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淮南田家庵电厂和平圩电厂的发展对比
田家庵电厂是改革开放前安徽省最大的火电厂,1977年装机总容量增长至60.1万千瓦,占当年安徽省火力发电容量的34%,是华东电网主力火力发电厂之一。
田家庵电厂是中国电力工业前三十年发展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家火电厂,其发展过程与国产火电机组的发展密切相关:从1956年第一台国产6000千瓦机组到70年代12.5万千瓦机组,田家庵电厂在改革开放前安装的11台机组中有9台都是国产机组。
平圩电厂始建于80年代,其发展过程与改革开放后国产火电机组的发展密切相关!
平圩电厂建设的首台机组就是引进技术生产的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是当时中国电力工业单台装机容量最大的火电机组,被李鹏同志称为“单机甲中华”。
平圩电厂经过四期工程建造,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是当今中国电力工业装机容量最大的发电厂之一。
田家庵电厂用二十年时间建设了12台发电机组才达到60万千瓦装机容量,而平圩电厂一台机组的装机容量就达到60万千瓦,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电力工业技术进步的速度!
平圩电厂各期工程建设的火电机组都是同时期中国技术最先进的火电机组,平圩电厂的发展过程是中国电力工业技术发展的缩影。
田家庵电厂的发展过程
田家庵电厂始建于1941年,前身下窑发电所是日本侵略者为掠夺淮南煤炭资源而设的淮南煤矿自备电厂。
1945年日本投降时,发电装机总容量为5200千瓦,发电平均煤耗1900克/千瓦时。
解放前夕,田家庵电厂装机总容量增长至7200千瓦,但实际可调出力只有5000千瓦,电厂设备都是国外旧发电设备,缺陷多煤耗高。
新中国成立后,田家庵电厂经过五期工程建设了12台机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1万千瓦,为解放初的73倍。除进口两台12万千瓦机组外,其余发电机组都是国产机组,包括了6000千瓦、1.2万千瓦、2.5万千瓦和12.5万千瓦4种类型的汽轮发电机组,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技术的发展。
1、一期工程建设4台6000千瓦机组
田家庵电厂一期工程建设4台6000千瓦中温中压火电机组,工程于1954年开工。
1956年2月29日,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试运行,比国家下达计划任务书规定日期提前3个月,其余三台机组也在当年建成投产。
1958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视察田家庵发电厂,亲自察看了铭牌编号为“001”的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
田家庵电厂安装的首台火电机组是上海电气集团(上海锅炉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引进捷克技术制造的中温中压机组,也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火电机组,在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二期和三期工程
田家庵电厂二期工程建设3台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工程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安徽省水电厅基建工程处承建。
1959年9月19日第一台机组简易发电,比计划工期提前两个多月,建设速度创全国同类机组最快水平。
第二台2.5万千瓦机组于1960年6月15日正式移交生产,第三台机组于1960年9月27日正式移交生产。
三期工程建设原计划建设两台国产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后因场地限制仅安装了1台机组。
1960年三期工程完成后,田家庵发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11.1万千瓦。
3、四期和五期工程
四期工程安装两台波兰进口的12万千瓦氢冷却汽轮发电机组。
工程于1968开工,但由于波兰方面提供的设备资料不全,加之临时更改设计,安装上抢进度等原因导致建设周期拖长,1号机组直至1972年1月12日才正式移交生产。
五期扩建工程安装两台国产12.5万千瓦双水内冷式汽轮发电机组。
1973年工程破土动工,第一台机组于1975年投产,第二台机组于1977年投产。
至此田家庵电厂的扩建基本结束,经过五期建设田家庵电厂拥有发电机组12台,装机容量达到60.1万千瓦。
4、机组更新改造
从90年代开始,田家庵发电厂开始淘汰落后机组。
1992年,国务院生产办批准“以大代小”拆除中压站11.1万千瓦机组,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运行37年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1993年,田家庵电厂拆除老厂主厂房,即前三期工程建设的8台机组:包括4台6000千瓦机组,3台2.5万千瓦机组和1台1.2万千瓦机组。
随后根据发展需要,田家庵电厂于1996年和2005年分别扩建了两台30万的千瓦机组,装机总容量达到了的111.5万千瓦,也跨进了百万火电大厂的行列!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田家庵电厂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节能减排,上大压下”的会议精神,主动关停了总容量51.5万千瓦的4台机组,仅剩两台30万千瓦机组。
2023年,田家庵电厂计划在5号机组服役期满转为备用机组后,建设1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计划2024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十四五”末期投产。
平圩电厂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淮南平圩电厂经历了四期建设:
1、一期工程建设2台60万千亚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于1984年开工,两台机组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投产运营。
