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里,留学生宿舍比普通宿舍条件好得多?
很多大学生都会发现,学校里有为外国留学生准备的宿舍,条件比普通宿舍好得多。为什么中国很多大学,国内学生和国际留学生在住宿等条件上差距那么大?
这个问题要从2004年说起。
2004年,我还没有上大学。那时候,我们大概知道国内的大学在教学质量、科研力量上和国际著名大学有差距,但我们还不知道是多大的差距。留学热刚刚兴起不久,班上也就几个家里有钱有势的同学准备着考SAT。也就是那一年,我们开始听说一个叫做QS世界大学排名的东西。
以下百度:QS,全称为Quacquarelli Symonds,中文名: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是英国一家专门从事教育及升学就业的国际高等教育咨询公司,成立于1990年,公司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从2004年起,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合作,推出《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又称《THE-QS世界大学排名》)。在发布2009年的排名后,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终止合作,两者从2010年开始发表各自的世界大学排名。2010年起,QS世界大学排名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倡导成立的“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International Ranking Expert Group)建立的“IREG-学术排名与卓越国际协会”(IREG-International Observatory for Academic Ranking and Excellence)承认。
QS排名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对它并不是很感冒。毕竟只是一家私人公司自己排的名,有点像搞噱头追求新奇。当时我们也不认为,一家私人公司,凭着自己的一些调查,就能给全世界的大学排名次了。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也有样学样,搞了个世界大学排名。
我还记得,当时的网络舆论是这样的:
1.人家外国公司,搞的排名当然比你中国搞的权威。
2.人家搞的排名,就是比你合理,要承认。
3.人家把欧美大学名次排在前面,说明人家排名科学。你交大居然把北大清华排在前50,比港大还高,恬不知耻,夹带私货。
于是交大的世界排名黄了。QS的世界排名一炮打响后,越来越红,最后欧美的教育部门都开始重视起来了。毕竟,这等于是一个就学就业指向标。哪个在这个榜上排名前,大学在招生过程中就可以吹嘘,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也有的显摆了。对大学来说,招生优势和就业优势都是很重要的。
于是一个所谓的“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成立了。而这个机构背后,主要是欧美的高等教育机构组织。
这个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QS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制定方法。QS给大学排名,根据六个方面的评价,先进行排名,分不同比重加总,得到总评分,然后再进行排名。而其中有5%的比重,是给了“国际留学生比例”。
乍一看,这个评价方式很公平合理。越好的大学,越能吸引外国的学生来自己这里学习嘛,有什么不对呢?
当初制定这个评价标准的人,可能也没想到中国的留学热会到达什么地步。
正是因为这个排名,很多中国学生开始无限向往欧美名牌大学,乃至欧美不名牌大学。2005年起,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承担留学费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留学。这就导致欧美很多大学都有了不错的国际留学生比例。
而其他国家学生来华留学的比例呢?第一,中国大学在排行榜上排名靠后,不为人知。第二,中文不是大多数国家的学生在学校里能系统学习的语言。到中国留学,语言成本太高。第三,2008年后,中国污染严重成为世界共识,加上政治体系差异,让别国学生留学中国的意愿降低。第四,中国大学开始扩招,本国学生人数增加,进一步冲淡了中国大学的留学生比例。
于是,中国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相比起来很低。中国大学拿不到这5%的分数,于是在排行榜上“输在起跑线”,排名靠后,而这又导致没人愿意来中国读大学。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怎么办呢?随着QS世界大学排名越来越重要,中国大学的领导们仔细研究了这个大学排名。他们发现,这个“国际学生比例”的评价有个空子可以钻。它只要求比例,要求人数多,没要求一定是好学生啊!中国大学在别的方面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较大的投资,较多的精力,才能赶上其他学校,但在数人头的项目上,解决办法还是有的。你说我人不够,我就放水,多招人进来不就完了。
所以,中国大学的留学生政策,就从吸收国外优秀人才,变成了拉人头赚分数冲排行榜的手段。这样招进来的人,标准自然不同了。
首先,成绩不重要;第二,毕业是要给毕业的;第三,食宿条件什么都可以谈,你来就行。
然而,这样的留学生,打着中国大学的招牌毕业,对大学声誉难道会有什么好影响吗?国外的优秀学生,看到什么样的人去中国留学,看到中国大学出来的洋毕业生是什么水平,自然更不想来了。来的大都是蹭奖学金的学渣,无论学术能力,还是人品,都经过了一层逆筛选。
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
但是,从大学的角度来看,我不就是用一个类似在考试中战略性放弃一科,追求其他科目的策略嘛。
于是,中国大学从一个恶性循环出来,掉入了另一个恶性循环。前一个恶性循环中,买单的是学校,后一个恶性循环中,买单的是学生。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最初动因是什么呢?是我们毫无保留地相信了一个国外的私人机构搞的排名,无条件地认同其标准。这自然导致了这个标准被赋予权威性,QS拿到了话语权。而后果,就是全部人都被迫要为认同者买单。
如果,在当年QS刚刚搞世界大学排名的时候,我们能不一面倒地支持、认可其权威性,盲目奉之为圭臬 ,如果中国或者别的非欧美国家能够做一个自己的排名,和QS排名竞争话语权,那么,我们现在起码有别的排名来对比,有更多的角度来看大学的好坏。中国大学的领导们,可能就不会想出这么个方法给自己“拉分”。
很多人认为存在即合理,这是不正确的。QS世界大学排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家私人机构带动舆论,吸引注意力,争取获得认可,而获得认可,变成权威后,就开始反过来制定标准,影响舆论,然后就可以通过倾向性,为相关对象输送利益,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很多欧美不知名的大学,和国内留学机构合作,也通过QS世界大学排名获益,而这些学校和机构也自然会继续维护QS排名的权威性,为其制定标准站台。这和欧美多党议会政治的运作方式是一致的。财团支持政治人物当选,政治人物当选后制定政策,使背后的财团受益,而财团也会通过影响媒体、自媒体、舆论造势等方式支持政治人物,巩固其权威性,让民众继续支持他,从而让政治人物继续制定有利于背后财团的政策。
所以,由于欧美大学和中国留学机构这两个庞大的既得利益团体的存在,由于中国大学官本位的制度和领导对QS世界大学排名的重视,吸引来华留学生的恶性循环必然会继续下去。只要QS仍然是权威排名,只要“国际学生比例”仍然是QS世界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之一,中国大学的国际留学生政策就不会变,中国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就会继续享受本国学生无法享受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