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燃油车看重的东西,在新能源车看来一点都不是问题
【本文来自《魏建军说国产车没核心技术,从日本狂拆中国车中,找到了答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只是改变了能源共给方式,好像汽车从此就告别了机械制造和机械素质似的。新能源车是坐在电池上飞的吗?何况,制造电池依然需要制造素质,而且需要更加精密的加工工艺,否则易燃。先不论技术问题,而制造同样的电池,质量一样吗?工艺依赖精密加工,精密加工依赖精密机械和材料。当然,只有加工精良没有技术本质,也会被淘汰变成代工厂,就是台积电和英特尔的关系。当然日本也可能变成台积电,只是听谁得呢?
新能源车和燃油车造车理念完全不同,原来燃油车看重的东西,在新能源车看来一点都不是问题,比如车重,原来日本A级车1.2吨左右,多一百公斤重,就要多费多少燃油等等,那是受发动机功率限制,因为资本问题,它们必须要将发动机功率作为价格高低的一个评判标准,好让消费者能接受,那只能将钢材变小变薄,但为了解决口碑问题,就只能引导消费者将视线放在行人保护吸能等混帐逻辑上,现在呢?功率大剩余,车身钢材可以粗一点可以厚一点,比如过去的ABS之类的技术,使用的是硬件反馈模式,但现在都在逐步向数字主动模式靠拢,过去在发动机上的所谓先进技术,不能向中国出口的技术,现在中国还要吗?你所说的制造素质,这是中国企业内卷所在,这个问题还值得拿出来说?很多过去所谓的精密加工精度,在大功率压轧和一体成型面前,都可以瞬间突破,大家记着,现在是物资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过去的考量,现在都不存在问题,就像是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一样顺理成章,一样的丝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