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缅怀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

近日,“稀土”这个词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在我国从稀土资源大国跃升为稀土生产和应用大国的转折点中,离不开串级萃取理论的广泛应用,而这一重大突破源自一名科学家的开创性研究,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的徐光宪院士。

稀土,是一组典型的金属元素。其之所以异常珍贵,不仅因为储量稀少、不可再生、分离提纯和加工难度较大,更因为其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军事等行业,是新材料制造的重要依托和关系尖端国防技术开发的关键性资源,被称为“万能之土”,也有“工业维生素”之称。

中国不仅仅是占全球稀土产量超70%的开采大国,更是全球稀土最大的加工厂,美国进口的稀土中80%来自中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们的稀土生产工艺都大幅落后于世界水平,只能生产稀土精矿和稀土混合物等产品,在需要应用高纯度的单一稀土元素时,就只能高价向国外购买。这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制约。

就在这样的危局下,徐光宪院士毅然投入到了稀土相关的研究中。而对于他来说,这已是他第三次改变研究方向,但只因一个理由——祖国需要!量子化学是他留学美国时的研究方向,回国后他根据国家需要,开始转向研究配位化学。1960年,为适应国家原子能工业发展的需求,他又把核燃料萃取化学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从而为打造北大技术物理系这 一“核科学家的摇篮”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500当之无愧的“稀土之父”

一生科研只为国家需要

1972年,52岁的徐光宪“半路出家”,接下了一项特别的紧急任务——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为相近的镨和钕,纯度要求很高。虽然这和他之前的研究方向并无太大关联,但徐光宪毅然决然接下了这项任务,开始了又一次研究方向的转变。

徐光宪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分离镨和钕的问题,国外学界也尚未很好解决。据他之后回忆的相关记录,当时最先进的法国罗地亚厂,能够用萃取法分离其他稀土,可是分离镨、钕仍要用传统的离子交换法。长远来看,离子交换法生产速度慢、成本高,对规模化工业生产不利。

无先例可循,徐光宪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挑战萃取法分离的国际难题。500

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白天“摇漏斗”,晚上琢磨串级理论。一周工作80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徐光宪入迷了。

他身边的同事回忆起当年的科研情景时说:“只有置身于稀土元素周期表和稀土4F轨道模型之间,徐先生才会怡然而坐。”3年后,这个难倒国内外稀土研究员的难题,真的被徐光宪团队攻克了。最后的萃取流程里,包含了一百多个公式,每一道都是徐光宪的血汗。

1978年,徐光宪开办“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他的科研成果在国营工厂里无偿推广。几年前还被国外企业当做最高机密的稀土分离技术,成了一项中国的乡镇企业都能掌握的工艺。很快,法国、美国和日本在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中国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出口大国的飞跃。

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国单一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国际稀土价格降为原来近四分之一。很多外国稀土生产厂家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成功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的格局。

国际同行大为震惊,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叫做 CHINA IMPACT——中国冲击。徐光宪校友是当之无愧的稀土之父。他也因为这一系列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徐光宪(左)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生中感到最满意的事是培养了一批好学生

说起自己的学生,徐光宪总是如数家珍:学生黎乐民院士在量子化学领域,黄春辉院士在稀土配位化学和光电功能材料方面,高松院士在分子磁体方面,长江学者严纯华在重稀土萃取方面……“他们都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大大超过了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超过先生,我非常高兴。这不是谦虚,是实实在在的话。”500(徐光宪与后辈学子在一起)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500徐光宪(右二)5岁时与父亲及两位兄长。(人民画报)

1920年11月7日,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宣化坊的一户小康家庭。在徐光宪高中二年级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为能早日就业养家,他选择就读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可祸不单行,不久抗战爆发,杭州沦陷,学校解散,他辗转至宁波、四川、上海继续求学。最终,囊中羞涩的他考取了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因为该校学费最便宜,还有奖学金(交大每年只要10块钱学费.还给优秀学生奖学金,而其他大学都要60块~100块学费)。即使拿到奖学金,他的学业也是在半工半读的条件下完成的:白天听课,晚上做家教讲课。

学业和生计的双重压力并没让徐光宪疲于奔命,整整四年,他始终稳坐年级第一的宝座。而班级中唯一一位坚持到毕业并获得学位的女同学高小霞则和他心心相印,后来成为相伴一生的爱侣。在交大的四年虽艰苦倒也助益良多,徐光宪曾回忆说:“每学期要大考一次、中考两次,每次中考又分为开卷考和闭卷考。在前两年中,每次大考总会有10%~20%的人留级.能够在交大顺利毕业实属不易。在那个年代,交大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如钱学森、吴文俊、江泽民等差不多都经过那个年代交大严格的学风熏陶。”

500徐光宪(前排右二)和同班同学合影。(人民画报)

1944年7月,徐光宪从交大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46年徐光宪“双喜临门”,1月,母校化学系聘他为助教;4月18日,他与高小霞在上海国际饭店喜结连理。

1948年初,徐光宪和高小霞获得“自费公派”留学美国的资格。他先是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一个学期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1951年3月徐光宪博士学位,当选为美国两大科学机构的会员,接连荣获两枚象征“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导师和学校再三让他留任讲师,也可推荐他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而妻子高小霞也将于次年获得博士学位。

5001948年,徐光宪与夫人高小霞在美国留影。(人民画报)

苦尽甘来,事业的坦途就在眼前。就在此时,从大洋彼岸的中国传来消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迫切希望回国效力的徐光宪夫妇同时得知,美国政府即将通过“总统法案”,可以给中国留学生美国国籍,但禁止回到新中国。时间不等人,要学位还是回国,夫妻俩要立刻做出抉择。“留学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学成后报效祖国吗?”妻子高小霞的这句话最终促成了二人于当年4月乘“戈登将军号”邮轮离开美国,火速回国。仅仅时隔一个半月,“总统法案”就在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在美留学生回国的大门正式关闭。

回国后夫妻俩一同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几十个春秋;1964年共同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9年,文革使他们同去江西“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共同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共同连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共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81年同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并被聘担任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审组成员;1989年同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三届亚洲太平洋化学大会。然而1998年9月9日,相濡以沫52年的妻子高小霞病逝,给徐光宪院士巨大的打击。女儿和学生都担心这位八旬老人将难以熬过这一关。然而徐老挺了过来,继续投身科研。他陆续发表文章,总结20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前瞻化学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他还关注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归纳总结知识与科学的分类与属性。他的学生,963首席科学家严纯华教授这样说:“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先生现在则已经达到了后者的境界。”

2015年4月28日上午,徐光宪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斯人已去,但他对中国化学研究、中国稀土产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都产生深远影响,也必将被永远铭记!

2019-06-03
科技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团体急了:没中国不行

“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

“美国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挥霍,直到…”

“美国人,真正该担心的时候到了”

直播:算法向善——共话AI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团体急了:没中国不行

“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