福建泉州来的渔民,自然带来了妈祖文化,建妈祖庙,祈求保佑平安,做为心灵的慰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信仰的多元化,各类寺庙也陆续兴建,逐渐形成了澎湖社会生活的重心。
除了宗教功能以外,澎湖寺庙也有设立乡头,成为民间排难解忧的机构,为村民解决问题。例如紫菜采收、渔事纠纷等相关问题,也透过上述机构平息纠纷。
十、经济情况
澎湖远离台湾本岛,在地理上、经济上都有别于台湾本岛各市、县,是一个单独的经济区,也是全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经济区。县内经济一向以渔业为主。澎湖县海域广阔,港湾众多,大小渔港、渔澳有几十个,其中,马公港是全省一等渔港之一。
澎湖群岛地势平坦,无河川山岳,土壤层浅薄,均为红棕土壤,肥力不足,水源缺乏,加上海风强劲,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仅能种植甘薯、花生等。全县所需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大部分依赖台湾本岛供应。
澎湖群岛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回游和底栖鱼类近300种,还有龙虾、贝类、珊瑚、藻类等。全县拥有动力渔船2800余艘,渔民近万户,占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鱼获量约5万吨左右,其中80%以上销往台湾本岛和香港、日本等地,是全县的经济支柱。其次还有浅海养殖,以牡蛎、斑节虾和虱目鱼为主。
海产,以鲳鱼、鲣鱼闻名,此外还有马鲛鱼、鲨鱼以及乌贼和龙虾等。澎湖还盛产石花菜和海人草。石花菜产量很高,是制造冻粉(台湾俗称“洋菜”)的原料,当地居民在粮食不足时,也用石花菜作为代食品。海人草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海藻,是制造“鹧鸪菜”的原料,自古为小儿驱蛔良药。
澎湖还盛产珊瑚。台湾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珊瑚产地,在1979年以前,台湾省的珊瑚产量约占世界珊瑚产量的80%,曾赢得“珊瑚王国”的赞誉。而台湾珊瑚又以澎湖所产最多、最好,包括白、红和桃红等颜色。但是,经过长期过度开采,80年代末期以后,产量已锐减。在澎湖岛上有许多珊瑚加工厂,极盛时期达50余家,现在仍有30余家。迄今为止,澎湖所产珊瑚远销世界各地,是台湾省特产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外销品。
(三)工业
全县的工业几乎都与渔业有关,主要有鱼类加工厂、冷冻厂、渔船修造厂、渔具生产厂等,约占全县工厂数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以珊瑚、文石、贝壳等为原料的工艺品加工厂,全县大小工厂约200余家,另有商业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性公司、企业500余家。
(四)风能发电
由于澎湖风力资源丰富,近年来风力发电成为岛上新兴的绿色能源产业。
十一、教育医疗
(一)教育
截至2014年,澎湖县共有1所大专学校,2所高中职校和15所国民中学,以及39所国民小学。
大专院校:澎湖科技大学。
高中职校:马公高级中学、澎湖高级海事水产职业学校。
(二)医疗
截至2014年,澎湖县共有“三军总医院”澎湖分院、“行政院卫生福利部”澎湖医院2家综合性医院,和7家综合及专科诊所。
十二、旅游开发
澎湖群岛像宝石散落在台湾海峡中间,从空中鸟瞰,碧海中点缀着绿色的岛屿,异常美丽。
澎湖县因开发早,古迹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观,使澎湖县观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全县农业和工商业难以有较大发展的情况下,80年代初以后,该县开始注重发展观光旅游业。“澎湖渔火”自清代起即为台湾“八景”之一,澎湖天后宫、西屿炮台、西屿东谷均为台湾省一级古迹。其他还有观音亭、顺承门、孔庙、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桥、海水浴场,成功水库、西屿灯塔、果叶日出、通梁古榕等。
近些年到澎湖的游客每年都在l00万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划为“特定风景区”,设有澎湖旅游服务中心,观光旅游业已成为澎湖县最重要的产业。
主要景点有:天后宫、蜂巢墙、观音亭、顺承门、孔庙、风柜洞、通梁大榕树、澎湖跨海大桥、西屿落霞、西屿灯塔。
(一)机场
澎湖列岛有4个机场,马公机场(太武机场)位于马公市以东约6千米(东经119°37.8'、北纬23°34.2'),有一条长3050米、宽46米的主跑道,可起降波音737客机及喷气式战斗机,最多可容纳100架战斗机。
