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40元一个月的时期,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吧!

【本文来自《谁要回到二十年前啊》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工资40元一个月的时期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吧!

回忆我整个童年、少年、青少年时期、甚至是整个中青年时期,你让我回到10年前、20年前、30年前,甚至是40年前我个人肯定是不乐意的!

我从个人需求的衣食住行、出行、娱乐等生活方面必需或者必要的生活讲起。

先从40年前讲起,我的童年,说不上物质优渥吧,但起码能吃得饱穿得暖!属于是脱离温饱阶段的阶层。

衣:穿的是别人家大孩子淘汰下来的旧衣服、破衣服,肯定能穿,也保暖,但不合身、破旧、有N多的补丁!

吃:碳水化合物管够,但想补充蛋白质,机会极少!我记得有一次去我的叔伯大姐家中过夜,大姐家中炒了猪肉,然后大姐夹了块半肥瘦的猪肉给我吃,我当场吐了(因为肥猪肉的油腻),我印象特别深刻!基本上能吃肉的场景就是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有补充蛋白质的机会。吃糖的机会也不多,我记得我小时候连苹果核也吃过!

住:那时候我们住的是平房,一家N口大概住在30平方米的平房里,全家老少挤在一张大炕上睡觉,不过供暖是真便宜,我印象中好像不到100元就可以买到撑过整个冬天的煤炭。

行:去近的地方11路车。我记得我独自一人去分场就是步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大人们主要靠自行车。燃油车有,但是做为代步工具当年还是及其罕见的。我印象中我第一次坐燃油轿车还晕车了,下车后吐得一塌糊涂,也是这辈子唯一一次晕车!

外出旅行,那基本不存在的,我家里的很多照片,我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的合影都是利用探亲假照的,坐的都是普通慢车的普座,像软座、卧铺之类的高级座位,普通老百姓想都不用想,只有出差的人才能坐!

娱乐方面,我记得小时候爸爸会订阅一本叫《小灵通》的少儿杂志给我阅读,然后是听收音机!“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王刚老师的广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XX(时间太久远了不大记得了)》”“中午12点的单雄信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评书联播》”等。电视也是有的,连队花了大价钱买了彩电,全连人晚上都围着那台大彩电看电视剧。我记得有港版刘德华的《神雕侠侣》、后来的《射雕英雄传》、《霍元甲》、《霍东阁》、《上海滩》等,基本都是港剧!

大概到了我三至四年级以后连队建立图书阅览室,我才开始了阅读白话版的《西游记》、《镜花缘》、还有国产的科幻小说《叶永烈科幻小说》等等,以及各种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各种科普类的书籍!由此我喜欢上了阅读(其实还是精神文明追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需求)!还有一个用药的问题,就是滥用抗生素!我的很多同龄人都因为滥用抗生素而导致了“四环素牙(我的朋友中起码有3人以上,表现为牙齿乌黑、无力等)”。

30年前,我从一个农业垦区到达了我父亲小时候读过书的城市,一直到现在!其实在吃的方面而言,从蛋白质摄入量而言,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了顿顿吃肉的条件!但是只限于吃鸡!因为我爸开办了一个养鸡场和一个养兔场(本来我爸还想养牛的,然后我现在所居住的商调函来了,我爸可以回归了!),于是每天的菜就是鸡肉和兔肉(小时候觉得我爸的烹调手段极其牛逼,现在看来,哎,我的一半水平就可以吊打我爸了)!这个阶段大约维持了一年多!所以导致了我极其不喜欢吃鸡的习惯!当任何东西每天都大量出现,你会厌恶这种东西的!回到了现在的城市,又仿佛回到了原点,蛋白质供应不足!

还好,我的伯伯每个星期都会让我们兄弟俩去他们家吃饭(我的伯父是市检察院的副处级干部,工资水平略高于水准之上,而且我伯父的女儿都出来工作了,又考虑到我的家庭收入有限,所以每个星期都会提供较多的蛋白质,像鱼肉、猪脚啥的!那个时候的鱼肉、猪脚可比现在的猪肉便宜多了!)。而那个时期的我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天天有饭吃,却像天天吃不饱(那个时期是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而我的个头从小学的132厘米窜到了159厘米!(上集)

发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4-05-16
社会 生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预制菜万亿产业:风波之后的破局契机

“不走俄罗斯,中国对欧从我们这儿过,运能将翻番”

发表暴论还拉中国下水,美媒扶额:什么场合讲这种话…

直径超1000公里!风王“桦加沙”已登陆

“帮美国遏制中俄,我们却付出惨痛代价”