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外,印度还有一个阻碍强大的问题,2000年前中国就已解决

作者   诸史 

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种姓观点,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至今仍然存在。

2006年,印度宣布大幅度提高“保留配额”比例,增加低种姓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印度三所最知名的高校,将低种姓群体的入学比例,由原先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提高到27%,尽管这一规定强制保留了下来,但在其中引发高种姓诸多抗议。

通过“保留配额”事件不难看到,印度至今还存在严重的种姓问题。要知道,高种姓人口比例很小,低种姓人口占绝大多数,但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却反了过来。因此,种姓问题无疑是阻碍印度强大的一道拦路虎。

鲜为人知的是,除了种姓问题之外,印度还有一个阻碍强大的问题,而中国则在2000年前就已经解决了。这就是印度土邦问题。

500

所谓土邦,其实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诸侯国,不过印度与中国的情况也有些不一样。

历史上的印度,从未真正统一过,而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邦国,莫卧儿帝国瓦解后更是形成了数百上千个邦国。英国人到来之后,无法将数百上千个邦国全部征服,于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保留了不少封建领主。

英国统治的印度地区,一部分是直接统治的“英属印度”,还有一部分是代理统治的“印度土邦”,因此土邦没有纳入“英属印度”的直接统治,在法律上与英属印度平起平坐,上一级都是英国女王。当然,土邦与英国签订了各种条约,对外大权掌握在英国驻扎官手中。

也就是说,英国殖民期间存在着“两个印度”,土邦与英属印度在法律上地位平等,都是英印帝国内自成体系的享有主权的行政单位,宗主是英国女王,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统治,可以收税、制定法律甚至组建军队,当然实际上印度土邦受控于英国殖民政府,主要只是享有的是自治权。

英国殖民印度时期,当时印度次大陆上有近600个土邦,占到英属印度总面积的46%,人口占到三分之一。殖民时代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英国授予其君主尼扎姆以“尊贵的陛下”的称号,享受着主权国家领导人的礼遇。

由于英国殖民统治需要建立稳定的秩序,因此就不得不维护土邦的利益,土邦自然也乐于受到英国的保护与统治,于是两者成为一种利益同盟的关系。当占到将近一半面积的土邦,积极维护英国统治时,无疑非常有利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马克思曾经说过:“世袭王公是英国专制制度最驯服的工具,是当前丑恶的英国统治制度的支柱,是印度进步的最大障碍。”

1935年,英国出台《1935年印度政府法》,禁止在英属印度进行反土邦王公的活动,同时还进一步说明了英属印度与土邦的关系。英属印度与印度土邦形成一种松散的联邦关系,其中英属印度各省必须加入联邦,但印度土邦自愿加入;印度土邦即便加入印度联邦,还是保留原先的权力,还是半独立的状态。

由于长期以来,印度土邦一直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享有众多特殊权益,那么1947年印度独立时,当时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00千万、562个的土邦王公何去何从呢?

根据“蒙巴顿方案”,按照宗教信仰分割,被分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与印度教的印度,土邦的王公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君主失去统治权。之后,大部分土邦加入了印度,他们将国防、外交和交通三项权力交给印度联邦政府,其余所有事务仍由土邦政府掌管,中央不干预。

但对于这样的方案,一些地域较大、人口众多的土邦比较失望,因为他们的权益受到损失,于是宣布将成为独立国家,比如海德拉巴邦、特拉凡科尔邦就声称在英国丧失对土邦的最高统治权后,他们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与印巴平起平坐。显然,印度甘地、尼赫鲁等自然不愿意土邦独立,于是后来派兵进入海得拉巴,完成了对该邦的占领。

值得一提的是,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人口占据绝对多数,但1946年英国有意将这一地区卖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大公,因此这就为地区归属埋下了隐患。

总的来说,为了换取土邦加入印度联邦,印度保留了土邦的经济、政治、礼仪等方面的特权,还每年给予土邦君主一笔丰厚的年金,海得拉巴邦尼扎姆年金高达500万卢比。无疑,谈判妥协的结果是,让印度背负了沉重的包袱,直到1971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了土邦君主的年金,并将他们多数资产充公,由此终结了持续数千年的土邦历史。

土邦历史被终结,是不是代表“两个印度”正式合一了呢?事实上,500多个土邦带来的问题依然存在,远没有彻底解决。

印度独立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划分行政区域,原先英属印度采取“行省制”,可以继续沿用,但500多个土邦或大或小,不可能延续历史,直接将它们设置成行政区域,必然要进行一些合并。

最终,216个土邦被合并到邻省,278个土邦合并为5个土邦联盟,还有一些占地较大的土邦比如海得拉巴邦予以保留等。1950年,印度宪法明确规定印度实行联邦制,省一级的行政区域都改名为“邦”,后来形成了28个“邦”,相当于28个省份,六个联邦属地与1个首都直辖区。在这一过程中,原先土邦的君主在地方政府中往往都担任一定职务,部分大土邦君主成为“邦长”。

但之前英国行省的划分,以及如今土邦的合并,又迎来了新的问题,比如以下的语言问题。

500

几千年来,印度从来没有真正大一统,内部民族高达100多个,语言更是有2000多种,使用最多的印度语只有30%的人口,此外不同语言之间还有政治、文化、民俗、经济、宗教等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将不同语种的人群,强行捏合在一起的行政区域,就必然存在语种少数派与多数派,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矛盾很容易就爆发。

1953年时,印度不少城市爆发抗议,乃至绝食抗议,要求建立“语言邦”,将同一种语言的划分在一个“邦”中。由于事情越闹越大,1956年之后印度不得不进行了一些调整,尽量将同一种语言的人群划分在一个“邦”内,以当时的旁遮普邦为例:

旁遮普邦情况非常复杂,既有宗教矛盾,也有语言矛盾,最终将之一分为三:说旁遮普语的锡克人成立旁遮普邦,说印地语的印度教人群成立哈里亚纳邦,还有一些说印地语的山区人群并入喜马偕尔中央直辖区。

然而,不说“语言邦”的存在会为地方主义提供土壤,但就说“语言邦”无论怎么调整,每个邦都存在语种少数派,或相对的少数派,导致这些矛盾至今存在。

其实,除了上述的语言纠纷之外,如今还存在“土邦土地纠纷”,去年阿萨姆邦与米佐拉姆邦就因“领土纠纷”而大打出手,导致至少6人去世,之后又爆发其他土邦问题。总之,几千年来形成的问题,很难在几十年里被彻底根除,而这无疑对印度的强大造成一定的阻碍。

与印度相比,早在2000年前,中国就解决了诸侯、语言等问题,早就形成了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传统,其中西汉之后,历代封建王朝册封的诸侯国,往往都不再具备实际权力。因此,相比于印度,中国民族复兴的基础条件要更具优势,而这要感谢秦始皇的智慧与勇气!

发表于江苏省
2024-08-24
国际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尴尬!“特朗普上回庆百日的美国工厂,已迁至中国”

美国新驻华大使:曾在香港居住多年,对特朗普“忠诚”

“拜登这损招反逼他人找中国买”,特朗普想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