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统一台湾
康熙统一台湾
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康熙皇帝8岁登基(虚岁,1661年正月十九日),14岁亲政(1667年七月初七),在位61年,享年69岁(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1673年--1681年)、统一台湾(1683年--1684年)、亲征噶尔丹(1688年-1697年)、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加强外蒙管理。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葬于景陵。
公元1661年农历正月十九日,年仅8岁的康熙登基称帝。同年农历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2.5万大军,从厦门、金门出发,横渡海峡,准备收复台湾。四月初一,在台湾赤嵌城附近的鹿耳门登陆,开始收复台湾本岛。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向郑成功投降,沦陷38年的台湾顺利回归祖国。此后,郑成功在台湾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宝岛台湾,成为留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1662年6月23日(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后病逝(38岁),内部发生争讧,郑成功之子郑经继位。不久清廷派出使者,企图说服郑经归降清朝。郑经提出的条件是:“上交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奉满清为主,由朝廷册封为王,以朝鲜例,不登岸,不剔发易服”。这一要求被康熙断然拒绝,康熙要求是:“必须剔发易服,郑经一众迁回内地,朝廷派官员治理地方”,双方谈判成僵持局面。实际上,郑经真正的要求就是割地封王,世袭罔替。康熙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毕竟前面还有一个吴三桂。虽然此时康熙并没有亲政,但这个谈判底线是鳌拜拟定的。
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出厦门,逃奔台湾。清军乘胜派舟师出征台湾,在海上突遇台风,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当时两岸虽武装对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经济不稳,无力用兵海上。而台湾郑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急需大陆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且郑部大多是福建人,离家日久,思恋乡土,私下渡海来归者络绎不绝。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
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此后发生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乘机与吴三桂、耿精忠勾结,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吴三桂失败后,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朝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康熙十七年,姚启圣被擢升为福建总督,专门负责平台事宜。姚启圣给康熙上书《平海逆机宜十四疏》。姚启圣的平台策略被概括为“三必剿、三必抚”。“一必剿”是剿其心;“二必剿”是剿其兵;“三必剿”是剿其海路。“一必抚”是抚慰郑氏祖上之功;“二必抚”是抚其民;“三必抚”是抚慰延平王郑经。康熙评价此策为“恩威相济,剿抚并用”。
康熙十八年年初,郑经的五镇大将廖琠、黄靖、赖祖、金福、廖兴及副总兵何逊等各带所部官兵来归,其中文武官员374 员,士兵12124 名。留守金、厦的官兵眼看大势已去,纷纷降清。由此可见,郑经治下的台湾混乱到了何等的地步。
清廷对台湾的招抚策略,长达十几年的议和谈判,但始终没有结果。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暴卒,诸公子缢杀他生前指定的监国郑克臧。在冯锡范的拥护下,另立郑经12岁的小儿子郑克塽。废长立幼,取乱之道,郑氏集团内部出现分崩离析迹象,此时“反清复明”的口号已失去号召力,大陆士兵纷纷思归,台湾内部已经开始分化瓦解。
时机难得,清廷在讨论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时,反对武力攻取台湾的人很多。康熙力排众多反对意见,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乘郑经病卒、其子郑克塽年幼初立和台湾本土出现内讧之际,发兵统一台湾。
台湾地处大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水师,满族将士娴习马步,而不习水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士卒。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施琅,福建晋江人,有勇略。早年为郑芝龙(郑芝龙为郑成功之父)部下,后随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将其父子兄侄一门杀害,结下深仇。施琅在福建与郑氏作战多年,了解台湾情况,熟悉水师机宜及海上风涛之变幻。他一贯主张攻取台湾,但因曾是郑氏部属、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赋闲十三年。
康熙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康熙排除朝廷内种种干扰,决定起用施琅,下旨,“今诸路逆贼、俱已歼除。应以见在舟师、破灭海贼。原任右都督施琅,系海上投诚,且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熟悉彼处地利、海寇情形。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到日即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施琅受命后,积极整顿军务,制造战舰,练兵选将,同时派人侦察敌情,探测航道。
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六日,朝廷下令要求施琅与姚启圣一同出征,吴兴祚负责后方政务、后勤。施琅上书坚决反对,康熙命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施琅一人可进兵,姚启圣不必同往。姚启圣只负责后勤供应,保证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经过两年的筹划,1683年7月8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清军水师2万余人、各种战船230余艘,直逼澎湖。台湾郑克塽派大将刘国轩率军2万,战船200艘,防守澎湖,数量上与清军旗鼓相当。
由于六月台风较多,不利海战,故刘国轩认为施琅只是虚张声势,所以毫无防备。当施琅率领的清军水师突然出现在澎湖海域时,刘国轩惊惶失措,仓促迎战。
六月二十二日,清军强攻澎湖本岛,施琅将水师兵分三路,以总兵陈蟒和董义为左右两翼,各率战船50艘,分别进攻鸡笼屿和牛心湾,夹击郑军,以作牵制;而自己则亲率56艘战船为中路,直攻娘妈宫(今澎湖本岛西北角)。
两军展开激战,清军奋勇作战,施琅右眼负伤,游击兰理中炮“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兰理传)。
澎湖大战,历时七昼夜,郑军大败。清军击毁郑军战船159艘,歼灭郑军主力12000人,浮尸遍海,迫使郑军4200余人投降。郑军主帅刘国轩见大势已去,带着剩下的31艘战船、残军数百人,狼狈逃回台湾本岛。
澎湖战败,台湾内部震动,郑克塽等极为恐慌。刘国轩力主投降,康熙大帝乘胜降旨招降。施琅积极进行政治争取工作,对被俘的台湾兵将,优礼相待,赏给银米。800名伤残者医治之后,释放回台,令他们宣示招抚之意,台湾民众“莫不解体归心,唯恐王师之不早来”(阮锡《海上见闻录》)。
澎湖被攻占后,郑氏彻底失去抵抗能力,刘国轩和冯锡范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七月十五日,派人奉表纳降,向清军献上地图名册和投降书,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军登陆台湾岛。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全行赦免。仍从优叙录。”(《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一)。郑氏众人俱得妥善安置,台湾遂告统一。 清朝收复台湾后,就如何管理台湾的问题,又引发了清廷内部一场“弃留”之争。康熙明确指出:“台湾弃取关系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采用施琅建策,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属福建省。在台、澎驻兵1万人。设官治理、派军驻守,从此结束了台湾22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