平圩电厂一期工程安装的两台机组是当时最先进的国产机组,主设备是由哈尔滨锅炉、汽轮机和电机三大动力厂分别引进美国燃烧工程公司、西屋等公司制造技术制造的亚临界火电机组。
平圩电厂1号机组是中国机电工业引进技术生产的第一台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是国务院12项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之一,在装机容量和蒸汽参数都是国产火电设备的最先进水平。这个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建设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二期工程建设2台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是“皖电东送”的主力机组。
二期工程2005年开工建设,2007年建成投产,建设周期仅为24个月左右。
平圩电厂首台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投产时间比于2004年11月23日投产的河南沁北电厂第一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成套发电设备由哈尔滨电气集团供货)晚了2年左右的时间。
平圩二期工程的建成投产,有效缓解安徽乃至华东电网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充分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国家优化电煤资源配置的标志性工程。
经过两期工程建设,平圩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54万千瓦,是安徽最大的发电企业、华东地区最大坑口电站。
3、三期工程建设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是“皖电东送”淮沪特高压配套的唯一百万千瓦等级电源项目。
三期工程2013年开工建设,2015年建成投产,也是国家较早建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火电厂。
三期2台1000兆瓦机组工程是世界首座“三百工程”(机组单机容量百万千瓦、主变电压百万等级、外送线路百万特高压),三期工程完成后使平圩电厂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4、四期工程建设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
四期工程2023年开工,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
项目四期建成后,平圩电厂总装机规模将达654万千瓦,是安徽省在建装机容量最大的电厂项目,位居全国前三,排名世界前十,成为淮水畔一颗耀眼的“电力明珠”。
平圩电厂四期工程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发挥淮南煤电基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特高压输电通道的输送能力,为华东特高压电网提供电源支撑。
田家庵电厂和平圩电厂的对比
平圩电厂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直处在中国电力工业技术水平的最前沿。
平圩电厂一期工程安装的两台机组是当时最先进的国产机组,是中国机电工业引进技术生产的第一台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在装机容量和蒸汽参数都是国产火电设备的最先进水平。
平圩电厂二期工程的两台超临界机组,投产时间仅仅比沁北电厂晚了2年左右时间。
平圩电厂三期工程是世界首个同时拥有单机容量为‘百万机组、厂内主变电压等级为百万、外送线路为百万特高压线路’的‘三百工程’,代表了中国电力工业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正是由于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平圩电厂才能如此轻易的超过发展了几十年的田家庵电厂。
田家庵电厂辛辛苦苦发展三十年,建成的装机容量只相当于平圩电厂一台机组的容量,是不是田家庵电厂的发展就没有价值?
以田家庵电厂为代表的老电厂的价值在哪里?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工业化的成绩是不是可以忽略?
结果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电厂的贡献不仅仅只是发电装机容量!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技术需要传承,人才需要培养。
技术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中国电力工业使用的火电机组是先从中温中压机组,一步一步发展到高温高压,亚临界再到超临界机组、超超临界机组,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中国电力工业几乎是从零开始发展,不可能一开始就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没有前面的积累就没有后面的发展。
田家庵电厂虽然后来机组容量变小,但我们不能忽略其历史贡献。田家庵电厂曾经不仅是安徽的主力电厂,而且是安徽电力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培养和输送出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被成为“母厂”,其中仅80年代就为新建的洛河、平圩两电厂和总厂输送了领导人员及生产技术骨干722人。
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培养不能异想天开,都是有客观规律的。
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规律逐步发展起来,这样的发展策略才是真实可行,才能达到发展的目的。
我们党和政府过去的发展目标基本都能实现,就是因为我们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选择了稳妥可行的发展策略,逐步实现了发展的目标。
参考资料:
1、《淮南市志》
2、《安徽省电力工业志》
3、《平圩电厂这些年》
4、《永远不灭的光——淮南田家庵发电厂发展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