八罩岛、七美屿各有一小型机场,仅可起降小型客机。山水里西侧(东经119°34.6'、北纬23°31.1')有一个机场,可起降C-47型运输机,已于1964年关闭。
马公机场每日有班机往返于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等地;七美机场有班机往返于马公、高雄之间。
(二)港口码头
澎湖列岛港湾条件十分优越,有大小港口、船澳60余处,最大属位于澎湖本岛西南部的马公港。该港是台湾主要海军基地之一,由金龟头和风柜尾合抱而成,总面积15平方公里。
港区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测天岛为军港,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水深10.5~14.6米,底质以泥沙为主;共有码头18座、浮筒44个,可同时停泊2000~10000吨级舰船18~24艘。其中,处在测天岛南侧的7~10号码头长300米,水深7米,一次可停靠3艘驱逐舰;处在测天岛上的海军第二造船厂,有1座长129米、宽25米的3000吨船坞,可修护卫舰以下舰船。
北部马公岛是渔商港,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水深3~6米,底质大部为贝壳和沙土。
马公港口开向西北,宽约1.2公里,并设有防潜网。港口外渔翁岛大、小池湾以南,为海军主要锚地和舰艇戒备待命区;风柜尾与四角屿之间,曾为美国海军潜艇锚地。
澎湖与台湾之间的海上运输,有马公港与高雄、台中,锁管港与嘉义布袋港,良文港与云林台西港的定期航线(班船);澎湖各离岛之间的运输,有马公与八罩岛、七美屿的定期班船。
(三)桥梁
澎湖跨海大桥,连接白沙岛和渔翁岛,长2150米,宽4.6米,每隔300米有一处回车道,桥墩共76个。犹如一道长虹,凌空飞越,又誉为彩虹桥。据说是远东地区最长的跨海水泥钢管大桥。
中正桥,又名中屯桥,以中墩屿为界,分南北两段。北段为永安桥,连接白沙岛与中墩屿,长500米,宽6米。南段为继安桥,连接中墩屿与澎湖岛,长1007米,宽6米。
(四)公路
岛上公路主要有5条,县道201号、202号、203号、204号、205号,总长约130公里。陆上无铁路。
自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一直视澎湖列岛为台湾本岛第一道防御屏障,从1970年起被定为第一战区并划为独立战区,还以澎湖跨海大桥和中正桥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
从军事角度看,澎湖列岛是台湾军方所称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台军来说极为关键,进行了极为严密的军事建设和部署。64个岛屿中,有16个岛屿上驻有军队,总兵力超过8000人。
在澎湖本岛,台军设有一线阵地和二线阵地,而在其它所辖岛屿,只建有外围阵地和要点工事。
台湾陆海空军在马公市均有驻扎单位,在马公设立了防卫司令部、海军第二军区司令部、空军基地指挥部、炮兵指挥部、第一后勤指挥部,并在拱北山建立了战时指挥所。
驻守的兵力有:
陆军,过去驻防的是第168步兵师和担任机动待命的第703战车群;最新部署了台湾省最精锐的第503装甲旅,包括坦克营、机械化步兵营和炮兵营,装备有70多辆M60坦克和大量火箭炮。
海军,澎湖列岛上有超过60个大小不等的港口,其中马公港是最大的港口,也是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驻扎有623特遣支队、驱逐第二舰队、海蛟大队5中队、海巡大队3中队、小艇中队3中队、第二巡防艇队,两个雷达站(有4部雷达)和“雄风Ⅱ”岸舰导弹阵地。主力战舰是10艘满载排水量为4150吨的成功级护卫舰,可发射雄风2型反舰导弹。
空军,马公机场是澎湖最大的机场,有起降中大型客机和喷气式战斗机的能力。常年在马公机场驻有一个IDF战斗机部队、12架战斗机,并设一个管制报告中心(也有4部雷达)。
岛上还部署了天弓防空导弹连和霍克防空导弹连,以及HR-3000雷达,实现对整个澎湖空域的全覆盖监控。此外,澎湖还配置了MK-13Mod4型导弹发射架和40枚标准1型中程防空导弹。
所有人都清楚,澎湖是台岛的出入口,要收复台岛,就必须先控制澎湖。
如今,澎湖群岛已被民进党打造成为一座坚固的军事要塞,具备完善的空军和海军设施,以及防空导弹、预警雷达和反舰导弹等装备。台军在此驻扎的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能够直接攻击大陆福建的港口以及台湾海峡区域内的船只,构成了显著威胁。因此,一旦战斗开始,必须先摧毁岛上的导弹基地和机场。
与金门马祖不同的是,澎湖所谓的民意完全倾向支持民进党,是民进党的“铁票”区域。这些年,民进党持续削减金门和马祖的军力,而在澎湖却不减反增,重兵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